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为山东兰陵(原苍山县)城前村元嘉元年(151年)墓画像上的“胡使弩”拓片。由此推断,这一拓片( )
A.体现了中西方的经济交流频繁
B.展现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场景
C.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印证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功能
2、以下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和落实( )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 族之间也互相高不开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
A.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B.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促进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国11次,朝晋国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王室地位衰微
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D.鲁国与齐晋结好
4、元代“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十分之九)”,而江南税粮又主要来自江浙,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江浙一带的官田税粮在全部赋税中所占比例为45%至65%。由此可知,元代江浙地区( )
A.均田制焕发出勃勃生机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农民的纳税负担减轻
5、某历史档案馆的一份档案文件上这样记载:“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古历)内阁奉,瑞澄电奏,革匪创乱,十九日猛攻楚望台,省城失陷,瑞澄退登楚豫兵轮,移往汉口……已电调湘豫巡抚队来鄂会匪……览奏殊深骇异。”该文件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黄花岗起义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6、1913—1919年,我国年均注册工厂超70余家,年均工业增长率达13.8%(1912—1949年我国工业年均工业增长率为5.5%);期间还诞生了“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化工巨子”范旭东、金融巨擘周作民和陈光甫、“火柴大王”刘鸿生等。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社会经济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B.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独立自主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前景良好
D.一战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7、下表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或地区交往表(部分)。由此可知,唐朝能和边疆各民族实现“和同为一家”的原因是( )
时期 | 民族/地区 | 方式 | 具体情况 |
唐太宗 | 东突厥 | 战争 | 东突厥汗国灭亡 |
吐蕃 | 和亲 | 文成公主入藏 | |
西域 | 设置机构 | 设安西都护府 | |
回纥 | 册封 |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 |
唐玄宗 | 粟末靺羯 | 册封 |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
A.能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B.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昌盛
C.民族政策开明,措施灵活得当
D.唐朝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8、清朝设置“十三行”后,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但在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质茶叶、丝绸、土布等仍大受青睐,其中茶叶的出口量位居第一。18世纪初,英商购买的茶叶不过500担,到18世纪中叶增至5万担,到19世纪初更增至20万担。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十三行”制度基本被废除
B.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闭关并未断绝对外交往
9、下表为1839年在中英的贸易中中国方面进出口商品货值统计表(单位:西班牙银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进口 | 货值 | 出口商品 | 货值 |
鸦片 | 13354030 | 茶叶 | 9317992 |
印度棉 | 6563124 | 生丝 | 2052288 |
杂货(主要是手工制品) | 4116873 | 杂货 | 1669644 |
珠宝 | 751455 | 珠宝 | 8974776 |
A.中英贸易结构隐藏着较大风险
B.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C.白银大量入华降低商品购买力
D.工业革命提升了英国竞争力
10、有人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是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震撼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社会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
A.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
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C.签订《南京条约》
D.签订《瑷珲条约》
11、诗歌《南湖红船》“七月日星盈,南湖水上行。清风携马列,烟雨伴船征。华夏精英聚,山河萃美生。小舟前景远,从此晔光明。”其中对“从此晔光明”理解准确的是( )
①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②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④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2、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B.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
D.儒家思想维护封建
13、商汤灭夏之后,称颂禹“久劳于外,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主殷商的祭祀。汤武旨在( )
A.减少政局动荡
B.确立君主集权
C.构建政治认同
D.形成官僚政治
14、唐代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封驳制度”,即皇帝的指示要经过政府部门“给事中”的审查,给事中认为没问题,才能下达。如果给事中认为皇帝的想法不合理,则不予签字。在唐代掌握“封驳”权限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宣政院
15、抗战期间,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具体指: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中国共产党制定这一制度是基于( )
A.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B.加快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C.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6、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B.儒佛道的“三教合归儒”
C.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
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17、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均以“旧式水师”抗御西方列强的入侵,没有进行过一次像样的海战。而到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与日军发生了诸如黄海大战这样大规模的海战。这一变化( )
A.改变了中国“弱国”形象
B.有力地捍卫了中国的海疆
C.体现了维新新政的成效
D.得益于“师夷长技”的开展
18、少数民族曾在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上写下灿烂的篇章。你知道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一个吗?( )
A.辽
B.金
C.元
D.清
19、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到黄河流域,建立自己的攻权。他们彼此征战,部族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许多中原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迁的浪潮。这一时期的北民南迁( )
A.缓解了北方民族矛盾
B.扩大了南方畜牧经济圈
C.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D.改变了中国传统经济格局
20、南北朝时期,不但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统治者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的生活方式趋同
B.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
C.宗法观念被普遍接受
D.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21、十六国讲究服饰之美。《抱朴子》曾说,当时冠履衣服每天每月都有新变化,“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经常突破等级限制。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 )
A.文人雅士不拘礼法
B.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C.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D.南方有胡风化趋势
22、下表是《清朝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变化表》(部分),据此变化可推知,这一时期( )
时间 | 耕地面积(万公顷) | 人口(亿) |
1661年 | 549 | 0.2 |
1685年 | 608 | 1.2 |
1724年 | 683 | 1.5 |
1812年 | 791 | 3.6 |
A.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人地之间的矛盾逐渐走向缓和
C.农业生产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
D.高产粮食作物引进并得到推广
23、下列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出现时间最早的是( )
A.
B.
C.
D.
24、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政府进行的没收官僚资本、银元之战、土地改革运动,它们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恢复了国民经济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完成了政权建设
D.开启了工业化道路
2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_______、实行_______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6、渡江战役
(1)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______________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_______,迅速突破_______防线。
(2)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_______,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_______的统治覆灭,_______时期结束。
27、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应接受________的新习俗、新风尚
28、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2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30、兴起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
(2)主要阵地: ______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______、鲁迅、钱玄同。
31、明朝中期, _______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_______”为核心的理论,形成_______。
(1)“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_______”,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2)陆王心学强调______________,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_______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色彩。
(3)陆王心学带有______________倾向。
32、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________远航海外。郑和先后________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________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和________沿岸,史称“________”
33、科技成就
(1)________:代表作是《________》,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________: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________》,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元朝农学家________编撰《________》,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四、少数民族文字
34、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________的南部和北部。________末年,西班牙被________击败,退出________
35、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中上,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抗敌的民族英雄(至少2个)。
(2)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形成了两个战场,试列举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事例(至少2例)。
(3)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37、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局限和原因?
3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________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认识,积累了________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________”重要思想。
(2)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2002年中共________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9、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同时存在但社会地位不同的两种经济形态,由此演绎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自然经济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的辉煌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终归为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所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下问题:
(1)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转变。请问这一转折发生在那个时间段?为什么?
(2)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的支柱,属于自然经济的一种形式。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自然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的突出成就。(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3)我们应该如何历史地发展地看待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