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范增数目项王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下列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类型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 皆名天下 可怜焦土 故仇我
B. 族秦者秦也 余既耸然异之 纵江东弟子怜而王我
C. 项王复引兵而东 燕赵之收藏 见方山子从两骑
D. 族庖月更刀 岸土赤而壁立 辇来于秦
3、“相”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根据语境可译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下面句子中的“相”的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时相遣归 ②会不相从许 ③还必相迎取 ④好自相扶将 ⑤嬉戏莫相忘 ⑥誓不相隔卿
⑦誓天不相负 ⑧蹑履相逢迎 ⑨怅然遥相望
A.①⑤/②③⑥⑦/④⑧⑨
B.①③⑤/②④⑦/⑥⑧⑨
C.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D.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 科: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B.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谥:谥号,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指升职。古人尊左卑右,故称升职为左迁。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B.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禊,一种祭礼。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押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柏拉图对“美”下了好几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了,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B. 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同处在一个维度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C. 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D. 抽象之美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将它转化为有形之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从柏拉图给“美”下定义谈起,引出对“美”的认识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
B. 论述“美属于一种意象”时,分别对“意”和“象”进行诠释,便于读者把握美的含义。
C. 文章第五段用郑板桥“三竹说”的创作理论,论证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的观点。
D. 与重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美,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不能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去分析。
B. 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是独立于景之外,景也不是独立在人之外,而是情景融为一体。
C. 对抽象之美,一般人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对形象之美,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
D.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影响审美的重要性。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节选)》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体现苏轼反对不经过亲身实践而凭主观臆断去猜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思乡是古诗词的重要主题。范仲淹在《苏幕遮》中用“_____,酒入愁肠,______”三句,写游子借酒浇愁,思乡情浓。
(2)李密在《陈情表》中常常以极为谨慎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用“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本来就有仕途显达的愿望,以消除晋武帝的疑心。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道出古时多少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4)毕业典礼上,校长引用古诗文中的“_____,______”几句,意即“无限风光在险峰”,勉励学生在成长路上不畏艰险,努力拼搏,攀登人生的高峰。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5)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做法。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头发。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写道:“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的伤心难过。
(2)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举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为例子,其实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观点。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行人攀山途中道路的曲折艰难,而“____________________”又用行人的动作烘托出了山的高峻危峭。
(3)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明作者因为不被接纳、遭受指责,决心退隐并秉持原先的志向。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夕答孙郎擢①
何逊②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
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馆无宾客,幽居乏欢趣。
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472?—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梁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曾任水部郎、仁威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铺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粮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
(选自《后汉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B.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C.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D.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屡辟公府”中的“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 “除”“夺”等词语。
B. “屡辟公府”中的“公府”是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C. “伏见处士豫章徐稚”中的“处士”是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 “三辅”,西汉时指分治京畿地区的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可见徐稚在陈蕃心中的分量。
B. 陈蕃、胡广等上疏只推荐徐稚,桓帝于是用安车玄纁,带上礼物去征召徐稚,结果他不肯来。
C. 徐稚有感恩之心,曾征召他做官的黄琼去世后,徐稚徒步前往祭奠,哭毕而去。
D. 徐稚做人虽恭俭义让,为陈蕃等人所敬重,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他前往吊唁,只是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离开了,送野草恰恰表明徐稚对郭林宗的敬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2)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发源于罗马帝国,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
材料二:老子不相信苍天会赐福于人,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于是,钻木取火、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一个又一个神话故事,都留下了“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鲜明的民族烙印。
材料三:始于2019年底的新冠病毒疫情,短时间内即蔓延全国。在这场旷世灾情面前,全国人民空前团结,无数医护人员,公务人员甚至普通公民,都化身意志坚定的战士。媒体人白岩松说:“疫情的数字给我们震动,逆行的面孔却给了我们最深的感动。”
结合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