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内容我了解:
(1)本文介绍了华罗庚从杂货店 “ ”到 的成长经历,赞扬了他 、 、勇攀高峰的精神。
(2)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从杂货店里走出来的
的数学家。
(3)我从华罗庚身上学到了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母亲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_____)
3.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______)
4.春天来了,大地穿上了美丽的衣裳。(______)
3、补充下列古诗,名言中的上句或下句。
(1)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
(2)______,两山排闼送青米。
(3)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
(4)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哈尔威 在他的船长岗位上, 地指挥着, 着,
着。他把 都考虑到了,他仿佛 而是 ,一切似乎都在 。
2、课文《负荆请罪》是根据著名的历史故事《 》改编而成的一个 ,故事发生于 时代,讲的是赵国的大将军 用 的方式向 请罪的故事,现在这个成语表示的意思是 。其中我喜欢的人物是 ,因为他 ___ 。
5、积累,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4分)
(1)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 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
(3)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 。(周恩来)
(4)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邓小平)
6、古诗在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解释词语。
社林:_________________ 见: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所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作者联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理解正确的有(_______)(多选)
A.“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明月”和“半夜清风”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B.词的下阕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以及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
C.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描绘出江南山乡夏夜的优美景色。
D.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贯穿全词。
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
浣溪沙
苏 轼②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
【2】请谈谈你对“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理解。
__________
【3】苏轼的诗词题材广泛,你还记得苏轼的其他诗句吗,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
【2】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_______的意思;“泊”,这里有_______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_______作了准备。
【3】诗的第二句点出“客愁新”,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_______,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9、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俄】屠格涅夫
六月的最后一天。四周一望无垠的俄罗斯啊——我的故乡。
整个天空染满均匀的蓝色。天上只有一片云彩——不知它是在飘浮呢,还是在消散。没有风,天气晴和……空气呢——像刚刚挤出的牛奶那样新鲜!
云雀在高声鸣叫;鼓胸鸽在咕咕低语;燕子在静悄悄地飞掠;马儿有的在打着响鼻,有的在嚼(jiáo)草;狗儿没有发出吠声,站在一旁温驯地摇着尾巴。
空气里呢,散发着烟和青草的气味——还夹杂着一点儿松脂和一点儿皮革的气味;大麻田里大麻花盛开,散发着浓郁的令人愉快的芳香。
一条深深的,但缓缓倾斜的沟壑(hè)。两边长着好几行爆竹柳,枝叶婆娑(suō),下边的树干却已龟(jūn)裂了。一条小溪顺着沟壑流去;透过碧清的涟漪,溪底的小石仿佛在颤动。远处,在天空和大地尽头的边缘上,闪现着一条大河的碧流。
沿着沟壑——一边是整齐的小粮仓,门儿紧闭着的小贮藏室;另一边是五六间木板屋顶的松木小农舍。每个屋顶都竖着一根装有鸟巢的高高的杆子;每家的小门廊上,都装饰有一匹铁铸的短鬃(zōnɡ)小马。粗糙不平的窗玻璃上,辉映出七色彩虹。木板套窗上描绘了花瓶。每座小农舍前,都端端正正地摆着一张完好的条凳;几只猫儿在墙脚周围的小土堆上蜷成一团,耸着透明的耳朵;高高的门槛后边,现出凉爽、幽暗的前室。
我铺开马衣,躺在沟壑的边缘;四周围——一堆堆刚刚割下的干草,散发着使人懒洋洋的芳香。机灵的主人们,把干草散放在小农舍前边:让它在向阳处晒得更干透一些,然后再从那儿放到草棚去!要是睡在那上面,再舒服不过了!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短文,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 )的天空 ( )的鸟儿
( )的小溪 ( )的农舍
【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拟人句 B.比喻句
(1)空气呢——像刚刚挤出的牛奶那样新鲜!( )
(2)鼓胸鸽在咕咕低语。( )
【5】“要是睡在那上面,再舒服不过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感情。
【6】读了短文,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的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1】“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句话中引号的作用是()
A.特殊含义
B.特定称谓
C.讽刺和嘲笑
D.强调
【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______描写,是说___________。
【3】“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雨衣和盒子的“安安静静”反衬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11、阅读。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把他的学生带到郊外的一片草地上,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成了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学生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说:“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学生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铲子就行。”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学生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学生,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大家一个一个都讲完了,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在住宅附近按照各自的办法试一试。至于这里的杂草,由我负责根除。一年后,有了结果,我们再来相聚。”
学生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办法除草。第二年春天,小草又偷偷地钻出了地面。唉,效果不好!不过,他们还是按照约定来相聚了。
学生们来到郊外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麦子的庄稼地。他们围着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哲学家去世了。学生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最后补下了这样的内容: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让有用的东西占据它。同样,一个人要想铲除心灵中丑恶的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_________________。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满腹经纶:____________________
斩草除根:____________________
【2】哲学家最后一课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们却认为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铲除杂草,学生们和哲学家有着不同的方法,其结果也不同,填一填。
学生们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
哲学家的方法: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本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在文中的横线上把结尾补充完整。
【5】文中的哲学家是怎样教学生懂得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电灯的发明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19世纪以前,人们用油灯、蜡烛等来照明,这( )已冲破黑夜,( )仍未能把人类从黑夜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发电机的诞生,使人类能用各色各样的电灯,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变为白昼,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为社会创造财富。
真正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以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能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电机发明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订出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的耐热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良好,但白金价格高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
1879年,经过多次试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做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埚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的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0多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以炭丝做灯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真正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 ),他将( )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 )性能良好,但它价格高,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经过多次试验,他最后决定用( )来做灯丝。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以( )做灯丝的( )问世了。
3.爱迪生的试验计划主要是在哪两方面进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短文中可以看出爱迪生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爱迪生的哪些发明?请列举两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小珊迪
故事发生在英国的爱丁堡。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同事站在一所旅馆门前说话。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脸冻得发青,赤裸着的脚也冻得发红。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由于孩子苦苦哀求,我便买了一盒。可是当我掏钱时,却发现没有零钱,于是我对他说:“明天我再买你的火柴吧。”
“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又请求道,“我可以跑着给你去找零钱回来。”
于是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跑掉了。我等了很久没见他回来,便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想到那个孩子的面孔,又觉得那上头有一种使人信任的神情,因此我想他不会那样坏。
晚上,旅馆的人告诉我有一个小孩子要见我——原来是那个小男孩的弟弟。他告诉我事情的真相:“我哥哥珊迪不能来了,他受了伤,一辆马车把他撞倒后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没有了,火柴也丢了,另外还有七个便士也不知掉哪儿去了。医生说他会死的,另外……哥哥让我把剩下的钱给您送来。”
我和他一块去看珊迪。我这才知道他们俩原来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马上便认出来了,他难过地对我说: “我已经找回零钱了,哪知道回来的时候被马车撞了,现在我两条腿都断了,可能要死的。啊,利比!可怜的小利比!我死后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可怜的利比!”
我拿起了他的手,对他说:“我将永远照顾小利比。” 弄懂了我的意思后,珊迪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是表示感激,然后他眼里的光便突然消失了。他死了。
(1)如果不用原文的题目,为文章换上一个题目,你认为下列的( )比较合适?
A. 小利比和他的哥哥
B. 诚实善良的珊迪
C. 领养小利比
(2)选词填空。
要求 请求 哀求
①在小男孩的苦苦( )之下,我买了一盒火柴。
②老师( )我们,课前要做充分的预习,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
③这道题我解了好办天也没有解出来,我( )学习委员来帮我讲解一下。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描写方法。
①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脸冻得发青,赤裸着的脚也冻得发红。( )
②“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又请求道,“我可以跑着给你去找零钱回来。( )
③我等了很久没见他回来,便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想到那个孩子的面孔,又觉得那上头有一种使人信任的神情,因此我想他不会那样坏。( )
(4)再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小珊迪此时有什么想说的话没有说出来,写在下面。
弄懂了我的意思后,珊迪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是表示感激,然后他眼里的光便突然消失了。
小珊迪想说: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在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结合文中的句子来写一写你的感受。
14、课外阅读。
①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一些认识。
②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他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
③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 )摆动得特别【猛烈 热烈】。
④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 分析】方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然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 )它们闻到这种气味( )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
⑤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价值吗?有。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科学资料。
【1】在短文前给加上题目。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搬兵:_______________
②归途: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的( )里加上关联词语。
【4】找出第四自然段中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中【 】内不合适的词用“/”划掉。
【6】分段,用“‖”线分段,写出段意。
【7】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必须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__________________
16、(题文)按要求写句子。
1.虽然他们都不免带有民族和历史的局限,但他们不计生死坚持信念的浩然正气,是我永远崇敬的。(用加点词语造句)
2.史德威得不到史可法的尸骸,就安葬了史可法的衣冠。(改为“把”字句)
3.一想到这里,我就感慨万分。(改为陈述句)
17、那位黑大哥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改为双重否定句)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改为拟人句。
(2)下了一夜大雪,到处都变白了。
改为排比句。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缩句)
2. 平生还走过这么野的路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20、按要求写句子。
1.尼尔斯使劲地把马丁拖到湖边。(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逃不出我的手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忽然,雷阵雨,像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一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