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这些条款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西周时期,周王对鼎的使用规定十分严格,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西周社会腐败严重
C.西周手工业落后
D.西周各地发展不平衡
3、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①建立西汉
②巨鹿之战
③垓下之围
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早在1973年,他就已经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人作诗赞美他:“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振宁
D.袁隆平
5、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是因为( )
A.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
C. 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D. 她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6、夏朝和商朝的灭亡相似之处都是
A.少数民族进攻
B.用人不当
C.迁都所致
D.暴君统治
7、直观的图示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下图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
C.封建社会外戚和宦官最可恶
D.古代皇帝多年幼
8、毛泽东曾写道:“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宄(奸宄,指犯法作乱的人)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这段话中体现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包括
A.鼓励耕织
B.建立县制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度
9、隋朝末年,有位官员欲将粮食通过大运河从余杭转运到洛阳,其先后要经过( )
A.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
B.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C.江南河→邗沟→永济渠
D.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10、继承父亲的王位,从此使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的国君是
A.禹
B.启
C.桀
D.汤
11、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
A.汉武帝时 B.汉高祖时
C.汉文帝时 D.唐太宗时
1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梁赋诗,周一世之雄也。”上述材料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13、下列少数民族与该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搭配正确的是( )
A.满族—元
B.契丹族—辽
C.党项族—金
D.女真族—西夏
14、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有利于( )
措施 | 内容 |
募役法 |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
方田均税法 |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
农田水利法 |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
A.增加政府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现人人平等
D.促进社会安定
15、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重大举措是设置( )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六部
C.内阁
D.军机处
16、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 )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铁器铸造
17、《汉代讲经图》,他们讲学的内容应该是( )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佛教经典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宋朝统治者缴纳的岁币
②‘送礼’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③宋朝皇帝向三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④‘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致命弱点之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的目的是( )
A.旅游观光
B.抵御匈奴
C.防止风沙
D.炫耀国力
20、孔子有个学生叫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中,已经普遍使用牛耕。我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牛耕的时间是(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21、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
(1)东汉时期的张衡创制了一种能测验地震发生的仪器叫________,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2)东汉的________改进造纸术,使纸逐渐普及,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3)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________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4)北朝的贾思勰总结农业生产实践,写成的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2、过程:秦国自公元前______年至公元前_____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________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23、①于1260年继承汗位,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并于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②(今北京)。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③(今杭州),南宋灭亡。④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统一全国大业,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4、公元前1046年,______(战役)周武王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公元前651年,______(事件)确立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25、青铜器的出现(1)时间:____(2)地点:我国的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3)代表:距今4000多年的____________遗址出土了铜镜。
26、传说__________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7、【巩固·边疆管理】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在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28、禹死后,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________。
29、明朝建立以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________,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________,今称故宫。
30、北宋时,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____,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清朝时,规定有朝廷特许的“__________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1、将右侧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使下列皇帝与其业绩相匹配
A.隋文帝 ______ ①开创科举殿试制
B.隋炀帝 ______ ②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C.唐太宗 ______ ③开通大运河
D.武则天 ______ ④完成国家统一
E.唐玄宗 ______ ⑤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32、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1)项羽骁勇善战,歼灭秦军的主力------
(2)曹操偷袭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孙刘联军火攻,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4)东晋团结一致,战败的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国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材料二:(宋)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改变、更换)八姓,兵革(战乱)不息,苍生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非它故也,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发给)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明白)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连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清散。
——宋 朱熹《朱子语类》
(1)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国破”是因为什么历史事件?作者的诗被誉为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指哪一历史时期?
(2)依据材料二回答,赵普认为“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的原因是什么?他向宋太祖提出了什么建议(可以摘抄原文)?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并概括宋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材料三认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