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2025届初二语文上册一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外/数   冕/名全球 不容发/亲密无

B./盘   倔/词夺理 富丽堂/诚诚恐

C.诵/包   气/细嚼慢 随机变/供不

D./记   坊/忸怩态 敬业群/不思蜀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话言简意赅,鞭辟入里,可以说句句都有针对性。

B. 老师要我们趁年轻多吸收,等到人生体验多了,自然能将所得知识融会贯通

C. 秋天的荷兰花海风景如画,但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就无法领略她的美妙与神奇。

D.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雨果,法国作家,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冠病毒并没有远离人类,我们不能盲从乐观。

B.民法典,凝聚着几代立法者和法律工作者的无数心血,更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梦想。

C.议论必须确有根据,若只是浮光掠影,人云亦云,有何价值?

D.汉城广场上的大型雕像群组,栩栩如生,引得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荻画地,教以字。多诵古人篇章。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稍长/郡下

B.太夫人荻画地/不物喜

C.因而抄录/王命急宣

D.教以字/即诗四句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其 稍 长 而 无 家 书 读 就 闾 里 士 人 家 借 而 读 之 或 因 而 抄 录

3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诗歌阅读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秋。杜牧时年三十五岁,任监察御史。杜牧的弟弟杜顗患眼疾,暗无所视,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告假,从洛阳带了眼医前去探视。此诗便作于此时。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这次即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

(1)全诗不见“静”字,但句句表现了禅智寺的静,请以首联为例进行赏析。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中学生:“不许进入营业性网吧”,但一些同学仍背着家长和老师上网吧,网吧老板也违规经营。对此,你作为一个中学生,怎能袖手旁观?于是,你到网吧找朋友王亮。

1你对正贪恋上网的王亮说:

2你对违规经营的网吧老板说: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默写。

1)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2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4)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关雎》)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

6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7)鸢飞戾天者,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8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得壶记趣

有一天,我也记不清是春是夏了,总之是三十三年前的一个中午。饭后,我照例到小古董店里去巡视,忽然在一家大门堂内的小摊上,见到一把鱼化龙紫砂茶壶。龙壶是紫砂壶中常见的款式,民间很多,我少年时也在大户人家见过。可这把龙壶十分别致,紫黑而有光泽,造型的线条浑厚有力,精致而不繁琐。壶盖的捏手是祥云一朵,龙头可以伸缩,倒茶时龙嘴里便吐出舌头,有传统的民间乐趣。我忍不住要买了,但仍需按约法三章行事。一是偶尔为之。确实,那一段时间内除掉花两毛钱买了一朵木灵芝以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买过。二是有实用价值。平日写作时,总习惯有清茶一杯放在案头,写一气,喝一口,写得入神时往往忘记喝,人不走茶就凉了,如果有一把紫砂茶壶,保温的时间可以长点,冬天捧着茶壶喝,还可暖暖手。剩下的第三条便是价钱了,一问,不超过一元钱,我大概是花八毛钱买下来的。

卖壶的人可能也使用了多年,壶内布满了茶垢,我拿回家擦洗一番,泡一壶浓茶放在案头。

这把龙壶随着我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度过了很多寒冷的冬天。我没有把它当做古董,虽然我也估摸得出它的年龄要比我的祖父还大些。我只是把这龙壶当作忠实的侍者,因为我想喝上几口茶时它总是十分热心的。当我能写的时候,它总是满腹经纶,煞有介事地蹲在我的案头;当我不能写而去劳动时,它便浑身冰凉,蹲在一口玻璃柜内,成了我女儿的玩具,女儿常要对她的同学献宝,因为那龙嘴可以伸出舌头。

  ④“文化大革命初期要破四旧,我便让龙壶躲藏到堆破烂的角落里。全家下放到农村去时,我便把它用破棉袄包好,和一些小盆、红木小件等装在一个柳条筐内。这柳条筐随着我几度搬迁,足足有十二年没有开启。因为筐内都是些过苦日子用不着的东西,农民喝水都是用大碗,哪有用龙壶的?直到我重回苏州,并且有了住房的时候,才把柳条筐打开,把我那少得可怜的玩意儿拿了出来。红木盆架已经受潮散架了,龙壶却是完好无损,只是有股霉味。我把它洗擦一番,重新注入茶水,冬用夏藏,一如既往。

近十年间,宜兴的紫砂工艺突然蓬勃发展,精品层出,高手林立,许多著名的画家、艺术家都卷了进去。祖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兴起了一股紫砂热,数千元、数万元的名壶时有所闻,时有所见。我因对紫砂有特殊爱好,也便跟着凑凑热闹,特地做了一只什景橱,把友人赠送和自己买来的紫砂壶放在上面,因为现在没有什么小古董店可逛了,休息时向什景架上看一眼,过过瘾头。

我买壶还是老规律,前两年不超过十块钱,取其造型而已。收藏紫砂壶的行家见到我那什景架上的茶壶,都有点不屑一顾,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我说我有一把龙壶,可能是清代的,听者也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知道我没有什么收藏,连藏书也是寥寥无几。

1990年5月13日,不知道是刮的什么风,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的厂长史俊棠,制壶名家许秀棠以及冯祖东等几位紫砂工艺家到我家来作客,我也曾到他们家里拜访过,相互之间熟悉,所以待他们坐定之后便把龙壶拿出来,请他们看看这把壶到底出自何年何月何人之手,因为壶盖内有印记。他们几位轮流看过之后大为惊异,这是清代制壶名家俞国良的作品。许秀棠解释说,此壶叫做坞灰鱼化龙,烧制时壶内填满砻糠灰,放在烟道口烧制,成功率很低,保存得如此完整,实乃紫砂传器中之上品。史俊棠将壶左看右看,爱不择手,拿出照相机来连连拍下几张照片。

客人们走了以后,我确实高兴了一阵,想不到花了八毛钱竟买下了一件传世珍品,穷书生也有好运气,可入《聊斋志异》。高兴了一阵之后,我又有点犯愁了,我今后还用不用这把龙壶来饮茶呢,万一在沏茶、倒水、擦洗之际失手打碎这传世的珍品,岂不可惜!忠实的侍者突然成了碰拿不得的千金贵体。这事儿倒也是十分尴尬的。

世间事总是有得有失,玩物虽然不一定丧志,可是你想玩它,它也要玩你。物是人的奴仆,人也是物的奴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围绕字展开,具体记述了哪些意趣?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只是把这龙壶当作忠实的侍者,因为我想喝上几口茶时它总是十分热心的。

【下体4】文章第段与得壶的意趣似乎并无关系,那么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①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②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③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 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

④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见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⑤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消遣的钱也消遣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兴致。

⑥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⑦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⑧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 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⑨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⑩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盏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 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陛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钴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蔑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圆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哈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工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枝,起火升到天上,嗤—— 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作“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作“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有删改)

【1】请依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介绍了故乡灯节中各种灯的什么特点。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的理解。

【4】请说说本文在语言和选材方面有何特点。

11、议论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宜循序渐进

①青年人学习欲望很强,学习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时也容易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学习方法贪多求快,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在空中起跳”,违背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因而收效甚微。

②古今中外学者,都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杂乱地读书就好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鱼肉糕点恨不得一口都塞进嘴巴,于是粗嚼快咽急忙吞了进去,虽然也填饱了肚子,但是没有尝到菜肴的滋味。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求学问也好比盖高楼,必须先打好基础,而且要一层一层往上盖,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好高骛远,去学习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就会如打造“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

④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的确,如果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贪多求快,跳过某些必要的阶段,到运用时才发现并不能活学活用,不得不回过头来返工重学,速度反而慢了。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读书也是这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其结果必然是走马观花,快而不精,知识难以掌握。而且,读书求速者往往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劲头大时急不可耐,劲头下去时则松懈疲沓。

⑤任何学问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这是攀登高峰的起点。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最初的基础课是练简单的素描。不从起点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则难以进一步提高,更不会有后来的成功。因此,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否则,难以建成知识领域里的高楼大厦。

【1】通读全文,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②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这段话放在本文哪一段中合适?请说明理由。

清人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读书“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功夫,此终身不能成功之道”。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题目:留在心中的那份______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要求,评分时可奖励)。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