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2025届六年级语文上册三月考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积累一句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

2、多音字组词。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

3、填上合适的量词。

_______舟 一_______原野 一_______明月

_______诗 一_______炊烟 一_______江水

4、判断下列诗句是属于什么季节。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______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______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______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______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______

5、用“幽”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校园里的丁香最多,散着淡淡的_________,清晨,_________的树丛中偶尔探出几朵娇艳的花朵,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__________的甜香,突然想起昨天夜里在这里借着_________的月光游玩的情景。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赏析古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是一首________诗,这首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前两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半亩方塘比做________,用来突出________________

4. 源头活水现在多比喻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用同一个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所以我们就要在诗句中最后一个字里找,找到那些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5.这首诗押韵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鉴赏。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开采和烧制石灰石之难。

C.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富有感染力。

D.“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2)请写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往往“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那如画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mào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B.“江清月近人”中的这一句点明了题目。

C.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积累运用。

1.《赋得古草原送别》的作者是唐朝诗人    ,诗中饱含哲理的两句诗是         ,         

2.俄国著名作家    写的《穷人》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      的高贵品质,宁可     ,也要     

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周晔,文中通过记叙                四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

 

10、课内阅读。

《腊八粥》(节选)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②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八儿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其中_________这件事写得很详细,共呈现了_________个生动的场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段中画“ ”的三处对八儿的描写中选择一处批注。

批注:我选第_________处,这是对八儿的_________描写,让我感受到_________

【3】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课文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留给人无限的回味。( )

(2)课文通过对八儿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了脾气急躁、嘴馋的小孩儿形象。( )

【4】课文中四次写到“锅中的粥”的“叹气”,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反复描写腊八粥的情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结尾两段,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侧重描绘了喝粥后的家庭场景?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特殊的“高利贷”

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一声:“老师。”

“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查分数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为难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一颗菩萨心。不经意地瞧了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孩子,心还非常嫩。

“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1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还我10分,怎么样?”“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就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因为一直惦记着那10分的“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后来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他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小男孩紧紧地抱着奖状和奖品,他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竹鞭都不哭的他,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后来,小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了村上第一个大学生。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去看望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1】文中的“高利贷”指的是什么?(     

A.向妈妈借钱。

B.向秦老师借一分。

C.向秦老师借钱买分。

D.借高额利息的贷款。

【2】小男孩希望老师给他作文加上一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老师有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眼睛是人类观察世界的重要器官,又是人类沟通外部世界的渠道,所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如今戴眼镜的人越来越多尤其青少年眼疾,屈光不正的人也越来越多,给许多人带来不便。在现代高科技发展时代,更需要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保护少年儿童视力刻不容缓。

【材料一】

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肥胖、视力不良和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其中,学生视力不良问题尤为严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关乎家庭幸福,关乎民族的未来。如何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让孩子做到心明眼亮身体棒,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普遍关注的大事。

【材料二】

在北京市史家小学,记者看到了一个特殊的爱眼护眼主题教室——“眼睛体验中心”。中心分为“体验黑暗”“寻找光明”“多彩世界”“预防干预”四部分,孩子们在这里可以通过创意漫画的形式了解眼晴的功能、眼睛的结构、影响视力的因素、爱护眼睛的方法,以及眼睛受伤的急救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学校还为此专门开发了校本课程。

【材料三】

造成眼睛视力变差的原因很多,大体分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电子产品的过度运用。学生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智能手机、电脑、电视等发光体,是伤害眼睛、影响视力的罪魅祸首;二是看书写字时间过长。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会导致眼肌、眼球发生相应病理性生理变化,从而影响视力;三是不注意用眼卫生。包括过度疲劳、卧床看书、车上阅读电子书等。 四是饮会不均衡,维生素摄取不定也会影响视力。

【材料四】

你失去过光明,体验过黑暗吗?今天,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体验黑暗。

下午放些,我回到家里。立刻我来一条毛中蒙上了眼睛。刚蒙上眼睛,妈妈就叫吃饭了。我在客厅里摸索着两边的墙壁,跌跌撞撞的走着,我一会儿摸摸这里,一会儿又踢踢那里。差点儿撞到墙壁要练铁铁头功了。终于走到饭厅了,可就是找不到饭桌。于是我又开始摸摸踢踢,手忙脚乱,累得我满头大汗。终于,我摸索着找到了桌子,也找到了椅子坐下。

但是,刚坐下来,另一件麻烦事又来了。今天晚餐吃粥和面包,可是现在眼前一片黑暗,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盲人,连吃饭都麻烦。我摸索着拿起筷子,东一戳,西一夹,差点儿把勺子都打烂了。拿了勺子,又要找碗,真烦!找到碗了,拿起勺子舀一口粥喝,刚一进口

就吐了出来,烫死我了。我立刻放下勺子。结果一忙,放错位置了,放在了碗的外边,弄脏了桌子,真狼狈。

终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吃完晚饭,我跌撞撞地走回自己房间的课来前坐下。唉!终于可以睁开眼睛看世界了。我平静了一下心情,再一次地感受了眼前的一片漆黑。多可爱、多美好、多珍贵的光明啊!刚才那被毛巾蒙住眼睛的感觉真是度日如年啊!

【1】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1)想了解目前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可以重点阅读________________

(2)想知道影响视力的因素有哪些可以重点阅读__________________

(3)想知道视力的重要性,可以重点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填空。

(1)“全国爱眼日”是每年______________

(2)如何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让孩子_______________,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普遍关注的大事

【3】由“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这个信息,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要出一期“全国爱眼日”的宣传板报,你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组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阅读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保护视力有哪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了【材料四】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为“全国爱眼日”拟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访兰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个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②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扑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④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变成了玩赏的盆景。”

⑤“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⑥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⑦“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⑧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⑨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⑩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第一自然段中写道“这事很使我奇怪”,“这事”指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

【2】读短文第三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猜猜“仙品”一词的意思可能是_____________,流露出作者对野兰___________的感情。文中最能概括野兰草的“味”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做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了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了“我”情感和认识的变化。

D.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为此而惋惜。

【4】根据短文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人们来玩赏兰花,父亲反而不高兴,是因为他不喜欢被打扰。( )

(2)第四自然段中说“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是指野兰和家养兰花的品性和气质不一样。( )

(3)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以把题目换成“赏兰”。( )

【5】对课文的写法理解有误的是(       

A.第二自然段中详写了野兰生活的环境,为后文写野兰高雅的品性作铺垫。

B.短文由兰草及人,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C.本文略写了父亲爱兰和育兰,详写访兰的经过,是根据作者的喜好来安排的。

【6】读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用一句简洁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棉袄与玫瑰

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冬天的一个傍晚,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激动:谢谢您了。

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过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着菜篮子。

嗨,珍妮,老人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还有……”老人略带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

1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词语。

①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激动。________

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________

2将划线字换一个字,意思不变。

给老人件棉衣”。“可以换成________

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成了”。“可以换成________

珍妮着补丁的围裙”。“可以换成________

3说说下面两段话中划线词语的意义。

①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________

②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________

从划线的词语,我们可以看出,约翰一家的生活________,这一点,从后面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出来,如________等。

4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5棉袄对于两个清贫的家庭来说都很重要,那么你认为玫瑰对他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6题目《棉袄与玫瑰》有什么含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

7人与人之间的是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的。你经历过这种感人至深的情节吗?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个妇女搬了把椅子放在我面前说:这是我们专门准备的残疾人椅,你快坐吧!(改为转述句)

2.闰土心里的稀奇事,让我很羡慕。(改为双重否定句)

3.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4.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改为反问句)

5.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改成字句)

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成陈述句)

 

16、爱心是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构成一组排比句)

17、老人对我说她的心已经感受到我的琴声了。(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受检阅的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用关联词语将下面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一切生命都需要它。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水为我们解除干渴,滋润我们的心田。河水养育了我们的子子孙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把句子改一下吧!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缩句)

 

(2)在这一瞬间,他明白了这条超级豪华游轮上有直升机.(缩句)

 

(3)小明爱钓鱼。(扩句:至少扩两处)

   

(4)人类在糟蹋了地球之后,根本不会有美好的生活环境。(改成反问句)

 

(5)小木匣被科里亚埋进十步远的坑里。(改成把字句)

    _

(6) 的小朋   地做游戏。(填合适的词语)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展示。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请你走进大自然,去考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现状,倾听家园的呼唤,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并积极行动起来,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然后写一份建议书或以《环保小卫士在行动》为题作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