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海2025届三年级语文下册二月考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看拼音,写词语。

zǔ ɡuó     kàn wànɡ     lán sè     cǎi zhāi     jì yì

( )     ( )     ( )   ( )     ( )

bǐ sài     tāo chū     shì jiè     ɡōnɡ láo     fǎn   

( ) ( ) ( )   ( )     ( )

suàn shì     jiǎn dān     lǐ yóu     jué de     zhí qián

( ) ( ) ( ) ( )     ( )

zhí dé     rén lèi     jiān nán     yán rè     hài pà

( ) ( ) ( ) ( )   ( )

2、把短语补充完整。

_______的魔王 _______的公主

_______的天地 _______的列车

3、照样子,补充词语。

1.慢腾腾:__________ 慢__________

2.反反复复:慌慌________ __________茫茫

3.浓绿的树荫:__________的回忆 __________的生活

4.自言自语(ABAC式):__________ __________

5.生机勃勃(ABCC式):__________ __________

4、看拼音写词语。

liè  níng        fēnɡ    qiāo  mén   fù  jìn

   )   (     )   (   ) (  

jīnɡ         tán  tiān      pài         yǐn  

    )   (      )   (     )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归来早,忙趁________放纸鸢。

2.____________谁裁出,_______________似剪刀。

3.她在喜鹊、杜鹃嘴里______,在桃花、杏花枝头______

4.野火烧不尽,春风______________

二、书写(共1题,共 5分)

6、看拼音写词语。

dī chuí kǎo yā pí láo gān tián mín zú

jīng líng yí mǔ bāng zhù fǎn fù liú shén

 

三、判断题(共4题,共 20分)

7、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书目”与“树木”读音相同。___

2“桌、萝、我、葡、老”这几个词中的加点的字都读轻声。___

3“蜿蜒”一词中的“蜿”应读“wán”。___

4“自、紫、子、蜘、姿”这几个字的音序都是“Z”。___

5“颤”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的第一个字母是“ch”。___

8、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诗人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赞美了春天伟大的创造力。______

【2】《咏柳》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韩愈。______

【3】《村居》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______

【4】这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______

【5】“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绦”是一种丝织的带子,“万条”指的是“万条丝织的带子”。_______

9、长颈鹿大叔送给鼹鼠的礼物是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 )

10、用“√”和“×”判断对错。

【1】“冒”是上下结构,上面是“曰”______

【2】“巷”字的下面部分是“”。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 25分)

11、阅读天地。

乌鸦和百灵鸟

乌鸦真不明白,百灵鸟为什么能够(gòu)唱出那么动听的歌来。人们一谈起百灵鸟,都会称赞它。

乌鸦想:我要是能像百灵鸟那样,有一副天生的嗓(sǎng)子,那该有多好啊!乌鸦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去找百灵鸟请教,求百灵鸟帮它达到愿望。

百灵鸟告诉乌鸦:“要想有一副好嗓子,唱出美妙(miào)动听的歌声,得每天清早起得早早的,不管春夏秋冬都要坚持(chí)练习,这样长期不断(duàn)地练下去,一定会获得成功……”

乌鸦还没听完百灵鸟的话,就怏怏(yàng:不服气,不满意)地飞走了。

害怕困难的人,什么也不会得到。

【1】这篇短文共有 _______ 个自然段,第2自然有__________句话。

【2】联系上下文,试着用换一换的方法,给文中划横线的词语找一个近义词

动听——(_________       办法——(_________

【3】乌鸦的愿望是什么呢?在文中用波浪线“      ”划记相应的句子。

【4】怎样才能有一副好嗓子呢?请把百灵鸟说的办法用横线“    ”画出来。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在原文中找到句子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会读选文,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1文中介绍的传统节日有__________

①春节   ②元旦节   ③元宵节   ④清明节   ⑤儿童节   ⑥端午节

2春节可以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_

3我国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例如傣族有_________,藏族有_________,彝族有_________

13、阅读大舞台。

找春天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哇,找哇。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1结合短文,填写恰当的动词。

(   )家门   (   )秋千   (   )春天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小草是春天的 ,野花是春天的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是春天的

3短文最后一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排比

4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天来了!我们________到了她,我们________到了她,我们________到了她,我们________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1】在文段的横线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2】文段中的感叹号,应该读出________(语气);文段中的省略号说明了________。(选一选,填序号)   

①春天无处不在,说也说不完    ②找到春天后的喜悦

【3】文段中的“她”指的是________,“我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地方发现了她的影子。

【4】春天还在什么地方?请你接着写一两句。       

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天地

天鹅湖

要问我为什么心里美滋滋的,我告诉你啊——因为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湖,名叫天鹅湖。

湖呈(chénɡ)圆形,湖水清可见底,绿得发亮。湖水四周有茂密(mào mì)的树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垂柳,在微风的吹拂下,柳条迎风起舞,看得出柳姑娘的身影十分秀(xiù)美。树下是一片嫩绿的草地,草地上开着黄的、蓝的小花。湖上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把天鹅湖打扮(bàn)得更加美丽了。

1照样子写词语:美滋滋(ABB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读短文,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草地   )的身影   )的树木

3文中写湖水清的词语是_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先写了湖水 ,再写湖的四周有   ,树下有   ,最后写湖上有

5文段中微风吹拂下的杨柳让我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我会默写这首诗。

(贺知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4题,共 20分)

16、造句。

  如果…………  

  提醒---

 

17、连词成句,加上标点符号。

(1)乌云 压下来 满天的 黑沉沉地

_______________

(2)爷爷 柏树 长大了 栽种的 已经 亲手

_______________

18、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天然博物馆”的一名小小讲解员,你会如何向大家介绍?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或有特色的景物和大家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练习。

1.春天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用加点字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照样子补充句子,使句子更具体)

山坡上开着______________的杜鹃花。

3.礼物   多么   美好的   这是   啊(连词成句,并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0、语言表达。

你的好朋友是谁?他(她)长什么样子?你们在一起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写一写,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