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叔叔于勒》——小说——莫泊桑——法国作家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诗歌——鲁迅——现代诗人
C.《敬业与乐业》——演讲稿——梁启超——明末思想家
D.《岳阳楼记》——散文——苏轼——北宋政治家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毕业前夕,同学们欢聚一堂,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B.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我公安的严厉打击下,彻底被粉碎。
C.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的勤奋学习,绝不能有半点虚假和骄傲。
3、下列语段中,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09年,瑞士研究人员就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尺寸精确的人拇指骨。 。在这种技术成熟之后,我们将会拥有个人专属的器官库,随时可以打印只适合自己的身体器官。
①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许打印更复杂的器官将不需要太久,因为支架问题已经有了解决方案。
②但是那些只由柔软的细胞组成的器官没有支撑物,像心脏、肝脏等复杂器官的3D制造,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合适的支架。
③这种技术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材料:3D打印机、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以及发育骨骼的活细胞。
④目前,3D生物打印技术只能制作一些简单的组织,离打印复杂器官的目标还有数年的距离,但是研究者们对它充满了信心。
A. ②①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③①
4、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抢劫一空 赞誉有加 贪脏枉法 心旷神怡
B.恍若天宫 不言而喻 汲取教训 脍炙人口
C.荡然无存 孜孜不倦 根深地固 不攻自破
D.惊世害俗 富丽堂皇 锲而不舍 一蹴而就
5、蔡襄传
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教之,尹洙请与同,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①作《四贤一不肖诗》②、都人士争相传写、鬻③书者市之、得厚利。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铁难,用谏为难。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
[注]①襄:蔡襄,北宋名臣,曾任端明殿学士,故欧阳修称其为蔡端明。②《四贤一不肖诗》:因范仲淹被贬而作,颂扬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人,抨击时任朝廷副相的高若讷。③鬻:卖。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范仲淹以言事去国/属予作文以记之
B.范仲淹以言事去国/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鬻书者市之/愿为市鞍马
D.乃上疏曰/乃不知有汉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君 有 过 失 不 救 之 于 未 然 传 之 天 下 后 世 其 事 愈 不 可 掩。
【3】蔡襄上疏的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原文回答不得分。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等词语,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愤激心情。
B.颔联运用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故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C.“暂凭杯酒长精神”写诗人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D.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赠予刘禹锡,刘禹锡回赠白居易时写下了这首诗。
(2)你怎样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
7、近年来,一系列国货品牌,引发一波波热议。“国潮”成为当下最热的潮流。你所在的班级对此开展了系列探究活动,请积极参与。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人民网研究院联合百度发布的《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近十年间“国潮”相关搜索热度上涨528%。热搜的内容,从关注经典国货拓展为中国制造、中国文化和科技创新。大数据勾勒出的不仅是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更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中国文化认同。
【材料二】传统文化带动的“国潮”目前是中国市场上最具活力的现象之一。然而,也应该看到,有不少商家,做的只是中国元素的表面叠加;一些文化遗迹,还处于早期的保护性开发;一些文化项目的创新性研究、实施,还有失粗糙。
综合两则材料,你对“国潮”这一现象有何认识?请简要概括。
(2)从语意连贯和表意准确来看,下面短文有两处错误。请将错误句番号及修改后的内容填写在相应横线处。
①国风音乐视频《醉成都》以充满俏皮感的方式演绎成都传统文化和市井民俗。视频采用古今交融的生活小剧场形式,②将城市特色、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合为一体。从川剧演员的拿手绝活滚灯、功夫茶茶艺师展示长嘴壶茶艺表演到演员扮演“杜甫”看IPAD啃兔头……这些情境设计既让静态的城市特色“活”了起来,让艺术元素有了接地气的展现,又让传统文化有了年轻化表达。“快节奏,慢生活,闲适自安最成都;工作娱乐两不误,享受人生醉成都……”负责人说,③《醉成都》力求最大程度展现成都优雅闲适、包容乐天的城市精神风貌。④尽管如此,《醉成都》是用新形式讲好城市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
(3)各地博物馆推出“国潮”风格雪糕引发关注:
今夏以来,文物雪糕圈粉无数,成为博物馆“国潮”主角。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的兵马俑雪糕,呆萌可爱;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大政殿雪糕”,古色古香;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味”和“出土味”青铜面具雪糕,惟妙惟肖。
这样的文创产品是以恶搞文物来博人眼球吧?面对不少同学的疑惑,你这样解释:____________
8、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2)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_________________,——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4)我们的国家江山如画,我们的人民英雄辈出,令人不禁想起《沁园春·雪》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落
余君才
①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的事物。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
②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母亲拿起锄头,走向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③那时候雪还没有来,雪还在风雨之后,母亲在那块月光下的麦地里除草,母亲头上包着一块暗红色的头巾,身上穿着那件厚厚的棉枖,棉枖有些破旧了,里面的棉花露了出来,乍一看像是落在袄上尚未融化的雪花。但雪还没有落下来,天空越来越明亮,母亲心里越来越急,她挥舞着手中的头,在月光之下,努力地除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④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那时候,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⑤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在大地上尽情狂欢。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工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⑥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红楼梦》里“落了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人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读到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我们一遍遍地读,又一次次地猜测。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这个画面让我想得更多的是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⑦在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无数次落雪。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品的老人,雪落在他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运行李赚钱来为老伴看病的老人。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瑟发抖的战栗……
⑧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但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是因为屋子里太过寒冷,担心母亲的身体状况;担忧大雪将至,影响庄稼。
B.第⑤段写“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因为在那一年“我”想到了雪夜里劳作的母亲。
C.第⑥段作者引用“水浒的雪”“红楼的雪”“唐诗的雪”是为了表明自己丰富的人生历练。
D.全文围绕着雪花写了雪夜里的母亲、书里下雪的场景、北方和南方的雪下的人们,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在大地上尽情狂欢。(从修辞角度)
(2)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从描写角度)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与本文的主题有关吗?为什么?
【4】请结合文章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认真”二字的理解。
10、课外散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冬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档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节选自《朱自清散文》,有删节)
【1】文章写了三件“不相关”的冬天的故事,最后一段使得它们“相关”起来,请谈谈文章的结构之妙。
【2】《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一句,“攀”“缩”“倾”三个动词,形象传神,震撼人心,刻画了特定环境下父亲独特的“背影”,感人至深,堪称经典。请评析选文划线句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这一句,结构对称,句式整齐,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11、狼狈不堪的父爱
徐徐
①我高考时,还未实行知分填志愿,而是估分盲填,如果分估高了,就很容易出现“滑档”,无法被所填的高校录取。
②为不滑档,大家都不敢估多,可过于自信,心高气傲的我却多估了15分,我懵了,知道很难被填报的大学录取了,虽然我考的分并不算低,超过文科“一本”线18分。
③接来下,一天天地反复查询,但都无我被录取的消息。“一本”录取工作结束后,无比失落的我,整天闷在家里,打不起来一点精神。而父亲还和以前一样,每天带着母亲出去拉板车。
④无望的我,暗恨起父亲来,觉得他只知道整天运沙石,对估分和填报志愿,一窍不通,且也不帮我请教这方面的专家。我想,如果他能提醒我一下,让我保守点估分,同时让我把“二本”的高校也填上,我就不至于无大学可上。我开始有意地抱怨起父亲来,不给他好脸色。
⑤几天后,父亲说他要和母亲出去几天,我也懒得问他去哪儿,觉得肯定是去加班拉沙石了。
⑥直到4天后的傍晚,他们才回来了,他们开门进家时,我吓了一跳——父亲全身都湿漉漉的,鞋上全是泥巴,头发上也沾了很多脏稀泥,满脸的疲惫,还不停地咳嗽,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而母亲的鞋和裤脚也是湿的。“不小心掉水渠里了”,看我一脸的迷惑,父亲低声地解释道,然后弓着背,落寞地进屋去了。
⑦第二天早上,我又对父亲借题发挥,抱怨道:“高中3年,你对我负责过吗?你只知道拉板车,别的家长去专家那咨询,请他们帮填志愿,你呢?”父亲听后默默无语,痛苦、失落地转身离去。
⑧那天,母亲没随他而去,而是把我叫到身边:“你就别怪你爸了,他心里后悔和自责得很。前几天,你爸带我,去省城给你托人找关系了。”
⑨母亲说,父亲不知从哪儿打听到
⑩“省教育厅招办”有个人,能把“滑档”的考生给补录上,然后找到他,交了4000块钱,谁知对方是个冒牌的骗子,拿钱后就跑了。
⑪“除交掉的4000块,你爸还请了那人,到一家我们从未见过的高档饭店里吃了顿饭,花掉1000多块,饭桌上,你爸就在那干坐着,都不敢动筷子,怕菜不够,加菜又得加钱……”
⑫我被惊住了,前前后后花掉5000多块,那相当于拉板车一年的收入呀!可还是随口嘲讽道:“瞧他那点能耐,钱花了事未办成不说,还掉进水里了,搞得一身狼狈!”
⑬“孩子,你想想,你爸是多么灵敏的一个人呀,”母亲说,“他拉了那么久,那么重的板车,经过水边、岸旁无数次,都从未落过水,怎可能反而在一身轻的情况下,失足掉进水里呢?”
⑭“他是有一肚子的愁呀,觉得对不起你。在回来的路上,你爸失魂落魄,忧心忡忡,才一脚踩空,掉进路旁的深水渠里的,要不是我拼命拉他上来,早被淹死了。”
⑮母亲不容我插话,继续说:“他还不让我告诉你,这次去省城,为省钱,我们3个晚上,都是睡在公园的椅子上的,他都被冻咳嗽了。”
⑯父亲竟然在背后为我做了这么多试图去“亡羊补牢”的事,瞬间,我被彻底震惊了,猛地清醒了过来,我已18岁了,不能再将“滑档”的责任,强加给父亲,让他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对高考一点不懂,怎么能和其他有文化,神通广大的家长相提并论呢?他拉板车也全是为我能读得起书呀!?我要自己承担糟糕的结局,我要卸去父亲心中的内疚和负担,我决定去复读!
⑰经过一年的再战,第二年,我考上了一所知名的“985”大学,比上年填报的那所大学还要好,接到通知书的那天,父亲和我都笑了。
⑱我要感谢母亲告诉我父亲去省城的事,更要谢谢父亲,是他的那次狼狈不堪的出行,唤醒了我,让我突然间长大了!
(选自2020年第3期《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时间 | 父亲的表现 | “我”对父亲的情感 |
落榜后 | 如常出去拉板车 | 暗恨父亲、抱怨父亲 |
几天后 | 和母亲出去 | ① |
再4天后 | 落水而归,转身离去 | ② |
和母亲谈话后 | 继续拉板车(未明写) | ③ |
一年后 | 欣慰地笑了 | ④ |
【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几天后,父亲说他要和母亲出去几天,我也懒得问他去哪儿,觉得肯定是去加班拉沙石了。
(2)父亲听后默默无语,痛苦、失落地转身离去。
【4】文章以“狼狼不堪的父爱”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12、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源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请以“面对 ,我流泪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先补全空缺处的词语,再完成全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补全题目;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