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娇( ) 斑( )
妖( ) 班( )
漫( ) 奏( )
慢( ) 秦( )
2、读拼音,写词语。
bō nòng qīng fù fèi téng xī shuài jué chá
( ) ( ) ( ) ( ) ( )
dān ge wén xiàn pì jìng shū jí jié rán
( ) ( ) ( ) ( ) ( )
3、根据你所积累的知识填空。
(1)__________,更有早行人。
(2)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韩翃《寒食》)
(3)_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咬定青山不放松,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4、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1.我们可以从文章内容想开去。比如学习《草原》,读到蒙古族人民穿着盛装,骑着快马来迎接汉族客人时,我想到了“相知无远近,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读到他们在夕阳下依依惜别时,我想到了“海内存知己,________”这两句诗。
2.还可以从文章的写法想开去。
学了《花之歌》后,我们知道了写文章时可以采用__________人称的写法,运用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生动形象。
5、组词
薄 bό (_______) báo (_______) 蒙 mēng (_______) měng (_______)
蹄 (_______) 红 (_______) 湖 (_______) 府 (_______)
啼 (_______) 虹 (_______) 糊 (_______) 腐 (_______)
6、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用斜线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2】读前两句诗,说说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写出了夏天的雨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②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④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填空。
【2】诗中运用了 、 、 等修辞手法。
【3】诗词中“暖”字暗示了_______;“寒”字暗示了______________。
【4】诗中第②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 。
8、阅读课文 ,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结合语境给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凉月如眉挂柳湾。( )
A. 圆圆的月亮。 B. 新月。
【2】结合语境给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越中山色镜中看。( )
A. 越过中间。 B. 周代诸侯国名。
【3】结合语境给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兰溪三日桃花雨。( )
A. 桃花瓣落下来,像下雨一样。
B. 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4】根据下面的画面,写出合适的诗句。
(1)一弯新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群在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对的画“√”,错的画“×”。
(1)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清新灵妙地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______)
(2)首句写行舟看见的江岸边的景色,因为是雨后的春夜,因此皎洁的月色显得更加清澄。(______)
(3)古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从“桃花雨”一词可以判断出来。(______)
(4)“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______)
9、阅读理解。
农民一有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来尝一尝。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在节选段中,有一个比喻句,找出来画上“____”这个比喻句中,把______比作_______。
【3】通过全诗,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的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竟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篇端午日赛龙舟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__________________展开思路。
【3】全文三段文字,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凭着对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名人印章记趣
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印章。这许多印章,除姓名、字、号用章外,其余印章,在印学上统称为“闲章”。闲章由秦汉时期刻有吉祥文字的印章演变而来,宋元以后玩赏闲章的风气颇盛。到了近代,闲章便发展成为中国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
书画家完成作品后,往往还要钤(qián,指盖印章)上一枚“闲章”。名谓“闲章”,其实不“闲”。书画家或自拟词句,或摘抄格言、警句作为闲章的内容,或抒心志,或寄情怀,各有意趣,以示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
启功先生常用的印章有十几枚,其中有一枚闲章与众不同,印文是“功在禹下”。有一次我和90后相声演员郭天翼聊天时提到这枚印章,天翼说:“您先生(指启功先生)够牛的呀!闲章竟是‘功在禹下’,合着除了尧、舜、禹,就是启功了?是不是启功先生跟着大禹学过治水呀?”我一听,就知道他没理解“功在禹下”这四个字的意思,就告诉他:“鲧生禹,禹生启。”传说鲧是禹的父亲,启是禹的儿子,“功”并非功名之意,而是启功先生的自称,儿子可不是在父亲之下吗?这样一枚印章,像是信手拈来,却又用心别致,是典型的“启式幽默”。
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有一枚闲章“一户侯”,每次看时我都会忍俊不禁!“侯”字既指姓氏,又是旧时“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第二,亦泛指达官贵人。毛泽东曾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名句,“万户侯”是管辖一万户的统领,算一个不小的地方官了。侯宝林先生巧妙地把自己的姓氏与官爵结合起来,戏称“一户侯”,意思是木樨地24号楼某门某室,我是头领——自诩中带着自嘲,幽默机智尽在其中。
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有一枚名章,很多人都熟悉,就单一个“声”字。这个“声”字设计得别出心裁,乍一看以为是个“器”字;再一看,又不像“器”,还是“声”。有一次去拜访滨声先生,闲聊中提及这枚印章,我问:“您这方印虽然是个‘声’字,却十分像‘器’,但又不是‘器’,这样的设计有什么说法吗?”“有啊,”滨声先生说,“其实这样构思的用意刚才你已经回答了,就是‘声乃不成器’呀!”说罢,老人家哈哈大笑。
了解滨声先生的人都知道,“声乃不成器”绝对是先生的自谦之语。几十年来他专攻漫画,风格独特,成就卓著,而且在京剧、魔术、民俗方面也绝对是专家。滨声先生非但不是“不成器”,实在是成大器者啊!
通过三位大师的印章,除了领略到他们各自的幽默,我们是否还能悟出点儿什么呢?
(有删改)
【1】下列印章中不属于闲章的是( )
A.平常心是道 B.紫气东来
C.甘苦自知 D.梅兰芳印
【2】启功先生的印章“功在禹下”的“功”指( )
A.功名 B.功用 C.启功 D.武功
【3】下列关于印章“一户侯”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户侯”是管辖一万户的统领。
B.“一户侯”是侯宝林先生设计的姓名章。
C.“一户侯”和“侯宝林”的“侯”意思一样。
D.侯宝林戏称自己是“一户侯”,尽显幽默机智。
【4】启功先生“功在禹下”这枚闲章的“趣”表现在( )
A.巧妙结合典故,令人感受到“启式幽默”。
B.自嘲中有自责,令人感受到先生的悔恨。
C.设计别出心裁,令人感受到先生的自傲。
D.出语古怪离奇,令人感受到先生的孤僻。
【5】第4自然段引用毛泽东名句的作用是( )
A.“万户侯”与“一户侯”对比,利于读者理解“一户侯”。
B.“万户侯”与“一户侯”对比,看出侯宝林先生的霸道作风。
C.“万户侯”与“一户侯”对比,体现侯宝林先生的清高、自傲。
D.“万户侯”与“一户侯”对比,体现侯宝林先生的自嘲、不满。
【6】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巧用问句,照应开头。 B.巧用问句,表达困惑。
C.巧用问句,引发思考。 D.巧用问句,突出幽默。
【7】为什么说李滨声先生的印章“声”设计得别出心裁?请结合短文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位大师的印章趣事让我们领略到他们的幽默,你还领略到他们各自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城外校国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文中哪些词语写了丁香的气味、颜色、形状?说一说,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文中引用这两句古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膩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3、无能为力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诉他,有个叫烛之武的官员能够劝说秦国退军。国君立即召见了烛之武。烛之武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1】人们给郑国国君推荐可以劝说秦国退军的人是?( )
A.廉颇
B.烛之武
C.李斯
【2】郑国国君因为什么事情非常焦急?( )
A.因为秦国和晋国要联合起来攻打郑国。
B.烛之武不愿意去劝说秦军退军。
C.秦国不答应退军。
【3】文中划线句子中烛之武说的话的言外之意是?( )
A.我年轻的时候你认为我不如别人,现在来找我,我是不会答应的。
B.我已经年纪大了,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了。
C.我年轻时候就没有能力劝退秦军,年龄大了,就更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
14、阅读理解
秋之神韵
我爱秋。不只爱它令人赞美的硕果,不只爱它奉献一生的落叶,我最爱它令人神往的神韵。
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
秋天是清爽的。头上是高阔的天空,蓝蓝的不杂一丝云彩;脚下是平坦的大地,处处有成熟的金黄,恬静的小街道。风中飘洒黄叶的飒飒声,与清澈见底欢愉跳跃的小溪轻声伴和。一切都是那样清纯与洒脱。
秋天是热情的。因酷暑而委顿的人们,在微微的凉意里振作起来了。学生们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学年;年轻人也兴高采烈地于重阳远眺,一个个步履轻快,神采飞扬,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秋天是真诚的。一阵秋风,吹散了平日的虚伪与私心,人们胸怀坦荡,以诚相待。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
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
【1】写反义词。
轻快—( ) 虚伪—( ) 兴高采烈—( )
【2】把文中画“ ”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眼里,春天的特点是________,夏天的特点是________,冬天的特点是_______,秋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一句中“这”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秋天是清爽的、热情的、真诚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依照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有很多与秋天有关的诗,如杜牧的《山行》,白居易的《暮江吟》,张继的《枫桥夜泊》等。请你选其中一首或你背诵过的其他与秋天有关的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桑娜不得不把邻居家的孩子抱回家。(改为肯定句)
2.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缩句)
3.我面对老人演奏。(扩句)
4.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日子怎么过?(改为陈述句)
5.当时我忘记了完全白看书的尴尬。(修改病句)
6.父亲对我说:“打你不是为别的事,就为你白看人家的书。”(改为转述句)
16、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闹着玩的吗?(改成陈述句)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无分文。 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改为双重否定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们兴高采烈地抱着草药,拎着小鱼往回走。(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年像一幅褪了色的画,贴在记忆迷离的墙壁上。(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A.冒号前的内容不变,引号中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你”改为第三人称或对方的名字,句中前后所指人物要一致;B.引述句中的冒号换成逗号,引号去掉。例如下面第3题中“二牛拽住我”不变,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引号去掉,引号中的第一人称“我”换成第三人称“他”。
3.二牛拽住我,说:“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沿着小路往山里走。(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慈样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
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到这悦耳的琴声,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地叫了。
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承认这是一本优秀的小说。(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情绪的“喜、怒、哀、惧”,人生的“悲、欢、离、合”,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请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