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物质可通过加热的方法除杂(括号中物质为杂质)的是
A.NaCl(Na2CO3) B.CO2(SO2) C.Na2CO3(NaHCO3) D.Na2SO4(NaHSO4)
2、下列关于金刚石、石墨、SiO2、白磷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中碳原子与碳碳键的数目比为1:4
B.SiO2中硅原子与硅氧键的数目比为1:2
C.石墨中碳原子与碳碳键的数目比为2:3
D.金刚石、石墨、SiO2、白磷都为原子晶体
3、某元素质量数52,中子数28,其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为
A.3 B.4 C.5 D.6
4、只改变下列一个条件,可以通过提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来提高反应速率的是
A.加热 B.加压 C.减小容器体积 D.增大反应物浓度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根据等电子体原理,推测N2O 的结构式可表示为N=N=O
B. 根据等电子体原理,推测O3为非极性分子
C. 分子(HOOC-CHOH-CHCl-COOH) 是一个仅含1个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分子
D. 酸性由强到弱排列: HClO4>H3PO4>HCl>HClO
6、某高分子化合物R的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R的说法正确的是
A. R的单体之一的分子式为C9H12O2
B. R可通过加聚和缩聚反应合成,R完全水解后生成2种产物
C. R是一种有特殊香味,难溶于水的物质
D. 碱性条件下,1 mol R完全水解消耗NaOH的物质 的量为n(m+1)mol
7、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制Al(OH)3:2+CO2+3H2O=2Al(OH)3↓+
B.用硫酸酸化的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4I-+O2+4H+=2I2+2H2O
C.漂白粉溶液通入少量SO2:Ca2++2ClO-+SO2+H2O=2HClO+CaSO3↓
D.Na2O2溶于水产生O2:Na2O2+H2O=2Na++2OH-+O2↑
8、已知反应:3A(g)+B(g)=xC(g)+2D(g) △H<0。在容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A和1molB;5min时,c(D)=0.1mol•L-1;0~5min内,v(C)=0.2mol•L-1•min-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5min时,c(A):c(B)=3:5
B.x=2
C.5min时,c(A)=1.25mol•L-1
D.从反应开始到5min内,v(B)=0.05mol•L-1•min-1
9、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不正确的是( )
A.甲醛的电子式:
B.间羟基苯甲酸的结构简式:
C.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示意图:
D.3,3-二甲基-1-戊烯的键线式:
10、下列有关晶体的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
①原子晶体中只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②稀有气体形成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③干冰晶体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⑤具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A.②⑤
B.①③
C.①④
D.④⑤
11、化合物Y能用于高性能光学树脂的合成,可由化合物X与2-甲基丙烯酰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
下列有关化合物X、Y的叙述正确的是
A.X分子中所有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B.X→Y的反应为加成反应
C.X、Y均能使Br2的四氧化碳溶液褪色
D.l mol Y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共热最多可消耗8 mol NaOH
12、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存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煤中含有苯
B. 许多水果中含有酯类化合物
C. 工业酒精中含有乙醇和甲醇
D. 天然油脂中含有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13、下列物质的结构或性质与氢键无关的是
A.乙醚的沸点 B.乙醇在水中的溶解度
C.水的沸点比硫化氢的高 D.DNA的双螺旋结构
14、下列实验操作处理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做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时,用水浴加热
B.实验室制溴苯时,将苯与液溴混合后加到有铁丝的反应容器中
C.实验室制硝基苯时,将硝酸与苯混合后再滴加浓硫酸
D.实验室检验溴乙烷中的溴,需准备的试剂有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
15、一定质量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热变黑,趁热放入下列物质中,铜丝变红色且质量不变的是( )
A.盐酸 B.H2O C.硝酸 D.乙醇
16、下列反应中,不需要浓硫酸的是
A.制乙烯 B.苯的硝化 C.制乙炔 D.乙醇与乙酸反应
17、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乙烯的球棍模型
B.甲基的电子式
C.的系统命名:2-甲基-3-丁炔
D.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离子方程式:
18、将下列气体分别通入滴有酚酞的水溶液中,能使溶液变红的是
A.氯气
B.氨气
C.氢气
D.二氧化碳
19、一定条件下,欲实现下列物质转化,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转化 | 试剂 |
A | C2H5Br → CH2=CH2 | NaOH的乙醇溶液 |
B | C2H5OH → CH3COOH | K2Cr2O7酸性溶液 |
C | | 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溶液 |
D |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
A.A
B.B
C.C
D.D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可以被氧气氧化成乙酸,但乙酸无法再被氧气氧化
B.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皂化反应
C.邻二甲苯只有一种结构,证明苯环中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结构
D.与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芳香族化合物有4种
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
B.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Ca(OH)2固体,CO32-水解程度减小,溶液pH减小
C.硫酸铜、硫酸铝溶液与硫化钠溶液混合,都会生成氢氧化物沉淀
D.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往往加入少量稀盐酸,并加入少量铁粉
22、木炭既可与浓硝酸反应,也可与浓硫酸反应。这两个反应的共同点是
A. 都产生氢气 B. 木炭都表现氧化性
C. 都产生二氧化碳 D. 都有水生成
2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向0.1 mol/LFeCl2溶液中加入几滴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 | 氯水中含有HClO |
B | 用pH试纸测得浓度均为0.1 mol/L的CH3COONa溶液的pH约为9,NaNO2溶液的pH约为8 | CH3COOH电离出H+的能力比HNO2的强 |
C | 向3 mol KI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 mL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 |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
D | 向浓度均为0.05 mol/L的NaI、NaCl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 Ksp(AgCl)>Ksp(AgI) |
A.A B.B C.C D.D
24、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下,pH=7的NH4Cl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Cl-)>c(NH4+)>c(H+)>c(OH-)
B. 10mL0.1mol/LNH4Cl溶液5mL0.2mol/L NaOH溶液混合:c(Na+)=c(Cl-)>c(OH-)>c(H+)
C. 相同温度和浓度的钾盐溶液中,酸式盐的pH一定小于正盐的pH
D. 常温下,同浓度的Na2S与NaHS溶液相比,Na2S溶液的pH大
2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乙烯的电子式是_____。
(2)2,5-二甲基-2,4-己二烯的结构简式是_____。
(3)分子式为C4H9Cl,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组峰的结构简式是_____。
(4)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有机物:
①_______。
②______。
26、有下列粒子:①CH4 ②CH2 =CH2 ③CH≡CH ④NH3 ⑤NH4+ ⑥BF3 ⑦H2O。填写下列空白(填序号):
(1)呈正四面体的是__________
(2)中心原子轨道为 sp3 杂化的是__________,为 sp2 杂化的是__________,为 sp 杂化的是__________
(3)所有原子共平面的是__________
(4)粒子存在配位键的是__________
(5)含有极性键的极性分子的是__________
27、Cu2+在水中呈现蓝色是因为形成了水合铜离子,其化学式为__;提供空轨道接受孤电子对的粒子是__;水分子与铜离子间结合的化学键名称为__。
28、硅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中应用广泛,在工业上,高纯硅可以通过下列流程制取:
请完成下列填空:
(1)氯原子核外有____种不同能量的电子,硅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
(2)碳与硅属于同主族元素,熔沸点SiO2 ___CO2 (填写“>”、“<”或“=”),其原因是___。
(3)写出一个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9、水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化学物质。
(1)冰中水分子间的氢键可表示为_____(填选项字母)。
a.O—H—O b.O—H⋯O c.H—O—H
(2)水分子能微弱电离生成H3O+ 和OH- 。
①与OH-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为_____(写化学式,下同);
②与H2O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阴离子为_____。
(2)H3O+中H—O—H键角比H2O中H—O—H键角大的原因为______。
(3)氧与硫同主族,其中H2S比H2O更易分解的原因为_____。
30、第4周期的A、B、C、D四种元素,其价电子数依次为1、2、2、7。其原子序数按A、B、C、D顺序增大,已知A与B的次外层电子数为8,而C与D次外层电子数为18,根据结构填空:
(1)写出元素名称:A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D_______。
(2)D的简单离子是______________。
(3)元素的氢氧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
(4)B与D二原子间能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
(5)写出A、B的第一电离能顺序___________。
(6)写出C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_。
31、(1) 的系统名称为________。
(2)2,4-二甲基-3-乙基戊烷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3)下列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 (填字母)。
A.B.
C.
D.
32、乙醇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可以发生下列转化:
请根据题意填空:
(1)的官能团是____
写名称,下同
;
的官能团是____。
(2)能与钠反应产生气体,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反应的速率比水与钠反应____
填“快”或“慢”
。
(3)与
在浓硫酸加热时反应,该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
33、乙酸乙酯广泛用于药物、染料、香料等工业,中学化学实验常用a制备,b会发生较多的副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通常加入过量的乙醇,原因是_____。
(2)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
(3)反应结束后,将盛有饱和Na2CO3溶液的试管中收集到的产品倒入分液漏斗中,_____、_____,然后分液。
34、氮的固定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合成氨则是人工固氮比较成熟的技术,其原理为N2(g)+3H2(g)2NH3(g)
在不同温度、压强和相同催化剂条件下,初始时N2、H2分别为0.1mol、0.3mol时,平衡后混合物中氨的体积分数(φ)如图所示。
①其中,p1、p2和p3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其原因是___。
②若分别用vA(N2)和vB(N2)表示从反应开始至达平衡状态A、B时的化学反应速率,则vA(N2)___vB(N2)(填“>”“<”或“=”)。
③若在250℃、p1为105Pa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1L,则该条件下B点N2的分压p(N2)为___Pa(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35、以镍黄铁矿为原料制备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高镍锍的主要成分为、
、
、
的低价硫化物及合金;
②氧化性:;
③,
,
。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时,溶液需过量,其目的是________。
(2)“氧化”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若用代替
溶液,使
转化为
,则需
至少为________
。
(3)“除铁”的原理是________。
(4)“过滤”时滤渣1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5)“沉镍”后需过滤、洗涤,证明沉淀已洗涤干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若“沉镍”后的滤液中,则滤液的
________。
(6)“除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36、2019年国际非政府组织“全球计划”12月4日发布报告:CO2过量排放会引发温室效应,CO2资源化的高效利用是解决温室问题的有效途径。
(1)CO2可通过催化加氢合成甲醇(CH3OH),其相关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
化学反应 | 平衡常数 | ||
500℃ | 700℃ | 800℃ | |
I.H2(g+CO2(g) | 1.00 | 1.50 | 2.50 |
II.2H2(g)+CO(g) | 2.00 | 0.5 | 0.25 |
III.3H2(g)+CO2(g) |
|
|
|
①判断反应III:ΔH_____0(填“>”、“<”或“=”);
②根据反应III的特点,有利于提高甲醇平衡产率的条件是______;
A高压高温 B低压高温 C高压低温 D低压低温
③5MPa时,往某密闭容器中充入H2和CO2发生反应,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随温度的升高,CO2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
(2)我国科学家用Fe3(CO)12/ZSM-5催化CO2加氢合成低碳烯烃反应,所得产物含CH4、C3H6、C4H8等反应过程如图。
催化剂中添加Na、K、Cu助剂后(助剂也起催化作用)可改变反应的选择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添加不同助剂,经过相同时间后测得CO2转化率和各产物的物质的量分数如下表。
助剂 | CO2转化率(%) | 各产物在所有产物中的占比(%) | ||
C2H4 | C3H6 | 其他 | ||
Na | 42.5 | 35.9 | 39.6 | 24.5 |
K | 27.2 | 75.6 | 22.8 | 1.6 |
Cu | 9.8 | 80.7 | 12.5 | 6.8 |
①欲提高单位时间内乙烯的产量,在Fe3(CO)12/ZSM-5中添加_____助剂效果最好;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第i步反应为:CO2+H2CO+H2O
b.第i步反应的活化能低于第ii步
c.加入助剂能提高单位时间内乙烯产量的原因是降低生成乙烯的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d.Fe3(CO)12/ZSM-5使CO2加氢合成低碳烯烃的ΔH减小
e.添加不同助剂后,反应的平衡常数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