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括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古代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民族关系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 藩镇割据
2、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 )
①苏轼 ②关汉卿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⑤张泽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3、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通过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称为
A.世袭制 B.禅让制 C.民主制 D.选举制
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的主人公是( )
A.嬴政
B.刘邦
C.刘彻
D.项羽
5、下图所示是同学摘录的研究笔记。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江南地区开发 ·杨坚建国 ·隋朝的强大 |
A.民族交融共同发展
B.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大运河修筑的影响
6、下图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属于中央政权机构官员的是( )
①丞相 ②太尉 ③御史大夫 ④郡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虽然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但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下列传说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A.炎黄战蚩尤
B.黄帝建宫室
C.舜让位于禹
D.启继承父位
8、俗语“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A.秦汉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汉时期将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狭义)称为
A.天竺
B.安息
C.大秦
D.西域
10、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 农业精耕细作 B. 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流通
C. 开发山林、扩大耕地 D.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11、 经历漫长的原始社会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就此回答下列小题
【1】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
A.朝代更替频繁 B.经济迅速发展 C.政治严重腐败 D.社会急剧变革
【2】 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A.商朝 B.夏朝 C.西周 D.分封制
【3】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这件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三星堆青铜面具 D.青铜立人像
【4】除灿烂的青铜文明之外,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可追溯到这一时期。目前,我国已经发现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最早的古代文字是
A.楔形文字 B.象形文字 C.甲骨文 D.金文(铭文)
【5】春秋晚期,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B.青铜器的广泛应用
C.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D.大片荒地的开垦
【6】在春秋争霸战争中,以“尊王攘夷”进行征战,夺得霸主地位的国王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7】经过300多年的纷争,小的诸侯国被兼并,到战国初期,出现了“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战国七雄”包括
①燕 ②赵 ③楚 ④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征战。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其中不包括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9】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10】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12、商代出现的文字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行书
13、某同学听说“露西少女”等大量南方古猿化石在非洲被发现之后,对探寻早期人类遗址产生了浓厚兴趣,如果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应该去( )
A. 北京周口店 B. 陕西蓝田 C. 云南元谋 D. 浙江余姚
14、历史教师在介绍我国某一原始人类时,提到“他们生活在距今(2019年)约71-23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此原始人类应该是
A. 元谋人
B. 半坡人
C. 北京人
D. 河姆渡人
15、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是因为实行( )
A.重农抑商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奖励军功
D.加强中央集权
16、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他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庄子 D. 墨子
17、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文化成就斐然。其中,对于现今应对新冠疫情依然能够提供帮助的中医成就是( )
A.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B.祖冲之的《大明历》
C.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D.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18、文物诉说着历史,也是历史的承载物,我们可以通过文物来研究历史。右图文物向我们诉说的相关历史信息是( )
A.夏商周的更替
B.动荡的春秋
C.战国的纷争
D.秦统一中国
19、.网络上有一个游戏叫《轩辕》,讲述的是轩辕氏(即黄帝)联合炎帝,打败了一个会呼风唤雨、制造迷雾的大魔头。根据所学知识,这个游戏中的“大魔头”是指
A.尧 B.舜 C.大禹 D.蚩尤
20、“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形象地说明了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B.牛耕的普遍推广
C.青铜礼器的广泛使用 D.战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2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完成下表。
22、完成填空。
2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______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战国初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其中瓜分晋国的这三家分别是韩国、______、魏国。
24、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指引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请根据所学内容,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1)①____年,②____会议在 ③____(地点)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的④____(地点)召开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⑤____的转折点。
(3)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⑥____(地点)召开了第⑦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确立了⑧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4)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代表亲赴⑨____,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最终,双方代表签署了“⑩____”,为中国的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
25、中国古代的神话中有“神农氏教人擒种五谷”黄帝教人养蚕抽丝”。这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__________。
26、辽国和西夏的建立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7、唐初, ______(民族名)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唐太宗时期, 唐朝击败了这一民族,加强了对______的统治。
28、________(人物名字)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董仲舒“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学说,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9、相传在黄帝时期,会缫丝,擅长纺织的是________。黄帝之后,黄河流域部族众多。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________三个部族结成联盟。
30、东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名人辈出。
(1)东汉时,宦官 改进了造纸术,纸的使用开始普遍。
(2)东汉时,名医 发明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3)东汉时,名医 写成《伤寒杂病论》。
31、连线题
从春秋战国到魏晋时期发生了很多经典的战争,传递出了宝贵的战争思想和智慧。
(1)前207年,巨鹿之战 (1)东晋与前秦进行的战役,是一次典型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200年,官渡之战 (2)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208年,赤壁之战 (3)曹操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4)383年,淝水之战 (4)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秦朝走向衰亡。
32、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历史事件。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___________。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个短暂统一的王朝是___________。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___________》。
(4)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___________。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闻讯回家,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财产的损失只字未提。
材料二
秦坑儒谷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2017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拉开帷幕。引赞缓行,尽显儒家君子风范;古乐绕梁,渲染祭典千年积淀。……活动对于提升国人文化自信与认同,倡导尊师重道思想,推动传统文化学习热潮,激发全民向心力、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红河日报》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此外,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哪些?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说明秦始皇对儒家学说持怎样的态度?
(3)材料三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谁提出来的?自此以后,儒家学说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除此以外,汉武帝还采取了何种措施来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4)根据材料四,说说建水举办孔子文化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