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句话所描述的伟大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驰道
D.万里长城
2、历史学习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一项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发现山顶洞人骨骼化石
D.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碳化稻粒和家猪骨骼
3、“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这段出土于陕西临潼某一青铜器中的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该青铜器是
A.
B.
C.
D.
4、“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思之令,使诸侯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主要作用是( )
A. 削弱了王国势力 B. 促成了“文景之治”
C. 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D.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5、唐朝有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生一的哥窑(纹片瓷)和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著名的瓷厂。请问何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
A. 北宋
B. 唐朝
C. 元朝
D. 南来
6、如图是某旅游爱好者在某景点城市拍到的一所建筑物的照片,认真观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历史上最早采用此种建筑样式的远古居民的主要食物种类是
A.水稻 B.粟 C.小麦 D.玉米
7、纸的发明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发明、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
A.张骞
B.蔡伦
C.祖冲之
D.班固
8、学习历史要分清叙述和评论的区别,下列选项中属于评论的是( )
A. l7世纪后期,清朝平定了准格尔部叛乱
B. 1727年,清朝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协助管理西藏事务
C. 闭关锁国的政策给中国带了深重的灾难,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D. 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9、1644年2月,李自成率起义军进攻北京,3月29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明朝宣告灭亡。下列与明朝灭亡相关的是( )
①大规模农民起义 ②土地兼并严重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10、历史上有“秦皇汉武”之称,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措施的确高明。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
A. 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 平定七国之乱,保持国家稳定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势力
11、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着“楚河”“汉界”字样,这来源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是
A.刘邦、项羽争夺皇位的战争
B.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战争
C.维护农民阶级利益的战争
D.项羽反抗秦朝残暴统治的战争
12、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①—魏
B.②—前秦
C.③—北魏
D.④—十六国
13、我国可以通过文字来了解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4、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迁往洛阳等民族融合现象,你认为该事件是指( )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商鞅变法
15、下图是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境内的一段秦长城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秦朝时期的文物。下列关于秦长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秦始皇派李斯修筑的
B.它的修建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发达
C.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D.它的修建便利于经济的发展
16、明末农民战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这主要表现为()
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的范围非常大
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
17、《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材料记载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当前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进入该阶段的标志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度 D.分封制
20、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21、宋太祖下令取消______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1069年,面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宋神宗任用______主持变法使得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22、大禹治水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23、明朝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的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收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_____”。
24、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5、明朝时北京城的建筑以_____为重点,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26、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唐都 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27、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______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
28、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________和________。
29、“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20世纪的四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遇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材料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四次灾难性的战争”(侵华战争)指的是:
____________战争,_______________战争,______________战争,______________战争。
30、隋朝大运河北抵__________。明长城西至__________。
31、连线题:将下面成语与对应的历史人物连线(8分):
退避三舍 楚庄王
问鼎中原 项羽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
破釜沉舟 晋文公
32、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答案。
(1)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2)唐末农民起义——
(3)岳飞抗金的典型战役——
33、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顾我国历史上的改革,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如图所示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戮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性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史记李斯列传》中又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
(3)概括材料三反映出来的改革措施。并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