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到了秋天,四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 闻一多先生“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C. 香菱因见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D. 入夜,我独自在荷塘边散步,人声鼎沸,只听到蛐蛐的鸣叫和自己的心跳声,原来静是那么的美好!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郦道元)
译文: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虽然是骑着奔驰的骏马,但还是不如船行得快啊。
B.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范仲淹)
译文: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到了极点。
C.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纪昀)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D.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北冥有鱼》)
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的结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小长假,高速公路又迎来了拥堵高峰,让人毫发不爽。
B. 当代作家毕淑敏的小说《一厘米》的结尾别出心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C. 灯光戛然而止,舞台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她空灵的歌声却悠悠传来。
D. 电影《红海行动》放映以来,获得广泛的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是难得的精品,口碑甚嚣尘上。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勤奋学习,绝不能有半点虚伪和骄傲。
B. 近年来,海洋正在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巨大“垃圾场”,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C. “神舟”六号航天飞船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这是值得中华儿女耀武扬威的大事。
D. 在《歌手》舞台上,不管是竞演歌手还是帮唱嘉宾,中国音乐学院的吴碧霞教授都是最德高望重的艺术家。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
(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阵。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若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广之将兵(将军)
B. 因复更射之(重新)
C. 避之数岁(年)
D. 上山阵(布阵)
【2】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今如此以百骑走 皆以美于徐公
B. 发即应弦而倒 康肃笑而遣之
C. 汉之飞将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以坚其意 其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广本领高强,善于带兵,对匈奴震慑很大,因为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很多年都不敢来此侵犯。
B. 李广受士兵爱戴的原因:把自己的封赏分给部下;饮水和食物缺乏时,让士兵先饮用、进食;待人宽厚、不苛刻……
C. 李广力大善射,但眼力不佳,曾把石头当虎,所以作战时要等敌人靠近了才发箭。
D. 一次,与强敌狭路相逢,李广不退反进,下马解鞍,迷惑敌人,保全队伍。这充分体现了他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品格。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香雪意云垂野。
【注释】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词中两处写“霜”,但表达作用却不同。上片的“霜”突出了__________,下片的“霜”突出了______________。
【2】本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的都是钱塘上元之景,这样写有何意图?
7、综合性学习。
网友们把“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集体闯红灯现象称之为“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引发了人们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号召大家争做文明交通的倡导者,校团委决定开展“拒绝中国式过马路”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请你参加这项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1——调查发现
下面两个图表是中国文明网对“中国式过马路”问题做的网络小调查。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他们所包含的主要信息。
图(一)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2——文明劝导
周末,校团委组织学生志愿者上街开展“拒绝中国式过马路”文明劝导活动。在一个红绿灯路口,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红灯时要过马路,面对这种情形,你将怎样劝说这位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3——宣传倡议
校团委准备出一期以“拒绝中国式过马路”为主题的宣传墙报,请你用对句的形式拟写一副宣传标语,体现本期墙报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古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苍苍,白露未霜。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9、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加点词能否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1)(孔乙己)便排(拿)出九文大钱。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露)出”。
(3)长衫客踱(走)进里面喝酒。
【2】“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又说“的确”,但是这扬写并不矛盾,为什么?
【4】分析下列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2)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3)孔乙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5】“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报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材料二:
近日,一位极其特别的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在网络走红,使人在焦虑、恐惧、浮燥充斥的当下,感到久违的平和与镇定——即使在身染瘟疫,仍没有忘记阅读和思考,在方舱医院病床之上仍手捧书卷、心无旁骛地阅读,网友为其取了一雅称,为“清流读书哥”。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这位"读书哥"姓付,今年已经39岁,老家在孝感市汉川,后随父母在武汉生活。从武大博士毕业后去美国深造,目前博士后,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书,研究方向是高分辨冷冻电镜。
他平时就( )读书,病床上读的这本就是在回武汉后的书店购买的,但他压根没想到病床上打发( )而随手翻阅,让他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了。
人们( )感动于灾祸疾病面前,付先生( )读书这一行为给内心注入的力量。
材料三:
前些天,“28岁北大女博士获聘名校教授”的消息上了热搜,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关注。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宣布,北大博士李琳于今年7月开始任该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学院将提供90万年薪,还有220万的安家费。此事一出,引起无数人的羡慕与赞叹。许多人感叹,同为90后,人和人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可是,你看到她风光的今天,却没有看到她无数个奋斗的日日夜夜。你看到她如今的衣食无优、名利双收,却没看到她十几年来,吃尽了读书的苦。
老人们常说:“人这一辈子,吃多少苦,享多少福,都是有定数的。”
今天你不吃生活的苦,明天就要吃读书的苦。生活的苦总有尽头,读书的苦,却是无边的暗夜,无穷无尽。
曾见过很多无知的家长,在孩子读书偷懒时一味谩骂责备,或者直接放任不管。
他们自我安慰道,比尔·盖茨不也没读大学,陆步轩读了北大,还不是要回去卖猪肉。
可是他们不知道,比尔·盖茨辍学前,考上的是哈佛大学;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做起了猪肉品牌,如今销量超过十亿,身价上百亿。
读到这里,你还觉得读书无用吗?
材料四:
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 ; , ”。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晌午shǎng 瘟疫yù 谩骂màn 孜孜不倦zī
B.时辰chén 偷懒lǎn 辍学zhuì 锲而不舍qì
C.诸葛 gé 清流liú 基础cǔ 放任不管rèn
D.关键jiàn 精力jīng 拓展tuò 视野开阔kuò
【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过瘾 奥妙 浮燥 心无旁骛
B.啄食 焦虑 博士 盖世奇才
C.隐居 分辨 关注 衣食无优
D.报怨 雅称 年薪 名利双收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二”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热爱 空闲 震撼 从容
B.酷爱 闲暇 震撼 从容
C.酷爱 空闲 震惊 镇定
D.热爱 闲暇 震惊 镇定
【4】“材料三”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你不吃读书的苦,明天就要吃生活的苦。读书的苦总有尽头,生活的苦,却是无边的暗夜,无穷无尽。
B.今天你不吃生活的苦,明天就要吃读书的苦。读书的苦总有尽头,生活的苦,却是无边的暗夜,无穷无尽。
C.今天你不吃读书的苦,明天就要吃生活的苦。生活的苦总有尽头,读书的苦,却是无边的暗夜,无穷无尽。
D.明天你不吃生活的苦,今天就要吃读书的苦。生活的苦总有尽头,读书的苦,却是无边的暗夜,无穷无尽。
【5】在材料四的横线处,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材料二”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有真正的好书,才能让你懂得读书。
②读书让你增加灵魂深度,一卷读罢,生命常如灌满浆的麦子一样丰盈。
③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④这座避难所,不论你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都可以拥有。
⑤诚如一次好的嫁娶,才是婚姻。
A.②⑤①③④ B.①②⑤③④ C.③④⑤①② D.③④①⑤②
【7】材料一讲的是诸葛亮小时候读书喂鸡的故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智慧的化身,请写出两个跟他有关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11、说明文阅读
中国百年“航母梦”
①航母是大国海军综合战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对于增强国家海域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外部安全威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9月,我国首艘航母一一“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海军。同年11月,国产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号上圆满完成试验,成功降落。2017年2月,我国第二艘(即国产首艘001号)航母照片曝光。我国自主建造的这艘国产航母已于2018年4月26日正式下水一时间,喜报频传,着实令人欣喜。
②1918年奉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之命,海军军官陈绍宽一行赴欧洲观战,登上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随后,陈绍宽参加了英国海军,经历了多次对德海战。由于作战勇敢,他得到了英国海军的嘉奖。海战中,航母的作战威力震撼了陈绍宽,他暗下决心,要为中国海军打造属于自己的航母。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归国后的陈绍宽就任海军署署长兼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次年,他呈文国民政府,要求扩充海军,首次提出建造航母。这是我国海军界第一个建造航母的设想。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又很快爆发,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航母梦也自然烟消云散。
③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航母建造自然无暇顾及。时间很快到了1970年。当年4月,在彼时隶属于中国海军建制的第七研究院十四所内,有关人员宣布了一条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即日起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道开展航母研究的命令。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受到“文革”的冲击,该航母研制工作很快被迫终止。
④1985年12月,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以后15年海军装备的发展设想,其中包括要启动航母的论证。最后,刘华清做了总结,他说,中国的航母总是要造的。1987年3月,刘华清专门向总部机关领导汇报关于海军装备航母和潜艇的规划,阐述了发展航母战斗群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8年12月,“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国防科工委立项。
⑤1997年9月,刘华清退出了领导岗位;2011年1月在北京逝世。将军走了,载着“中国航母之父”的美誉,憾地留下了未圆的航母梦。
⑥2011年8月,随着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处女航的完成,中国人的航母梦终变现实。2016年年底,“辽宁”号编队赴西太平洋海城开展训练,完成了中国航母首次出远海训练。这一消息着实令人振奋和自豪;然而喜悦过后,许多国人心中又难免有些失落,毕竟“辽宁”号的前身是来自乌克兰的苏制“库兹涅佐夫元帅”号航母2号舰“瓦良格”号。购买他国的舰艇来圆自己的航母梦,说起来的确有些无奈,况且购买过程还让外国人“卡脖子”,回味起来,多少有一丝屈辱。
⑦航母实力怎么算?我国的航母实力究竟如何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⑧首先是排水量。“辽宁”号排水量为6.7万吨,为大型航母,超过了除美国之外任何国家的任何一款航母。排水量大小关乎舰载机的数量,基本代表了一艘航母的战斗能力,航母吨位越大,其战斗力就越强。
⑨二是大型航母数量。尽管我国仅有1艘现役航母,但第二艘航母,即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航母主体结构已完工,并在2018年4月26日正式下水进入舾装阶段,一到两年内就可以入列中国海军。两艘航母整体尺寸、布局和性能应该都差不多。有消息说,我国的第三艘大型航母也已经开始建造。
⑩三是护卫舰艇。2015年6月,“辽宁”号与3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1艘两栖船坞运输舰和2艘潜艇组成庞大舰队,被西方媒体称为“超豪华的航母战斗群”。同时我国现役舰艇中有4艘094型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也曾为“辽宁”号护航过,该潜艇可携带12枚潜射式洲际导弹,具有全球威慑能力。
⑪四是舰载机。舰载机是航母最关键的战斗力指标。外媒曾估计,“辽宁”号应该有24架歼-15、4架直-18J预警直升机、6架直-18F反潜直升机、2架直-9C搜救直升机,总计36架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航母是大国海军综合战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对于增强国家海域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外部安全威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B. 1927年4月,陈绍宽就任海军署署长兼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并在次年首次提出建造航母。
C. 2011年8月,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处女航的完成,标志着中国人的航母梦变成现实。
D. 我国第二艘航母的主体结构已完工,第三艘大型航母也已经开始建造。
【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先介绍我国航母的发展历程,接着讲解航母实力衡量。
B. 第⑧段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辽宁”号航母与除美国之外任何国家的任何一款航母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辽宁”号航母排水量大的特点。
C. 选文⑦~⑪段从航母的排水量、大型航母的数量、护卫舰艇的数量、舰载机的数量四个方面说明了我国航母的实力已居世界之首。
D. 第⑧段“基本代表了一艘航母的战斗能力”一句中加点词“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除后会影响原文的意思。
【3】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的内容,写出你对航母发展现状及前景的探究结果。
(链接材料)在航母固定翼舰载机起飞重量、起飞效率方面,采用弹射起飞方式要比滑跃式起飞更具有战术优勢。目前,航母弹射器技术被美国所垄断,美国现役的“尼米兹”级超级核动力航母上都安装有蒸汽弹射器,最新型“福特”号航母则装备有更为先进的电磁弹射器。现今全世界只有极个别美国公司有能力生产航母弹射器(包括蒸汽弹射器和电磁弹射器),绝大多数国家的航母仍采用滑跃起飞,没有弹射器,而像法国及巴西这样极少数国家航母上所使用的蒸汽弹射器也只能从美国高价购买。
12、阅读下面节选自《朝花夕拾·五猖会》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想说服“父亲”放弃要“我”读《鉴略》的想法,你该说些什么?请写一段字数150左右的文字。
(2)“我”此时此地的遭遇,或许触发你的回忆,唤醒你的同情,激起你的看法……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作。
②可以写信倾诉,可以讲述经历,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⑧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校名、人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