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酌(sháo) 修葺(qì) 驿路(yì)
B. 譬如(pìn) 露宿(lù) 契约(qì)
C. 拖沓(tà) 折损(shé) 包揽(lǎn)
D. 菌子(jùn) 淤泥(yū) 亵玩(xiè)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使我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发生,我们制定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C.是否选择对社会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人们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D.之所以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持续学习的内动力,网络教学可不背这个黑锅。
3、下列关于文言文中称谓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B.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卿”,在这里指君对臣的爱称。
C.陈康肃公善射。——“公”,表示对男子的尊称。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爷”, 这里指父亲。
4、下列各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
C.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D.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终年,沥尽心血。
B.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C.父亲老实厚道顺眼低眉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D.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持之以恒。
6、关于名著《海底两万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环球旅行的故事。
B. 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会说多国语言。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设计并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鹦鹉螺”号潜艇。
C. 《海底两万里》中,“遭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海底观美景”“洋面见海滩”等情节惊险离奇,读来引人入胜,如临其境。
D. “鹦鹉螺”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尼摩他们经历了很多险情。曾在印度洋遭遇巨型章鱼,在红海又击儒艮,在大西洋肉搏鲨鱼等。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间的史事。
B. “说”是古代的一种体裁,它可以叙事,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
C.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D. “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朝人,欧阳修等六位是宋朝人。
8、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但当涉猎(_______)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 (3)肃遂拜蒙母(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一句表现了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
B.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既显示了他骄傲自满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
C.“刮目相待”后,鲁肃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D.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9、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语句
(1)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3)__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4)__________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5)杨花榆英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6)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7)《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各题。
【甲】
①作为首飞的航天员,除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②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③在地面没人提到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验,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④在这个情况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⑤"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说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⑥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⑦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⑧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未能发现什么。
⑨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⑩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乙】
①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你要做好,做得比别人强,怎么办?你又不比别人多一个脑袋,只能下功夫。但也不是下死力气,除了用功以外,还要动脑筋,要想达到一个目的,你要思考怎样找到学习效果最佳的途径。
②为了便于记牢操作程序和要领,我编了很多口诀。当时航天员的训练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循,我就吸取了好多空军的经验。飞行员都有很多飞行口诀,这是空军的传统。各个部队都是老飞行员总结、提炼,一代一代传下来,每个部队都有一套。
③因为航天员的很多操作都是按程序化来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尽管规范,却很难记忆。编成口诀和顺口溜之后,一个字代表一个动作。比如五个步骤,我可能五个字就代替了,相对押韵一点,朗朗上口,比较好记。
④正像母亲评价我的,三十岁了,反而更用功了!在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和战友们都是这样用功的,每天熬夜学习,基本上都是半夜12点以后睡觉。这里的管理不像军校,不必按时熄灯,晚上你就学吧,随便你几点睡,只要早上起得来就行。为了解困,每人都有一个特大号杯子,泡着浓茶。我们在难题上经常相互讨论,互帮互学,有一次,为了弄明白一个轨道动力学的公式,我和战友一直琢磨到凌晨两点。比如高等数学课,航天员的基础理论中有这门课,我以前从没接触过,教员当初也能一眼看出来我的“先天不足”,什么求导、微分、积分,没见过,怎么办?下苦功学习。困难和挫折就像湍急河水里湿滑的石头,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让你滑倒。然而,了解了这些困难,战胜了这些挫折,却又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它们变成了帮助你渡过河流的助力。最后考试时,我的高等数学成绩也考得很好。当时分组到讲台上做题,都是我代表全组上去。普通物理我学得也不错。
⑤虽然不是每门课都能考第一,但名次都在前面。第一阶段的13门功课学习完、考试完,我的总评成绩是第一。
⑥每个人的成功方法不尽相同,但几个关键词却非常相似,比如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坚持,对自我的不断超越。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最高需要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自我实现。当实现理想与抱负成为自身的需要时,就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内在驱动力,更大程度地激发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的成功,从而对社会、对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我想这是最好的解读。
(摘自杨利伟《天地九重》,有删改)
【1】甲文中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2】甲文和乙文第一段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你认为甲文哪一处最能体现杨利伟的科学精神?谈谈你的理解。
【4】批注法是古人读书常用的传统方法。请在乙文第四段中任选一两个句子,先抄写下来,再做批注。(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5】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可以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还可以借助一些抒情、议论句来提炼。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具体说说《天地九重》是如何写出作者的“精神”的。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一朵云的温暖
李宽华
(1)晴朗的日子里,我常坐在小院中望着天空发呆。湛蓝的天空,一朵又一朵云从我眼中走过。有时,它走的飞快,迈着急匆匆地步子像在赶路;有时,它的步子轻柔缓慢,走上半天,也不过是从一个树梢抵达另一个树梢。云,一直都在行走着。看得时间长了,我甚至能听见云的脚步声,那声音轻微细小,如同祖母细碎的脚步声。
(2)祖母踩着我的目光,给花盆中的青菜浇水。院子里的盆盆罐罐种满了菜椒、韭菜、茄子……原本用来种花的盆,祖母却种满了青菜。曾问过祖母,怎么不种花呢?祖母说,菜比花要耐看啊。菜怎会比花好看呢?心中不解却也不再去追问。多年后,我才明白,那一盆盆青菜,不过是无法下地干活的祖母对土地和劳作的另一种寄托。
(3)祖母忙完了,坐在我旁边,我又把目光抛向那些云朵。小院是安静的,家人都各自出门忙碌着,只有我和祖母困在小院中,守着一方蓝天,一朵云。
(4)那时,只有十五岁的我,还不能接受双腿再不能走路的现实,常常是哭完了,闹够了,便呆呆地望着天上的云,一句话也不说。祖母却有说不完的话,她轻声絮叨着一些陈年往事,我从不打断祖母,尽管那些话我已听过许多遍。
(5)祖母患有心脏病,病情严重的时候,只能卧床休养。祖父去世得早,祖母一个人拉扯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但祖母却从不说这些,她的话语中多是一些日子里的暖,一些人的好。
(6)祖母从不会说到我的病,说到我不能行走的双腿。有一回,邻居来串门说,这孩子真可怜,不能走路了,以后可怎么办呢?祖母转头看我,我望着天上的云,默然无语。祖母轻声说,不可怜,我们家孩子挺好的。祖母不说,也不许别人说。
(7)静默的时光里,一朵又一朵云从我孤寂的内心走过。我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是一朵云该多好。”祖母说:“云也是被风吹着走的,由不得自己啊。”我望着祖母,一脸茫然。……若干年后,当我渐渐走出内心的困境,才慢慢懂得了饱经沧桑的祖母是在跟我说,要我接受这无法改变的苦难。只能默默地接受,像被风吹动的云一样,以平静,以淡然。
(8)我挪着小板凳要去倒水喝,祖母起身帮我。每次,我都执拗地说,我自己能倒。祖母说,水热啊,会烫着你。祖母拿起水杯,摇晃几下把剩水倒掉。倒上开水后,祖母把水杯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然后轻轻地转一下水杯,水杯的把手就朝向了我。这个细微的动作,是在祖母给我倒了许多次水后,我才注意到。没人知道,那轻轻地一转,曾在我心里掀起了怎样的波澜。
(9)得病最初的日子,内心的苦闷和茫然,常常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如此荒寒。是祖母那悄无声息的一转,把一个叫“温暖”的词,留在了我的内心深处。祖母就像天空里的云朵一样,以她的平静,抚慰着我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苦闷和忧伤。
(10)岁月翩然,流云飞走。八十多岁的祖母已不认得她的亲人,也不知该何时吃饭喝水,整日呆坐在院中。回家去看祖母,曾经喋喋不休的祖母,变得沉默寡言。我坐在祖母旁边,给她梳理花白的头发,喂她吃饭。我摇着轮椅去给祖母倒水,水倒好后,我把水杯放在祖母面前,祖母看看我,伸出手,把水杯轻轻一转,把手就朝向了我,一如当年。我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已经记不清我名字的祖母,却还记得帮我转动水杯。
(11)流年暗换,我早已不再羡慕一朵云的行走,而祖母也已故去多年。窗外,小城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我常会想起小院里的蓝天白云,想起祖母陪我走过的那些时光,想起那一朵云的温暖。
【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时间 | 祖母的行为 | 我的心理或情感 |
我十五岁生病不能走动时 | 祖母忙碌打理花盆里的菜 | (1)______ |
我病中要喝水时 | 祖母给我到开水然后轻转水杯让把手朝向我 | (2)______ |
祖母八十多岁时 | (3)______ | (4)______ |
【2】赏析下面的语句。
(1)祖母拿起水杯,摇晃几下把剩水倒掉。倒上开水后,祖母把水杯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然后轻轻地转一下水杯,水杯的把手就朝向了我。(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祖母就像天空里的云朵一样,以她的平静,抚慰着我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苦闷和忧伤。(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请说说你对题目“那一朵温暖的云”的含义的理解。作者在第(7)段说懂得了祖母“要我接受这无法改变的苦难”,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理解或感悟。
12、写作。
记忆中,总有一段时光令我们难以忘怀:或轻松愉悦,或焦虑紧张,或幸福甜蜜,或痛苦忧伤……
剪一段时光,让它在你的笔下缓缓流淌吧!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题目:那一段 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