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 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C. 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 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走进美丽的百里杜鹃,我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B. 捐赠仪式上,爱心人士向留守儿童捐赠了校服、文具、图书三百余本。
C.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D. 这次全市开展的环保征文活动,五个小学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3、小组同学展示了四幅书法作品,其中用草书书写的一幅是( )
A.
B.
C.
D.
4、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时代——现代,出处——《朝花夕拾》
B. 《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朝代——北宋,出处——《资治通鉴》
C. 《木兰诗》:作者——郭茂倩,朝代——北宋,出处——《乐府诗集》
D.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朝代——唐朝,出处——《刘禹锡集》
5、下列词语和戏曲艺术无关的一项是( )
A.叫板 B.杏林 C.梨园 D.科班
6、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忠厚 朴实 锋芒必露 当之无愧
B.难堪 大厦 筹划 呼萧
C.马革裹尸 蓬断草枯 任人宰割
D.仰慕 暑名 阔别 颤抖
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删去“不要”)
B.城市绿道建设延伸的不仅是绿色的发展观念,更是绿色活动空间。(将“绿色的发展观念”与“绿色活动空间”调换位置)
C.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动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将“启动”改为“启发”)
D.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几个单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让与会人员为之动容。(去掉“在”和“上”)
8、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B.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C.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D.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2】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甲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令人心旷神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与“何陋之有”相照应,体现全文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4】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同:
异: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C.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9、理解课文《爱莲说》,填空。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的尺度
梁晓声
某些词汇似乎具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因而人若想领会它的全部意思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宇宙,比如时间。不是专家,不太能说清楚。
“文明”也是一个类似的词。
当普遍的人类宣布某现象为第一种“不文明”现象时,真正的文明即从那时开始。正如霍金诠释时间的概念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
文明之意识究竟从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并且还将继续改变着我们人类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这是我根本说不清的。但是我知道它确实使别人变得比我们自己可爱得多。
上世纪80年代我曾和林斤澜、柳溪两位老作家访法,有一个风雨天,我们所乘的汽车驶在乡间道路上.在我们前边有一辆汽车,从车后窗可以看清,车内中显然是一家人。丈夫开车,旁边是妻子,后座是两个小女儿他们的车轮扬起的尘土,一阵阵落在我们的车前窗上。而且,那条曲折的乡间道路没法超车。终于到了一个足以超车的拐弯处,前边的车停住了。开车的丈夫下了车,向我们的车走来:为我们开车的是法国外交部的一名翻译,法国青年,于是他摇下车窗,用法语跟对方说了半天,后来,我们的车开到前边去了。
我问翻译:“你们说了些什么?
他说,对方坚持让他将车开到前边去。
我挺奇怪,问为什么?
他说,对方认为,自己的车始终开在前边,对我们太不公平,对方说,自己的车始终开在前边,自己根本没法儿开得心安理得。
而我,默默地,想到了那法国父亲的两个小女儿,她们必从父亲身上受到了一种教育,那就是——某些明显有利于自己的事,并不一定真的是天经地义之事。
隔日我们的车在路上撞着了一只农家犬。是的,只不过是“碰”了那犬一下。只不过它叫着跑开时,一条后腿稍微有那么一点儿瘸,稍微而已。法国青年却将车停下了,去找养那只犬的人家。十几分钟后回来,说没找到。半小时后,我们决定在一个小镇的快餐店吃午饭,那法国青年说他还是得开车回去找一下,说要不,他心里很别扭。是的,他当时就是用汉语说了“心里很别扭”五个字。而我,出于一种了解的念头,决定陪他去找,终于找到了养那条犬的一户农家,而那条犬已经若无其事了。于是郑重道歉,于是主动留下名片,车号,驾照号码……
回来时,他心里不“别扭”了。接下来的一路,又有说有笑了。
我想,文明一定不是要刻意做给別人看的一件事情。它应该首先成为使自己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正如那位带着全家人旅行的父亲,他不那么做,就没法儿“心安理得”。正如我们的翻译,不那么做就“心里很别扭”。
所以,我们不能对于我们的同胞在文明方面有太脱离实际的要求。无论我们的动机多么良好,我们的期待都应搁置在文明底线上。
中国不能回避一个关于所谓文明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文明概念在高准则的方面的林林总总的“心安理得”,怎样抵消了人们寄托于文明底线方面的良好愿望?
我们几乎天天离不开肥皂,但肥皂反而是我们说得最少的一个词;“文明”这个词我们已说得太多,乃因为它还没成为我们生活内容里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需要中国有许多父亲,像那位法国父亲一样自然而然地体现某些言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8年4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文中体现“文明”的两件事。(含标点限40个字内)
【2】请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含标点限40个字内)
【3】请你列举出一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并提出建议。(含标点限80个字内)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跋涉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家乡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他将从中选出几位,作为他资助的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予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赠予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是,在书的扉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姓名、住址、电话和电子信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思,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时光匆匆流逝,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些“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不知关爱别人,冷漠自私的人,纵使绐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并且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我们都应心怀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池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静静地绽放感激的笑脸。
【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予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2】选文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3】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4】选文题目“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盼”,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请你以“青春路上__________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