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字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让我们对所有的苦难心存感激,因为,生命 ,思想 ,意志 。
①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②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 ③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2、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为了逗他发笑,全体男孩一起喊着他平时爱说的那句话——“对不起!对不起!”
B. 这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用优美的动作完成了。
C. 我看见了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
D. 这里的一切——空气也好,墙壁也好,草地也好,它们都散发着香甜的气味。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B.老师今天讲的知识,我基本上全懂了。
C.看了这部电影,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D.举世闻名的赵州桥是隋代的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
4、按要求写词语。(9分)
表示面部表情的词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示“看”的词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示心情的词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根据意思写词语。
1.头顶云天,脚踏大地。 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__________
2.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__________
3.形容风景美丽,无与伦比。__________
4.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___________
6、“炼”字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再查音节__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dù jì shú xi jī è wěi pài
(____) (_____) (____) (______)
bǎng yàng jiān dū chā tú zhē gài
(____)(_____)(_____)(______)
8、猜字谜。
(1)加倍才算多______ (2)一人不算小______ (3)上小下大______
(4)又到村中______ (5)人在云上走______ (6)二人同行______
9、阅读天地。
祖父的园子(节选)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本段文字选自《祖父的园子》,作者________,课文选自她的长篇小说《________》。
【2】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自由快乐的。
B.祖父不去管理自己的园子,任由里面的生物随便生长和活动。
C.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园子里的生物上,表达了对祖父园子的喜爱和怀念。
D.这段话用富有孩子气和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了出来。
【3】选文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烘托了一种________的氛围。
【4】用“ ”画出本自然段的中心句。
10、阅读
老北京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和故宫里的碧瓦琉璃,形成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气魄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难怪先生那时来北京,特别愿意到景山顶上看北京城这些灰色的鱼鳞瓦顶。
想想,真的很有意思,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要插在门上,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作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那时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爬到房顶上揭瓦玩,这是那时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我相信,老北京的小孩子,没有一个没干过上房揭瓦这样调皮的事。
那时,我刚上小学,开始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上房揭瓦。我们住的四合院的东跨院,有一个公共厕所,厕所的后山墙不高,我们就从那里爬上房顶,弓着腰,猫似的在房顶上四处乱窜,故意踩得瓦噼啪直响,常常会有邻居大妈大婶从屋里跑出来,指着房顶大骂:哪个小兔崽子,把房踩漏了,留神我拿鞋底子抽你!她们骂我们的时候,我们早都踩着鱼鳞瓦跑远,跳到另一座房顶上了。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了一面坡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了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漫长的日子过去之后,大院里有的老房漏雨,房顶的鱼鳞瓦换成波浪状的石棉瓦或油毡和沥青抹的一整块坡顶,说实在的,都赶不上鱼鳞瓦,不仅质量不如,一下大雨接着漏,也不如鱼鳞瓦好看。少了鱼鳞瓦的房顶,就如同人的头顶斑秃一般,即使戴上颜色鲜艳的新式帽子,也不是那么回事了。
前些天,路过童年住过的那条老街,正赶上那里拆迁,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装满了一汽车的挎斗,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也呈鱼鳞状。那可都是前清时候就有的鱼鳞瓦呀,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结实,那样好看。又有谁知道,在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那么多童年的游戏呢!
【1】鱼鳞瓦的特点有( )(多选题)
A.灰色
B.单片不易碎
C.低矮沉稳
D.铺在一起很结实
【2】本文第1自然段把故宫里的碧瓦琉璃和鱼鳞瓦做对比,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 ),第3、4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 )。
A.鱼鳞状的灰瓦顶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
B.“我们”爬到房顶上揭瓦玩,惹得邻居大妈大婶大骂
C.人们在屋顶上晒东西
D.“我们”在房顶上玩耍
【4】本文以“鱼鳞瓦”为题,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老北京的众多习俗和儿童游戏?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说说你对这一自然段的理解。(限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1】选段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
【2】读选段,写出孩子的表情变化: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猴子如果会说话,它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选段中水手们的两次“笑”,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是因为猴子摘了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让水手们觉得猴子特别调皮。
B.猴子不仅不还帽子,还故意逗孩子,猴子的表现让“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C.水手们之所以“笑”是因为孩子无助的样子很好玩。
D.水手们的两次“笑”,让孩子觉得很尴尬,也为后文孩子爬上桅杆推波助澜。
12、阅读益智园。
无声的尊重
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渐行渐远,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子礼貌地回绝:“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此时是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集中,在原本狭窄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一小块空间。
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他,让出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个过程,盲人男子浑然不知。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乘客中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1】读第3自然段画线句,你从“瞥”“掐灭”“跟”几个词语中休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自然段第1句话“瞬问”“已然大步”体现了中年男子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品格。
【3】“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人们达成了什么默契?为什么令“我”惊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司机言行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南京人过中秋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的主题而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 “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南京人在中秋节里有趣的传说与民俗故事,特别有意义。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南京人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始于元末。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在南京最初是由家庭制作的,清代的袁枚在其《随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南京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比较有名的作坊有桃园春、冠生园、小苏州等,这些作坊月饼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月饼的外观上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文德霁月”等美名。清及民国年间,六合瓜埠的“赖月”之饼已经名满全国,成为当时朝廷必需的贡品。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这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的创意。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含祈盼丰收、幸福,遂成天下人心愿的祝福,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遗产。月饼后来被当做送亲赠友的礼品和联络感情的纽带。南京人在中秋节除爱吃月饼外,在节日里还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口味极佳,肥而不腻,味美可口,实为中秋家宴的上品,人以桂花蜜酒佐食之,此乃人生一大乐事也。在中秋节家宴后,南京人还必食一种南京玄武湖附近地产的小糖芋头这样的小吃,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之名取自屈原《楚辞·少司命》的“援北方闭兮酌桂浆”一句。桂浆,又名糖桂花,就是南京紫金山灵谷寺附近的桂树上所结的果实,中秋前后村民开始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南京妇女手真巧,把屈原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的佳肴,此乃南京人的又一大口福。
【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南京人吃月饼与朱元璋的月饼起义有关。(_____)
(2)“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少司命》中。(_____)
(3)桂花鸭也是南京人中秋必不可少的美食。(_____)
【2】说说中秋节名称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饼饱含着人们心中怎样的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对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毛主席的内心独白,他多么希望毛岸英能像前几次一样,平安回到自己身边啊!
B.省略号的运用,突出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
C.这两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形象。
D.这是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2】读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这句话是对毛主席接到电报后的______描写,深刻揭示了主席失去爱子后___________的心情。
【3】对于选段的最后一句,应该如何朗读?( )
A.语速较快,语调激昂。
B.语速略慢,语调低沉。
C.语速适中,语调低沉。
15、课内阅读。
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1】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用“ ”画出来。
【2】用两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________________。
【3】师傅刷人们都是怎样议论刷子李刷墙的?实际上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林冲风雪山神庙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草料场。有一天,彤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呀?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扛起花枪,挑着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
林冲打完酒,雪下得更大了。他想,不如到山神庙避避风雪。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放下花枪,坐下来喝酒。
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劈劈啪啦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往外一看,不好!草料场着火了。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见有人在外面说话。
原来,太尉高俅知道在野猪林没有杀死林冲,大发雷霆。他派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林冲在门里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林冲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死这三个丧尽天良的人。这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逼上梁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1】根据意思找到合适词语。
(1)形容恶毒到了极点。(______)
(2)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______)
【2】林冲到沧州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
【3】由于什么原因林冲来到山神庙?
________________
【4】草料场起火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林冲进庙门和冲出庙门时的一系列的连续动词。
________________
【6】林冲为什么被逼上梁山?说说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那天早晨,我发现湖面开满了金黄的小花,花周围衬着圆圆的叶子。我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
一连几天,我都来到湖边仔细观察着。我发现,不但湖面开着花朵,浮着圆叶,水下也隐藏着花蕾和花苞。
我发现,当花蕾要开放,叶苞要展开的时候,它们就慢慢伸出了水面。于是,水上就又多了几朵小花和几片圆叶。黄昏到来,花朵谢了,花梗就又慢慢弯下去,扎入水中,结出枣核一样的果实。
我把这些发现讲给伙伴听,他们问我:“那是什么花呢?”
我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我猜想:是不是浮萍呢?但浮萍是没有根的,叶子也小得多啊。
我又猜想:是不是睡莲呢?但睡莲的叶子要大得多啊,而且花也不是黄色的。
我如实告诉他们,我还不知道这花的名字。可是我心里一直在想,如果我连这花的名字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算真正的发现呢?
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湖边。有位老爷爷在钓鱼,我便向他请教:“请问老爷爷,那是什么花?”
他立刻告诉我:“它叫水浮莲。”
多么好听的名字!现在我才能说,我真正认识水浮莲了。
啊,发现是一种快乐。
【1】给短文加上一个适当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
张口结舌:________
如实:________
【3】“我”的观察很仔细,表现在我不仅看到了 ________ ,还看到了________。“我"的思考也很深入,“我"认为它不是浮萍、睡莲的理由是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发现是一种快乐呢?你赞同他的说法吗?
________
【5】在生活中要想有所发现就要留心深入地观察,生活中你有哪些发现呢?可以写一下。
________
18、课外阅读。
母爱的雕像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曾经历了一场森林大火,大火过后护林员们开始上山察看灾情。
有位护林员在一棵树下面发现了一只被烧焦的鸟。( )已经死去,( )这只鸟却像雕像一样保持着一种姿势。护林员感到有些惊奇,便用树枝拨那只鸟,没想到几只雏鸟从已经死去的母亲翅膀底下钻了出来。原来,这只慈爱的鸟妈妈本能地知道有毒的浓烟会向高处升腾,为了不让灾难降到孩子们身上,它把几只小鸟带到大树底下,用自己的翅膀为它们撑起了一个保护伞。
鸟妈妈本可以展翅飞走,找一处安全的栖身之所,但它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丢在大火之中。
当火苗窜上来烧它的身体时,它坚定地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它已经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翅膀底下的孩子们。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2】照样子写词语。
一动不动 一言不发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写句子。
(1)有位护林员在一棵树下面发现了一只烧焦的鸟。(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妈妈本可以展翅飞走,找一处安全的栖身之所,但它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丢在大火之中。(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跟“当火苗窜上来烧它的身体时,它坚定地立在那里,一动不动”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选择正确的答案,用“√”表示。)
(1)鸟妈妈保护一群小鸟的故事。( )
(2)母爱是最崇高最无私的爱。 ( )
(3)鸟妈妈的心中时刻关心着自己的孩子,勇敢地救出自己的孩子。( )
(4)在熊熊烈火中,鸟妈妈把几只小鸟带到大树底下,用自己的翅膀保护小鸟,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5】如果要你对这位鸟妈妈说几句话,你最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 枪 和 鞭 放在门墩儿上 各自虎势儿一站 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选文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节。
【3】小嘎子认为自己的优势和小胖墩儿的劣势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段描写中,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象一下,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后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的你住?(改成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乐园。
【1】黄道婆学会了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改成双重否定句)
【3】我总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缩句)
【4】难道你不为他具有像梅花那样的美好品质而自豪吗?(改成陈述句)
【5】陈羽在学校里始终一贯表现得很好。
22、改成转述句:教务老师沉默不语。最后,他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告给老生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以下两个题目任选择一题)
题目1:
有这样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克服了困难,获得成功后,心中总有无尽的喜悦吧?现在就请动笔,把你做某件事的经过及成功的感受写出来。题目自拟。
题目2:
在你五年的小学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过想对某人或某物说“对不起”的时候?如果有,为什么?请你以“对不起,×××”为题,写一篇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