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 )
A. 夏期 B. 西周 C. 商朝 D. 秦朝
2、张农同学想丰富自己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可以查阅的文献包括
①《伤寒杂病论》 ②《齐民要术》 ③《本草纲目》 ④《天工开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材料中的“三国”指的是( )
A.魏国西晋蜀国 B.魏国吴国蜀国
C.魏国吴国东晋 D.赵国吴国蜀国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建立的地点是:( )
A. 大泽乡 B. 陈 C. 渔阳 D. 咸阳
5、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派别中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6、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A. 二分之一
B. 三分之一
C. 四分之一
D. 五分之一
7、《论语》载:“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好处)’。”从材料看, 孔子认为齐桓公称霸的主要原因是
A.通过改革使齐国国力提升
B.尊王攘夷提高齐国威信
C.利用诸侯国之间矛盾
D.扶助周平王迁都洛阳
8、学习历史需要归纳比较。在学习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后归纳总结其共同点,其中不能入选的是(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缴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9、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更迭方式是禅让。禅让制涉及的人物不包括
A.尧
B.黄帝
C.舜
D.禹
10、过度毁林造田,破坏了植被,造成气候变化。下列选项不符合这一推理规律的是
A.隋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全国统一
B.科举制的创立,选官标准发生变化,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转运使的设置,地方财赋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D.八股取士的推行,规范了应试格式,有利于创新发明
11、《三国志》记载:“(黄龙)二年春……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材料中的“夷洲”即今( )
A.广州
B.洛阳
C.成都
D.台湾
12、盘庚迁殷中的“殷”指的是现在的
A.河北巨鹿 B.陕西西安 C.江苏南京 D.河南安阳
13、“乱世孤旅、绝域求生、西天取经、享誉佛国”是对唐朝时期哪一中外交往史实的赞誉(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鉴真东渡日本
C. 玄奘西游天竺 D. 郑和七下西洋
14、最早把下图中的数学常数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
A.华佗
B.贾思勰
C.郦道元
D.祖冲之
15、铁木真在蒙古族的发展和壮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
②铁木真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③他率领蒙古军队灭亡西夏和金朝
④铁木真为元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苏轼赞扬唐朝的一位大书法家:“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苏轼称赞的这位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欧阳询 C. 柳公权 D. 颜真卿
17、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错误的是( )
A.破坏北方的社会经济
B.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C.标志唐王朝由盛转衰
D.导致了唐朝直接灭亡
18、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的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明朝
19、汉朝的法律规定,商人禁止穿丝绸和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及其子孙当官,向他们加倍征税。据以上材料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该政策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B.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该政策导致更多人弃农经商
D.该政策导致人们不再经商
20、2014年9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他说“中印两国人民交往史上浓墨重彩的是佛教交流”。回顾历史,唐朝时曾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21、___________、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2、今天的汉字是从_____发展而来的。
23、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创了中华文明。请写出下列王朝建立的民族。
(1)辽: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夏: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朝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朱元璋为监视官民,设立了特务机构__________;清朝大兴__________,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
2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生活在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______。
(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天然火的是_____。
26、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________撰写的《齐民要术》。东晋的________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7、秦始皇派大将__________负责修筑了西起_________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闻名的万里长城。
2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____制度;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____。
29、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宣布侵入朝鲜,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入侵我国______________,干涉我国内政,威胁我国安全。
30、唐朝先后设置____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元朝时在澎湖岛设置了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31、配对,把下列事件的序号写在相应的人物前面的括号内
(1)( )山顶洞人 ①三顾茅庐
(2)( )秦始皇 ②农民起义
(3)( )孔子 ③出使西域
(4)( )汉武帝 ④建立西汉
(5)( )刘邦 ⑤焚书坑儒
(6)( )陈胜吴广 ⑥广收门徒
(7)( )张骞 ⑦居住洞穴
(8)( )诸葛亮 ⑧大一统
32、请列举出我国古代曾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
33、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请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成语分类——感受传统文化
(1)成语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请将下面的成语典故填入表中相应位置。(只填序号)
①三顾茅庐 ②草木皆兵 ③风声鹤唳 ④草船借箭 ⑤诸葛亮借东风 ⑥投鞭断流
出处 | 相关成语典故 |
《三国演义》 |
|
淝水之战 |
|
【任务二】运用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
(2)根据下面年代尺上西汉建立到灭亡的时间,计算西汉存在了________年。
(3)公元纪年法规定:每100年是一个“世纪”,每10年叫做一个“年代”。比如:西晋的建立可以表述为:西晋建立于3世纪60年代,那么北魏统一北方是在________世纪________年代。
(4)在年代尺上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有五个,请列举其中两个。
【任务三】总结历史规律——提升学习能力
(5)从时间轴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怎样的历史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