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氧化性:Br2 > Fe3+> I2,向含 a mol FeI2 和 a mol BaCl2 的混合溶液中缓慢通入 b mol Br2,并不断搅拌,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随 Br2加入的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盐类水解、水的电离及溶液体积变化)。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离子的还原性 I-> Fe2+> Br-
B.四条线与溶液中离子的对应关系是: X-Fe2+、Y-I-、Z-Br-、W-Cl-
C.当4a =3b时,反应后的离子浓度比:c(Fe2+):c(Fe3+):c(Br-) = 1:2:8
D.当3a≤2b时,发生的离子方程式:2Fe2++ 4I-+ 3Br2=2Fe3++ 2I2+6Br-
2、(CN)2、(OCN)2、(SCN)2等化合物的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称为“类卤素”。已知卤素单质和“类卤素”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F2、(OCN)2、Cl2、Br2、(CN)2、(SCN)2、I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I22SCN-2I-(SCN)2能自发进行
B.反应Cl22CN-2Cl-(CN)2不能自发进行
C.还原性:F-OCN-Br-SCN-
D.“类卤素”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有关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氯化钾溶于水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B.金属晶体中金属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4、下列关于外围电子层排布为3s23p4的粒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的元素符号为O
B.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
C.它可与H2生成液态化合物
D.其轨道表示式为
5、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中蕴藏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毛笔中“狼毫”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宣纸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C.丝绸的主要成分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古代汉服的主要制作材料为涤纶
6、若aAm+与bB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离子半径aAm+<bBn-
B.原子半径A<B
C.A的原子序数比B的原子序数大(m+n)
D.b=a-n-m
7、下列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A.丙烯酸和油酸 B.和
C.乙二醇和丙三醇 D.环丁烷和乙烯
8、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法能达到目的是
A.向混有乙烯的乙烷中通入氢气以除去乙烯
B.向某待测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以鉴别该待测液是甲苯或乙苯
C.向 2 mL 10%的 CuSO4 溶液中滴入 4~6 滴 2%的NaOH 溶液,再加入 0.5 mL 乙醛溶液,加热,可以观察到有红色沉淀生成
D.将 2%的稀氨水逐滴加入 2%的 AgNO3 溶液中至沉淀恰好溶解,可制得银氨溶液
9、下列有关铝的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铝能中和胃酸,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 工业上利用电解熔融氯化铝冶炼铝
C. 氧化铝坩埚可用于熔融NaOH实验
D. 明矾可用于自来水的消毒
10、抗癌药物“6-Azulenol”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13H18O3
B.能发生酯化反应、取代反应、还原反应、中和反应、消去反应
C.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1 mol该物质最多可以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11、下列物质中只含有离子键的是
A. CO2 B. KCl
C. NaOH D. CH4
12、氢氰酸(HCN)的下列性质中,不能说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
A.1 mol·L-1氢氰酸溶液的pH约为3
B.同浓度的盐酸比HCN溶液导电性强
C.同浓度同体积的HCN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溶液呈碱性
D.10 mL 1 mol·L-1HCN恰好与10 mL 1 mol·L-1 NaOH溶液完全反应
13、某混合气体由两种气态烃组成,取标况下 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得到
二氧化碳
气体已折算为标准状况
和10.8g水,则这两种气体可能是
A.和
B.
和
C.
和
D.
和
14、下列物质中,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消去、酯化反应的为
A. 乙醇 B. 乙醛 C. 苯酚 D. 乙酸
15、对于反应2MnO4-+5H2C2O4+6H+=10CO2+2Mn2++8H2O,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氧化剂是H2C2O4 B. 反应中1molMnO4-得到5NA个e-
C. 该反应的还原产物是Mn2+ D. MnSO4可以作该反应的催化剂
16、碳酸氢钠()属于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17、下列有机物中,符合特定性质或结构特点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不考虑立体异构
最少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分子式 | ||||
性质或结构特点 |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 | 不与NaHCO3溶液反应但能与NaOH反应 | 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 |
A.A B.B C.C D.D
18、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推论不相符的是
选项 | 操作及现象 | 推论 |
A | 用pH试纸测得0.1 mol/L CH3COOH溶液pH约为3 | CH3COOH是弱电解质 |
B |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再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浑浊 | 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或HCO3- |
C | 用pH计测定相同浓度的CH3COONa溶液和NaClO溶液的pH,前者的pH小于后者的 | HClO的酸性弱于CH3COOH |
D | 向2 mL 1 mol/L NaOH溶液中加入1 mL 0.1 mol/L Mg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1 mL 0.1 mol/L FeCl3溶液,沉淀变为红褐色 | Mg(OH)2沉淀转化为Fe(OH)3沉淀 |
A. A B. B C. C D. D
19、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的是吸热反应 B.图乙表示的是放热反应
C.图甲中ΔH<0 D.图乙中ΔH<0
20、将铁粉和活性炭的混合物用NaCl溶液湿润后,置于如图所示装置中,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被氧化的电极反应式为Fe−3e−=Fe3+ B.铁腐蚀过程中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C.右侧导管中液面会上升 D.以水代替NaCl溶液,铁不能发生吸氧腐蚀
21、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A | 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 | 部分Na2SO3被氧化 |
B |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 Ksp(BaSO4)<Ksp(CaSO4) |
C | 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 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 |
D | 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 | 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
A.A B.B C.C D.D
22、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A气体和1molB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3C(g);经2s后达到平衡,测得C气体的浓度为0.6mol·L-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物质A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2mol·L-1·s-1
B.用物质B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mol·L-1·s-1
C.平衡时物质A与B的转化率相等
D.平衡时物质B的浓度为0.2mol·L-1
2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醋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满足:c(H+)=c(OH-)+c(CH3COO-)
B.常温下,等体积等浓度NaOH溶液与甲酸溶液混合后:c(HCOO-)>c(Na+)>c(H+)>c(OH-)
C.已知0.1mol•L-1的二元酸H2A溶液pH=4,则NaHA溶液中:c(Na+)=c(HA-)+c(H2A)+2c(A2-)
D.常温下,将V1mLpH=12的某强碱溶液与V2mLpH=2的某二元酸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V1与V2的关系V1≥V2
24、298 K时,甲酸(HCOOH)和甲酸钠的混合溶液中HCOOH、HCOO−的浓度存在关系式c(HCOO−)+c(HCOOH)=0.100 mol·L−1,而含碳元素的粒子的浓度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98 K时,HCOOH的电离常数Ka=1.0×10−3.75
B.0.1 mol·L−1 HCOONa溶液中有c(HCOO−)+ c(HCOOH)=c(Na+)
C.298 K时,加蒸馏水稀释P点溶液,溶液中n(H+)·n(OH−)保持不变
D.0.1 mol·L−1 HCOONa溶液和0.1 mol·L−1 H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液的pH=3.75(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25、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图表示一个电解池,装有电解液a;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X、Y都是惰性电极,a是饱和NaCl溶液,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则:
①电解池中X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在X极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②Y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检验该电极反应产物的方法是___。
(2)如要用电解方法精炼粗铜,电解液a选用CuSO4溶液,则:
①X电极的材料是___,电极反应式为___。
②Y电极的材料是___,电极反应式为___。
③溶液中的c(Cu2+)与电解前相比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6、25°C时,三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
化学式 | HCOOH | CH3COOH | NH3·H2O |
电离平衡常数 | 1.77×10-4 | 1.75×10-5 | 1.76×10-5 |
(1)下列方法中,可以使0.l0mol•L-1CH3COOH溶液中CH3COOH电离程度增大的是_________ 。
a.通入少量HCl气体 b.加入少量冰醋酸 c.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 d.加入少量水
(2)常温下,0.lmol•L-1的NH3·H2O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下列表达式的数据一定变小的是________。
a.c(OH-) b. c. c(H+)·c(OH-) d.
(3)同浓度的①HCOONa②CH3COONa③CH3COONH4④NH4Cl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4)用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等体积pH均为3的HCOOH和CH3COOH溶液至终点,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V2,则V1________V2(填“>”、“<“或“=”)。
27、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时代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标志。当前含铁的磁性材料在国防、电子信息等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基态铁原子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_______种, 其处在最高能层的电子的电子云形状为_______。
(2)一种新研发出的铁磁性材料M的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
①M分子中C、N、O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②M分子中的Fe2+与上下两个五元碳环通过配位键相连且Fe2+共提供了6个杂化轨道,则铁原子最可能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填序号)。
A. sp2 B. sp3 C. dsp2 D.d2sp3
③分子中的大π键可用符号π 表示,其中m代表参与形成大π键的原子数,n代表参与形成大π键的电子数(如苯分子中的大π键可表示为π
), 则M分子中由碳、氧组成的五元环中的大π键应表示为_______。
(3)铁氮化合物因其特殊的组成和结构而具有优异的铁磁性能,某铁氮化合物的立方晶胞结构如图2所示。
①若以氮原子为晶胞顶点,则铁原子在晶胞中的位置为_______。
②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若晶胞中距离最近的铁原子和氮原子的距离为ap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该晶胞的密度为_______g·cm-3 (列出计算式即可)。
28、某一元弱酸A和二元强酸B的c(H+)相等,若将两溶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其溶液的c(H+)A_____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在标准状况下,11.2L 乙炔跟溴起加成反应,理论上有多少克溴参加反应____?
30、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CO的燃烧热为-283kJ/mol,请写出CO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
(2)工业上利用CO和H2合成清洁能源CH3OH,其反应为:CO(g)+2H2(g)CH3OH(g)△H=-116kJ/mol。如图表示CO的平衡转化率(α)随温度和压强变化的示意图。其中条件X表示的是___。
(3)合成甲醇的反应原理为:CO2(g)+3H2(g)CH3OH(g)+H2O(g),在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3molH2,在500℃下发生反应,测得CO2(g)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①反应进行到4min时,v(正)___ v(逆)(填“>”“<”或“=”)。0~4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___ mol/(L·min)。
②该温度下平衡常数为___。(保留一位小数)
③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
A.v正(CH3OH)=3v逆(H2)
B.CO2、H2、CH3OH和H2O浓度之比为1:3:1:1
C.恒温恒压下,气体的体积不再变化
D.恒温恒容下,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31、分子式为C3H6O2的有机物有多种同分异构体,现有其中的四种X、Y、Z、W,它们的分子中均含甲基,将它们分别进行下列实验以鉴别,其实验记录如下:
| NaOH溶液 | 银氨溶液 | 新制Cu(OH)2 | 金属钠 |
X | 中和反应 | 无现象 | 溶解 | 产生氢气 |
Y | 无现象 | 有银镜 | 加热后有砖红色沉淀 | 产生氢气 |
Z | 水解反应 | 有银镜 | 加热后有砖红色沉淀 | 无现象 |
W | 水解反应 | 无现象 | 无现象 | 无现象 |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X的结构简式________, W的系统命名是________.
(2)①Y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子内的脱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Z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碳、氢元素可形成种类繁多的烃类物质。
(1)如图表示某些烃分子的模型:
①写出a分子的空间构型:_____。
②c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苯基取代后的物质共直线的原子最多有____个。
③取等质量的上述三种烃充分燃烧,耗氧量最大的是___(填名称)。
④25℃和101kPa时,取a、b和c组成的混合烃32 mL,与过量氧气混合并完全燃烧,除去水蒸气,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气体总体积缩小了56 mL,原混合烃中c的体积分数为____。
(2)某烯烃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①用系统命名法对该烃与H2的加成产物命名:____,该加成产物的十氯取代物有______种。
②该烯烃可以加聚生成高分子,写出该高聚物的结构简式____。该烯烃还能与乙烯以1:1比例反应形成一种环状化合物,请写出该环状化合物的键线式_____。
33、乙酸丁酯的物理性质如表。
| 乙酸 | 1-丁醇 | 乙酸丁酯 |
熔点(℃) | 16.6 | -89.5 | -73.5 |
沸点(℃) | 117.9 | 117 | 126.3 |
密度(g/cm3) | 1.05 | 0.81 | 0.88 |
水溶性 | 互溶 | 可溶(9g/100g水) | 微溶 |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制取乙酸丁酯。
(1)仪器A的名称___。
(2)写出制取乙酸丁酯的化学方程式:__。
(3)该实验中生成物除了主产物乙酸丁酯外,还可能生成的有机副产物有__(写出一种结构简式)。
(4)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写出两条)。
(5)从制备乙酸丁酯所得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乙酸丁酯时,需要经过多步操作,下列图示的操作中,需要的是__(填答案编号)。
(6)用60g乙酸与37g1-丁醇反应,实验中得到乙酸丁酯的质量为40.6g,则乙酸丁酯的产率为___。
34、2020年东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火炬样式将采用樱花形状。奥运会火炬常用的燃料为丙烷、丁烷等。已知:丙烷的燃烧热△H1= - 2220 kJ/mol,正丁烷的燃烧热△H2= -2878 kJ/ mol;异丁烷的燃烧热△H3= -2869.6 kJ/mol。
(1)写出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填标号)。
A 奥运火炬燃烧时的能量转化形式主要是由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
B 异丁烷分子中的碳氢键比正丁烷的多
C 正丁烷比异丁烷稳定
(3)已知1 mol 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是285. 8 kJ,现有6 mol由氢气和丙烷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3649 kJ,则该混合气体中氢气和丙烷的体积比为____。
35、工业上常以闪锌矿(主要成分ZnS,含Fe、Cu、Cd等元素的杂质)为原料,通过火法或湿法炼锌,两种方法都是先将闪锌矿焙烧得到以ZnO为主要成分的焙砂,再分别制得锌。具体流程如下:
已知:
| Fe3+ | Zn2+ | Cu2+ | Fe2+ | Cd2+ |
开始沉淀的pH | 1.1 | 5.9 | 4.7 | 7.6 | 6.9 |
沉淀完全的pH | 3.2 | 8.1 | 6.7 | 9.6 | 9.7 |
(1)火法炼锌涉及的主要反应:
2C(s) + O2(g) = 2CO(g) H=﹣220 kJ· mol-1
2ZnS(s) + 3O2(g) = 2ZnO(s) + 2SO2(g) H=﹣930 kJ· mol-1
ZnO(s) + CO(g) = Zn(g) + CO2(g) H= +198 kJ· mol-1
则ZnS(s) + 2O2(g) + C(s) = Zn(g) +CO2(g) + SO2(g) 的H=_______________。
(2)湿法炼锌工艺中加入双氧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调节pH的范围是________,滤渣1的成分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滤渣2的成分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含锌废液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已知氢氧化锌和氢氧化铝性质相似。向电解后废液中加入稍过量的KOH溶液(假设其他物质不与碱反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②一种生产锌的新技术碱浸—电解法的原理是:将ZnO溶于KOH溶液得到四羟基合锌酸钾[K2Zn(OH)4]溶液,再电解该溶液即获得金属锌。用石墨电极电解时阴极的反应式是___________。
36、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已知断开1molH—H键、1molN—H键、1molN≡N键需要的能量分别是436kJ、391kJ、946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