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一般需要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②主要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
C.IV指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D.II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2、下列有关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支配内脏和血管的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B.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C.自主神经的活动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D.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胃肠蠕动会加强
3、研究发现HIV病毒攻击人体T细胞,是由于T细胞表面存在一种CCR5蛋白,该蛋白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B.CCR5基因突变的个体,感染HIV的风险可能会降低
C.HIV病毒基本不攻击B细胞,根本原因是B细胞中无CCR5基因
D.HIV感染正常人体后,被感染者体内的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
4、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一段时间后逐步恢复,下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恢复过程中的各阶段,所有植物的数量均逐渐增加
B.在I~IV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退耕还湖发生的演替和火灾后森林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D.若在恢复过程中人为种植一些乔木,则改变了演替的方向
5、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该图所示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但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该模型,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
B.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
C.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
D.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
6、遮荫会降低红光(R)与远红光(FR)的比值,进而影响光敏色素的存在状态,如图所示。其中Pr不具备生物活性。玉米—大豆间作时,玉米会对大豆产生遮蔽,大豆通过Pr和Pfr的转化,使生长素、赤霉素合成基因表达增强,促进茎秆伸长从而应对“遮荫胁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B.Pr和Pfr是两种结构不同的蛋白质
C.遮荫胁迫发生时,Pfr可激活生长素、赤霉素合成基因的表达
D.遮荫胁迫会使大豆因过度营养生长而减产
7、取某动物的离体神经纤维培养在正常海水浓度相同的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下图分别为该离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传递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图甲中的a—b、图乙中的③—②
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图甲的a点将降低
C.图丙中,g接受f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可能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D.图甲、乙、丙中,复极化过程中K+外流需要消耗ATP
8、图中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在b点因反馈调节减少TRH的分泌
B.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在c点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C.若X代表Na+,则在b→c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会增加
D.若X代表血糖,则b→c可表示人体饱腹时血液流经肌肉细胞
9、2020年初,新冠肺炎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发烧是新冠肺炎的一个重要体征。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病人伴随高烧不退的症状不是内环境稳态调节失衡的表现
B.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恒定不变
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体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只与循环系统有关
10、使用目镜5×、物镜40×的镜头组合观察某矩形物体(面积为S),则该矩形物体( )
A.实际面积为S,视野中面积为200S
B.实际面积为S,视野中面积为40000S
C.实际面积为200S,视野中面积为200S
D.实际面积为200S,视野中面积为40000S
11、科学理论随人类认知的深入会不断被修正和补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水平上基因表达的稳态是对稳态概念的补充
B.植物油菜素内酯的发现是对植物激素种类的补充
C.小鼠脑部淋巴管的发现是对免疫系统组成概念的修正
D.促胰液素的发现是对“胰液分泌是由神经调节”的观点进行修正
12、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减少老鼠获得食物的机会可以有效防治鼠害
B.大量喷洒农药是防治农林害虫最持久有效的方法
C.捕捞后使大黄鱼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鱼产量
D.研究穿山甲的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数量特征,有利于种群的保护对策的制定
13、脑脊液是脑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与组织液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但与血浆的化学组成有较大的差别,这是因为血液与脑脊液之间存在着血-脑脊液屏障,一些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容易通过,而非脂溶性的物质不易通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脑脊液不属于细胞外液,故与血浆的化学组成有差异
B.脑脊液中不含蛋白质,但富含水、无机盐等化合物
C.脑脊液与血浆、细胞内液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
D.血-脑脊液屏障与脑组织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无关
14、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一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B.紫外线照射使人患皮肤癌和人由于晒太阳而使皮肤变黑都属于可遗传变异
C.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D.人工诱变所引起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的变异都是有利的
15、预防接种是把人工处理的病菌,病毒等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医学技术。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因此检查血液中是否存在某种抗体,便可确定一个人是否进行过接种或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存在着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它们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分泌的
B.接种后受到相应病原体侵袭时,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C.疫苗不仅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疾病,还可以预防某些癌症
D.肺结核患者通过抗体的作用就能迅速清除入侵的所有的结核杆菌恢复健康
16、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处受到刺激时,电表测得的电位为动作电位,此时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图乙中的t3时刻,对应图甲中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此时该处膜外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仅是Na+内流造成的
17、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轴突2释放的递质直接抑制神经元M产生兴奋
B.轴突1释放的递质可引起Na+快速流出神经元M
C.轴突1释放的递质能与轴突2和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
D.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18、某同学听说复课返校后立马要面临期中考试,感到非常紧张,引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B.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
C.由紧张引起的心跳加快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支配的,具有不随意性
D.内脏运动神经系统也称自主神经系统,它属于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19、Kp是Kp神经元1与Kp神经元2产生的肽类激素,其能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的变化来调控生殖活动,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腺体A表示垂体,能特异性表达GnRH受体
B.促性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卵巢
C.雌激素较多时可通过途径①来降低其分泌量
D.Kp神经元2与Kp神经元1对雌激素的响应不同
20、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的关系,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B.细胞内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种子休眠时比萌发时高
C.细胞线粒体膜上脂质/蛋白质的比值,内膜一般比外膜高
D.体细胞中RNA/DNA的比值,代谢旺盛的细胞比衰老细胞高
21、“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采取“巨型稻+青蛙+泥鳅+鲤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实现粮渔共赢,鱼为水稻除草、除虫,水稻为鱼提供小气候、饲料,减少化肥、农药、饲料的投入,鱼和水稻形成和谐共生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蛙通过鸣叫吸引异性这是生态系统中行为信息
B.多种动物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C.稻田中青蛙、鲤鱼等可以取食害虫,这种控制害虫危害的技术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之和
22、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旨在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目标一致,共同抗击艾滋病,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下列关于艾滋病及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感染HIV后,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并不会立即迅速下降
B.可通过核酸检测或特异性抗体检测来判断人体是否感染HIV
C.HIV在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中进行逆转录,所需酶来自辅助性T细胞
D.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共餐等并不会感染HIV,对待他们应多一份关爱
23、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抽搐
B.肌肉抽搐、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抽搐、肌肉抽搐
24、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激素调节完成
B.醛固酮的作用是“保K+排Na+”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
D.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使尿量减少
25、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乙是两种遗传方式不同的遗传病,其中有一种病是伴性遗传,与甲病相关的基因为B、b,与乙病相关的基因为D、d。请据图回答。
(1)甲病最可能属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________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Ⅱ4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Ⅲ2为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
(3)若Ⅲ4与Ⅲ5婚配,其后代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26、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4、5、6的名称。
4. __________ 5. __________ 6. 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
(2)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 __________连接起来。
(3)图中有______种脱氧核苷酸
(4)由于[ ] __________具有多种不同的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的多样性。
(5)DNA在细胞内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结构,其基本骨架为_______和________交替连接而成。
27、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________个。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________融合,通过A细胞的________作用,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以这种方式出细胞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28、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处理某种植物的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后来还发现,生长素增加雌花分化是生长素诱导产生乙烯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植物茎中生长素浓度达到 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测定时间在 之后,植物茎的生长速度可能不与生长素浓度成正比;在生产实践中,为了促进黄瓜雌花分化,可以直接用 处理,达到增产的目的.
(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但大多集中在 的部位,通过促进 促进植物生长.若要证明生长素的促进机理,可以取弯曲处作 (横切、纵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两侧细胞平均长度,做出比较.
(3)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结果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的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此实验的因变量是 ,为了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 中,作为对照组.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 .
29、如图甲、乙表示水稻(含12对染色体)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⑥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基因重组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获得新品种⑥,在操作过程中最常用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③④⑤育种过程最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程②中与丙表现型相同个体中的杂合子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稻新品种丁中,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Abb的雄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
30、如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_________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 。
(2)Ⅲ-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
(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4)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
31、甲型H1N1流感是由H1N1病毒(一种RNA病毒)引发的类似患季节性流感症状的疫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烧、咳嗽、肌肉痛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下图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可以预防和治疗H1N1流感抗体的过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过程中用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快速获得大量的X基因可采用________技术。
(3)筛选得到的细胞M是________,经过选择性培养获得的细胞,还需要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
(4)理论上,注射了该抗体的人群不能长期对甲流有防疫作用,试分析原因。________。
(5)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番茄的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受A、a基因控制),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受B、b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的位置下图。研究发现,用纯种的紫茎缺刻叶番茄和纯种的绿茎马铃薯叶番茄杂交,F1全部是紫茎缺刻叶。用F1进行自交的F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遗传时遵循 _________(填遗传定律)。紫茎和绿茎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 。
(2)F1产生的配子种类为_____。
(3)F2的表现型有______种、其中缺刻叶:马铃薯叶的比例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