内蒙古包头2025届高三语文下册一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_______。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_______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同时又不断_______、与时倶进。

A. 标识   植养   与世沉浮 B. 标尺   植根   与世沉浮

C. 标尺   植养   与日倶新 D. 标识   植根   与日倶新

2、下列词语的字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无误的一项是(       

A.燥热        惠风        (duān)        (shāng)

B.皙得        禊事        (dàn)          (shāng)

C.俯仰        嗟悼        稽(kuài)          约(chuò)

D.葵丑        暮春        (hái)            怀(chěng)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不可乎得 骤:突然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制止,约束

C.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D.今行而无 信:信物

4、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①它是柳宗元离开永州后,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筹资修建的。

②进入庙中,我们在中厅参观了柳宗元生平事迹陈列。

③大门两侧刻的楹联歌颂了柳宗元的生平政绩,也巧妙地道出了庙祀主题。

④柳子庙坐落在永州城内潇水西岸。

⑤我和同行数人怀着对这位先贤哲人景仰之心双手合十依次深情地膜拜。

⑥庙门正上方竖排石刻“柳子庙”三个苍劲雄伟的大字。

⑦在后殿大堂,柳宗元的塑像后墙正中,书有醒目的竖体“利民”两字,这应是其思想的精华。

A.④①⑥③②⑦⑤ B.④①⑦⑤③②⑥

C.③②⑦⑤④①⑥ D.③②④①⑥⑦⑤

5、下列句子中,语言不得体的一句是( )

A.阁下访问寒舍,我深感荣幸。

B.非常感谢贵校师生给我的款待。

C.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 “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 “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 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 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 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 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 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C. 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D. 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中,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两句是:“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皎洁的明月映照在江中,四周船儿悄无声息之景来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诗句是:“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归去来兮辞》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滕王阁序》中有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意境深远,别有韵味。

⑶《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辩证论述,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者在人的进步中均不可或缺,是不能被割裂的。

9、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归鹿门歌》中将两种归途进行对比,表现诗人隐逸自得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阁夜》中借听觉和视觉营造了一种悲壮雄浑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2)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不追求物质享受,把读书当做最大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面文段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以“孔子转益多师”为例来证明自己提出的“____________”的论断,这个论断又恰与文章开篇提出的“__________”的中心观点相呼应。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题目要求,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____________”,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2)杜甫《兵车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批评的矛头直指天子,表达了怒不可遏的激愤抗议。

(3)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通过描写女子的服饰用反衬手法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上片“________________”句和下片“________________”句之间通过一个共同意象作为感情纽带,让作者由描写眼前之景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思乡之情。

(6)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洞庭湖的夜晚月光皎洁、表里如一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代古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 “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齐映,瀛州高阳人。映登进士第,应博学宏辞,授河南府参军。滑亳节度使令狐彰辟为掌书记,累授监察御史。彰疾甚,映草遗表,因与谋后事,映说彰令上表请代,令子建归京师,彰皆从之。彰卒后兵乱,映脱身归东都,河阳三城使马燧辟为判官,奏殿中侍御史。建中初,卢杞为宰相,荐之,迁刑部员外郎,会张镒出镇凤翔,奏为判官。映口辩,颇更军事,数以论奏合旨,寻转行军司马,兼御史中丞。德宗在奉天,凤翔逼于贼泚。镒部将有李楚琳者,慓悍凶暴,军中畏之,乘间将谋乱。先数日,映与同列齐抗觉其谋,乃言于镒,请早图之。镒不从映言,乃示其宽大,召楚琳语之曰:“欲令公使于外。”楚琳恐,是夜作乱,乃杀镒以应泚;军中多为映指道,故得免。因赴奉天行在,除御史中丞。兴元初,从幸梁州,每过险,映常执辔。会御马遽骇,奔跳颇甚,帝惧伤映,令舍辔,映坚执久之,乃止。帝问其故,曰:“马奔蹶,不过伤臣;如舍之,或犯清尘,虽臣万死,何以塞责?”上嘉奖无已。在梁州,拜给事中。上自山南还京,常令映侍左右,或令前马,至城邑州镇,俾映宣诏令,帝益亲信之。贞元二年,映当国政,敢言事。时吐蕃数入寇,人情摇动,且言帝欲行幸避狄。映奏曰:“戎狄乱华,臣之罪也。今人情恟惧,谓陛下理装具糗粮,臣闻大福不再,奈何不与臣等熟计之?”因俯伏流涕,上亦为之感动。张延赏为河南尹厚映及映为相延赏数画时事令映行之及为所亲求官映多不应延赏怒言映非宰相器三年正月,贬映夔州刺史,又转衡州。七年,授御史中丞。贞元十一年七月卒,时年四十八,赠礼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齐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延赏为河南尹/厚映/及映为相/延赏数画时事令/映行之及为所亲求官/映多不应/延赏怒/言映非宰相器/

B.张延赏为河南尹/厚映/及映为相/延赏数画时事令映行之/及为所亲求官/映多不应/延赏怒言/映非宰相器/

C.张延赏为河南尹/厚映/及映为相/延赏数画时事令映行之/及为所亲求官/映多不应/延赏怒/言映非宰相器/

D.张延赏为河南尹厚映/及映为相/延赏数画时事令映行之/及为所亲求官/映多不应/延赏怒言映/非宰相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职官名,唐代始设的地方军政长官,事权甚重。

B.东都,文中指洛阳。唐朝定都长安,以长安东的洛阳为东都。

C.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古代皇帝巡行临时驻留的地方。

D.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贡举、学校、户籍和外事活动等的大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映心向朝廷,谋事顾全大局。他趁着与令狐彰谋划后事的机会,劝说令狐彰上表请求朝廷派人代替,让儿子令狐建回到京城。

B.齐映未雨绸缪,主张提早谋划。他与同僚齐抗觉察到李楚琳叛乱的阴谋,就报告了张镒,建议张镒提早谋划,可惜张镒没有听从。

C.齐映忠心护主,赢得皇帝赞许。齐映跟随皇帝到梁州,每次经过危险之地,齐映总是抓紧马辔,保障皇帝安全,皇帝对他嘉奖不止。

D.齐映执掌国政,敢于谈论政事。他掌管国家政事时,吐蕃入侵,民心不稳,便上奏反对皇帝逃跑避难,请求皇帝与军中诸将共谋退敌大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镒部将有李楚琳者,慄悍凶暴,军中畏之,乘间将谋乱。

(2)马奔蹶,不过伤臣;如舍之,或犯清尘,虽臣万死,何以塞责?

5齐映深得皇帝信任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瑞典一位平凡的女诗人安娜有这样的诗句:“我当然看见在欧洲的那些人,坐在桌边的男男女女。我也生来只为,而且长大只为:在世上做安娜。”我被她强烈的心声深深地感动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