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依据该表回答问题。
(1)第2周期VIIA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该元素与同周期IA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类型是___________(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2)第3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具有两性的是___________。加热时,碳单质能与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P>S
B.非金属性:P>N
C.离子半径:Mg2+>O2−
D.还原性:S2−>Cl−
3、甲烷的综合利用是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申烷,甲烷的结构式为____,甲烷的空间构型为____。
(2)验证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装置A、B中的实验现象分别为____。
②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____。
③装置A内溶液是否充满试管:____(填“会”或“不会”),理由是____。
④该实验最终得到的实验结论为____。
⑤若将2molCH4与一定量的Cl2反应,得到等物质的量的4种取代物,则消耗Cl2的物质的量为____。
(3)利用甲烷超干重整CO2可得到CO,该技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g)+3CO2(g)2H2O(g)+4CO(g)。如图是CH4和CO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中表示甲烷的曲线是____(填“A”或“B”),达到平衡时,甲烷的转化率为____。
4、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每个数字序号代表一种 短周期元索。根据表中所列①~⑩元素,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⑤形成的氧化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①、⑦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较高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①~⑨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 (填化学式)。
(3)由③④⑩三种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所含有的化学键有______。
(4)①的单质与②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5)下列事实能说明③非金属性比⑧强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通常状况下,③的单质是无色气体,⑧的单质是固体
b.③的单质与⑧的氢化物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c.③与⑧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d.常温常压下,③与⑧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前者高
5、(1)完成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①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______。
②醋酸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______。
(2)写出NaHSO4溶液的电离方程式:______。
6、下列变化中:①干冰气化;②硝酸钾熔化;③KHSO4溶于水;④硫酸溶于水;⑤蔗糖溶于水;⑥HI分解。用序号填空:
(1)未破坏化学键的是_____________。
(2)仅离子键被破坏的是_____________。
(3)仅共价键被破坏的是_____________。
(4)离子键和共价键均被破坏的是_____________。
(5)写出过程③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
7、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除标出的元素外,表中的每个编号代表一种元素。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②元素是 _______,⑤元素是 _______(填元素符号);
(2)③、④可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
(3)非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
(4)②和③的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②_______③(填“>”“<”或“=”);
(5)⑤和⑥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较强的是_______(填酸的化学式)。
8、下图表示4个碳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小球表示碳原子,小棍表示化学键,假如碳原子上其余的化学键都是与氢结合。
(1)参考上图分析,我们可得出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其中正确的是_____(填编号)
A.有机物分子里碳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链状,也可以是环状
B.碳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时,可以以单键、双键或叁键结合
C.有机物中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D.有机物里的碳元素有多种同位素
(2)图中属于烷烃的是________(填编号),其中沸点较高的是________(填编号)
(3)上图中与B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填编号)
(4)烃F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聚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9、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和18个族。(______)
A.正确 B.错误
10、(1)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在研究中发现:电解条件下可把水分解成H2和O2。他设想用电解的方法从KOH、NaOH中分离出K和Na。最初,戴维用饱和KOH溶液进行电解,不料还是得到H2和O2。这时,他考虑在无水条件下继续这项实验,但是,实验中产生的金属液珠一接触空气就立即燃烧起来;这时,他又考虑在________条件下电解熔融的KOH继续实验,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得到了银白色的金属钾。
(2)最近,德国科学家实现了铷原子气体超流体态与绝缘态的可逆转换,该成果将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带来重大突破。已知铷是37号元素,质量数是85。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Ⅰ.铷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Ⅱ.关于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①与水反应比钠更剧烈 ②Rb2O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③Rb2O2与水能剧烈反应并释放出O2④它是极强的还原剂 ⑤RbOH的碱性比同浓度的NaOH弱
Ⅲ.现有铷和另一种碱金属形成的合金5g,与足量水反应时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气体2.24 L,则另一碱金属可能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11、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3kJ热量;1mol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水放出890kJ热量。
(1)写出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若1mol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水蒸气,放出热量为__890kJ(填“>”、“<”、“=”)
1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之一,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实验室配制100mL1.00mol/LNaCl溶液的过程示意图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仪器外,还需要的仪器为
A.坩埚
B.圆底烧瓶
C.分液漏斗
D.天平
(2)该实验中所用容量瓶的规格是
A.50mL
B.100mL
C.250mL
D.500mL
(3)计算需要NaCl固体的质量是
A.5.85g
B.6g
C.11g
D.11.7g
(4)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瓶上除标有容积和刻度线外,还标有
A.温度
B.压强
C.酸式
D.碱式
(5)如果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时不慎洒到容量瓶外,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比所要求的浓度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6)关于溶液配制过程,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A.容量瓶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B.玻璃棒用于搅拌和引流
C.烧杯和玻璃棒无需洗涤
D.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并贴好标签
13、现有与
的混合溶液,为了分析混合溶液中
与
的质量分数,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取四份混合溶液各
,分别缓慢加入到
某
溶液中,测得四组实验数据如表:
| 第Ⅰ组 | 第Ⅱ组 | 第Ⅲ组 | 第Ⅳ组 |
| 50 | 100 | 150 | 200 |
生成沉淀的质量 | 0 | 2.45 | 7.35 | 9.8 |
(1)混合溶液与
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g。
(2)试求出混合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混合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4)若在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上述
的溶液,请画出加入
溶液的质量与所产生沉淀质量的关系图______。(在答题卡的坐标图中作图)
14、I某课外兴趣小组对H2O2的分解速率做了如下实验探究。
(1)下表是该小组研究影响过氧化氢(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时采集的一组数据:
用10mL H2O2制取
150mL O2所需的时间(秒)
|
|
|
|
|
无催化剂、不加热 | 几乎不反应 | 几乎不反应 | 几乎不反应 | 几乎不反应 |
无催化剂、加热 | 360 | 480 | 540 | 720 |
| 10 | 25 | 60 | 120 |
①该研究小组在设计方案时,考虑了温度、________、催化剂等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从上述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中任选一个,说明该因素对分解速率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
(2)将质量相同但颗粒大小不同的MnO2分别加入到5mL5%的双氧水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测试。测定结果如下:
催化剂(MnO2) | 操作情况 | 观察结果 | 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 |
粉末状 | 混合不振荡 | 剧烈反应,带火星的布条复燃 | 3.5分钟 |
块状 | 反应较慢,火星红亮但木条未复燃 | 30分钟 |
实验结果说明催化剂作用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Ⅱ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H2 (g)和1molI2 (g),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向其中充入1molHI(g),反应速率_________(填“加快”“减慢”或“不变”)。
(2)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充入1mol氦气,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填“加快”“减慢”或“不变”)。
(3)反应进行到2min,测得容器内HI的浓度为0.2mol/L,用H2表示前2min该反应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I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
15、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锌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快慢的因素,实验如下:分别向两只烧杯中加入500mL0.4mol·L-1盐酸、500mLamol·L-1硫酸,再同时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等大小的过量锌片(未用砂纸打磨),并开始记录数据。
(1)实验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值a为___。
(2)在2~6s内,Zn与盐酸的反应速率为v(H+)=__mol·L-1·s-1。
(3)在0~2s内,两溶液中的H+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下降至0.38mol·L-1,但均未得到H2,可能的原因是___。
(4)小组同学经过计算得到Zn与盐酸反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①反应开始8s后,Zn与盐酸反应的速率逐渐减慢,原因可能是___。
②第4~6s的反应速率高于第2~4s的反应速率,原因可能是__。
(5)依据上述实验及数据推测,影响锌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快慢的因素有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