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正常人体血浆 pH的维持与其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B.激素﹑抗体、神经递质、血浆蛋白、葡萄糖、O2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抗原与抗体反应、丙酮酸转化成乳酸和肝糖原水解均可发生于内环境中
D.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桂海潮是我国首个非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这意味着我国的航天器、航天服的保障功能更加完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能在各种条件下维持航天员内环境稳态
B.通过调控航天服内的温度,可以维持航天员的体温恒定不变
C.通过航天服的调控,航天员体内的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其机体就处于稳态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3、关于细胞膜分子结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B.分布在细胞膜表层的蛋白质不是均匀对称的
C.细胞膜上的所有蛋白质、磷脂分子都不可以运动
D.细胞膜上一些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可以和多糖结合
4、生态学家向面积相近的甲、乙两座孤岛分别引入相同数量的田鼠。经多年调查统计,甲、乙两孤岛的田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中种群t1时的增长速率小于t2时
B.甲的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和乙竞争处于劣势
C.乙孤岛田鼠种群在t2~t3间的环境容纳量小于m
D.t2时乙岛田鼠种群数量增长变缓,说明其出生率小于其死亡率
5、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达尔文实验和温特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实验中单侧光强度和时间是无关变量,是否表现出向光性为因变量
B.图1实验可得出伸长区背光侧长得快的原因是背光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多
C.图2实验自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尖端接触,因变量为是否表现出向光性
D.图2实验证明了尖端能产生促进其下部生长的物质即吲哚乙酸
6、如图是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高血糖刺激下丘脑,再由其传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血糖的平衡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丘脑是调节中枢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相抗衡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
D.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信号分子有高血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
7、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小脑能够协调运动和控制生物节律等
C.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D.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和呼吸调节中枢
8、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
A.血液
B.血浆
C.淋巴
D.原尿
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h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f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图中丙是分解者,只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D.能量在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h)/a×100%
10、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玉米胚芽鞘完成了a~f组实验,其中g是某同学对f组实验的推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组实验结果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
B.c、d组实验结果说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
C.e组实验结果说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是吲哚乙酸
D.g的推测是错误的,胚芽鞘生长状况应该与e组结果相似
11、下图是构成细胞的某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情况,图中的甲所表示的物质是( )
A.纤维素
B.叶绿素
C.血红蛋白
D.磷脂
12、如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神经递质均可作为信息分子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
B.激素b为胰岛素,该激素的受体几乎遍布人体组织细胞
C.调节血糖平衡时,激素a和激素b的作用相抗衡
D.糖尿病人空腹时,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13、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患者逐渐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计算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受损(如迷路)、情绪不稳定。研究发现该病是由患者大脑内某些特定区域的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语言、记忆、情绪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计算和推理等逻辑思维主要是由脑右半球负责
C.若大脑左半球的S区发生病变,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若能定向诱导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可为治疗该病带来希望
14、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
B.碳足迹是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和海洋面积
C.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
D.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15、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整个生命历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顶端优势的产生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B.细胞分裂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老叶,能促进细胞分裂
C.生长素和赤霉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与成熟,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可以促进果实脱落
D.乙烯含量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产生,进而促进细胞伸长,果实成熟时乙烯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16、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会大幅降低
C.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D.大量失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17、稻—蟹共生农田是一种高效的立体生态农业,河蟹能除去稻田中的害虫、杂草,还能松动田泥,稻田能为河蟹提供饵料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地将普通农田改造成稻—蟹共生农田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演替
B.高矮不一的水稻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能够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C.影响稻田中植物垂直分层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和水分等
D.河蟹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等
18、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影响”由吲哚乙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B.该“影响”是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后产生的
C.该“影响”可以从尖端传递到伸长区与光照无关
D.该“影响”是一种对植物生长只有促进作用的物质
19、埋在土壤中的种子萌发时,幼苗下胚轴的顶端会形成“顶端弯钩”结构,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下胚轴顶部两侧的细胞中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如图所示为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m、n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差越大,下胚轴的倾斜角α越大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导致其分布不均匀进而产生“顶端弯钩”
C.“顶端弯钩”的形成减小了子叶在出土过程中的机械伤害
D.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嫩芽中的生长素仅来源于芽的顶端
20、三裂叶豚草是某地危害较大的入侵物种,某锈菌对其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野艾蒿是一种能独立生长的野生植物。科研人员利用锈菌和野艾蒿开展了生物控制实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
组别1:三裂叶豚草 | 8.07 | 12.24 | 12.24 |
组别2:三裂叶豚草+锈菌 | 7.65 | 6.43 | 4.77 |
组别3: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 4.89 | 4.02 | 3.12 |
A.组别1的实验数据表明,三裂叶豚草的数量在3年间呈“J”形增长
B.研究结果表明,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比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是种植适量的野艾蒿
C.研究结果表明,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可通过种植野艾蒿并喷洒锈菌菌液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D.推测三裂叶豚草和野艾蒿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21、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前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在前膜的回收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降低,心率加速
22、如图表示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由T1环境进入T2环境的过程中其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可知T2环境温度高于T1环境
B.刚进入T2环境后体温会出现略微下降的现象
C.曲线A表示的热量主要通过细胞呼吸产生
D.进入T2环境后经过神经—体液调节重新使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23、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小于a时,该动物种群最终会被环境淘汰
B.初始密度介于b~d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初始密度为d时,种群的密度先增加,后下降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c点左移
24、如图(a)表示在种子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b)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植物器官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需要多种激素共同参与
B.在种子解除休眠的过程中,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C.图(b)中生长素浓度相同时促进甲和乙生长的效应一定不同
D.图(b)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促进同一种器官生长的效应可能相同
25、草莓成熟过程中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多,果实硬度变小。为探究脱落酸(ABA)是否具有促进草莓果实成熟的作用,某研究小组用50μmol/L的脱落酸溶液喷洒未成熟的草莓果实,检测花色苷含量和果实硬度,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A有“逆境激素”之称,其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2)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_________,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实的成熟过程,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从根本上是_________的结果。
(4)研究表明,内源生长素IAA具有延迟果实成熟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脱落酸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小组用50μmol/L的ABA溶液喷洒草莓果实后测定其中的IAA合成基因的表达量及IAA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尝试推测脱落酸的作用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某兴趣小组选择“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不同植物种子萌发时胚轴生长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刚萌发的黄豆、赤豆各50粒,分别随机分为5组,每组10粒。
②取10个培养皿,在培养皿底部垫上滤纸,分为两大组,一组放置黄豆,另一组放置赤豆,分别编号1、2、3、4、5。
③在1号培养皿中喷洒适量清水,2~5号喷洒等量的2.55×10-8g/L、2.55×10-6g/L、2.55×10-4g/L、2.55×10-2g/L的2,4-D溶液。
④将培养皿放在阴暗处培养,每天定时喷洒相应的2,4-D溶液。5天后测量胚轴的长度并计算胚轴平均生长量。
实验结果“各组胚轴平均生长量”如下表所示(单位:cm),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 1 | 2 | 3 | 4 | 5 |
黄豆芽 | 0.69 | 1.36 | 1.61 | 1.19 | 0.12 |
赤豆芽 | 0.50 | 0.511 | 0.53 | 0.592 | 0.532 |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 。
(2)步骤④需将培养皿放在阴暗处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
(3)设置1号培养皿并喷洒适量清水的目的是________。
(4)2,4-D浓度为2.55×10-2g/L时,对黄豆芽、赤豆芽胚轴生长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该结果______(能/不能)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的特点。
(5)赤豆芽组的实验结果________(能/不能)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的特点。
(6)如果想进一步探究2,4-D促进黄豆芽萌发的最适浓度,应选取在_______的浓度之间设置较小的浓度梯度,按照上述方式对黄豆进行处理,测定黄豆的胚轴长度,求平均值。
27、下图是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及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腺体A分泌的__________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除此之外还会增加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同时出现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_____________→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2)饥饿时,胰岛细胞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胰岛_______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该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_。
(3)机体在运动过程中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刺激__________________,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___重吸收水,从而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
(4)骨骼肌受神经支配,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肌之间靠Ach(乙酰胆碱)传递信息,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Ach存在于突触小体的__________中。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Ach以__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然后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在此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__________向传递的。
(5)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抗体,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__________病。
28、如图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请据图回答:
(1)过程①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填替换或增添或缺失)而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②③表示的过程分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可知,决定缬氨酸的密码子为___________。
(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生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病例表明,基因能通过控制_____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9、图一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二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三为能量流经图二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能量的单位为kJ。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
(2)若图一中的生产者固定了2000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___kJ。
(3)若图二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的特点。
(4)分析图三中能量关系可知,乙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这其中包括___生物粪便中的能量。
30、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ABC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图中 ________(填字母)中的CO2浓度最高。
(3)一般情况下,B液与A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A中________含量较少。
(4)该胰腺组织能产生胰蛋白酶和胰岛素;这两种物质哪种可以进入血浆________。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层磷脂分子才能被①利用。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_______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___________。
(6)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B)_______内存在着_________物质。
31、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实验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如图1所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请看图回答:(其中①②为目镜,③④为物镜)
(1)如果要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组合为______(用标号作答)。此时放大倍数为______。
(2)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______。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像的长度或宽度
(3)在观察中,③与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______。
(4)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______。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5)细胞内的细胞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着,其方式多数呈环形流动。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______。
(6)如图2是某同学在“目镜10×,物镜40×”时显微镜下看到的图象,据图回答问题:
①欲将图中③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______方移动。
②若装片上的细胞成单层均匀分布,那么该同学在目镜不变的情况下,换用10×的物镜去观察相同部位的细胞,按理论计算,视野内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为______个。
32、肉毒类毒素是肉毒梭菌产生、毒性极强的神经麻痹毒素,它是由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为一条链盘曲折叠而成)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1mg可毒死20亿只小鼠.煮沸1min或75℃下加热5~10min,就能使其完全丧失活性.可能引起肉毒梭菌中毒的食品有腊肠、火腿、鱼及鱼制品、罐头食品、臭豆腐、豆瓣酱、面酱、豆豉等.如图是肉毒类毒素的局部结构简式:请回答:
(1)肉毒类毒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基本组成单位的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_。
(2)高温可使肉毒类毒素失活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该物质水解后可产生_____________种氨基酸
(4)肉毒类毒素可用___________试剂鉴定,该试剂使用方法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