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横线上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________遗容 ________病人 ________蓝天
________远方 ________敌情 ________风景
________地球 ________大地 ________现场
2、按感情色彩,给词归类。
从容不迫 堕落 聪慧 灰心丧气
狂妄自大 刚毅 可耻 高尚 自私自利
褒义词: _______________
贬义词:_______________
3、读《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总领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解释,写出诗中相应的词语。
A.寻常,平常。________
B.高耸入云的山崖。__________
4、在括号里填上表示“说”的词语(不重复,不能含“说”字)
(1)受了委屈,妹妹依偎在妈妈的怀中,______满肚的委屈!”
(2)冬天要到了,小松鼠们聚在一起______:“怎么贮存冬粮呢”。
(3)导游小姐热情地向我们______了桂林的风土人情。
(4)家长会上,家长们各抒己见,______自己的心声。
5、读拼音,写词语。
1.这sōu( )轮船触到jiāo( )石沉没了。
2.我把kuāng( )里的苹果装到箱子里,然后用jiāo( )带zhān( )住箱子。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一)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两首诗都是__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古诗(一)的题目是《______》,古诗(二)的题目是《______》。
【2】解释诗中加点的字词。
①郭:______ ②坐:______ ③红于:______
【3】根据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____)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迷蒙的特点。(____)
C.诗人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____)
7、课外阅读。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这首诗是按( )顺序叙述的,从哪里能看出来?用“____”画出诗中相关的句子。
【2】诗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邮票”,是因为“邮票”传递着(___________)之爱;把乡愁比作成“船票”,是因为“船票”代表着(___________)之情。
【3】朗诵这首诗歌时,应该( )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8、阅读诗歌鉴赏,完成答题。
浣溪沙
【宋】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选自《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年版)
【1】这首词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下列哪一项暗喻自己身处山水之中?( )
A.百亩中庭。
B.门前白道。
C.小院回廊
D.山桃溪杏。
【3】这首词的下阕写出了王安石晩年怎样的境况?( )
A.孤独寂寞。
B.悠闲自在
C.穷困潦倒
D.淡泊宁静。
【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浣溪沙”是这首词的题目。
B.“百亩中庭”写出了王安石家的庭院十分宽敞,足足有一百亩。
C.“为谁零落为谁开”写出了王安石心中的困惑,他很想知道当中的答案。
D.“半是苔”说明家里已经很久没有来客,也表明主人心情不好,无心打扫。
9、阅读。
明月儿时有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宋代文豪苏轼的佳句,它曾引起多少人的遐(A.xiá B.jiǎ)想啊!
②“明月几时有”呢?几乎人人都会答: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可是,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今天,站在地球上观察,做出这样的回答是对的。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或上溯亿万年,或下推亿万年,这个答案就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明月几时有”说起。
③“月有阴晴圆缺”,道理何在?这是由于月亮是绕着地球旋转的,它本身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来发亮。当月亮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的时候,对着地球的一面太阳光照不到,因而我们看不见它。当它沿着轨道继续转(A.zhuǎn B.zhuàn)动,我们就可以依次看到蛾眉月,半弦(A.xián B.xuán)月、弯弓月了。当它正好转到和太阳相对一面的时候,一轮玉盘似的皓月,就会高悬夜空了。可见“明月几时有”取决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
④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四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今天的三倍。这就是说,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九天,也就是说,那时一个月不是三十天,二十九天,而是九天。“明月”不是“十五有”,而是初五有。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七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可以预料,再过几千万年以至上亿年,每个月将会变成四十天、五十天,明月也会变成“二十有”或“二十五有”了。
⑤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其实这并不奇怪,这是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道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所以说,“明月几时有”这个答案历来不是固定的,任何想把这个答案固定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请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1)(A.xián B.xuán) (2)(A.zhuǎn B.zhuàn) (3)(A.xián B.xuán)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奇谈怪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______和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4】通读全文,为什么说“明月儿时有”的答案历来都不是固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④段从三个不同时期说明了月亮绕地球旋转的情况,这三个时期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因森林火灾、人类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1】资料中主要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针对环境破坏的问题,有人主张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环境;有人主张多开展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与道德水平。那么,保护环境,应该以法律手段为主,还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如果以此为题展开辩论,请写出你的观点和辩词。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意思。
(1)憔悴:______________
(2)将第③节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①节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与第4节“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是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节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⑦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联系朱自清的《匆匆》,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里。(每一空格至少写出一点)
文章题目 | 情感表达(内容、方式等) |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匆匆》 | ________ | _______ |
《秋天的怀念》 | _______ |
12、现代文阅读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hǎo hào)绘画,想当美术家。
然而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突然眼睛瞎了。两个孩子非常伤心,痛哭流涕(tì dì),埋(mái mán)怨命运对他们太不公平。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怨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对眼睛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两个孩子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他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dào dǎo)有利。因为他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后来成了音乐家,饮誉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留下另一道路的!”
【1】把括号里不正确的注音划掉。
爱好________(hǎo hào) 流涕________(tì dì)
埋________(mái mán)怨 反倒________(dào dǎo)
【2】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解释,在括号里写出所选项的序号。
心里一亮_______
①光线强。②发光。③响亮。④清楚;明白⑤显露;显示。
名扬四海________
①高兴;往上升。②往上撒。③传播出去。 ④指容貌好看
【3】课文主写了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她们的路走对了!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她们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一年后,夏洛蒂的《________》出版了。小说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几乎同时,艾米莉的长篇小说《________》和安恩的长篇小说《________》相继出版,最终也获得极大的成功。三姐妹的脱颖而出,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盛事。
【1】在选文中填入三姐妹作品的名称。
【2】“她们的路走对了!”这句话中的“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画线的两个“硬”字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选文中,下列引号有什么作用?请你选一选。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含义
(1)“小草”“大树”(______)
(2)“不是妇女的事业”(______)
【5】选文中的“小草”比喻________,“大树”比喻________。“小草”变成“大树”靠的是________。
【6】从勃朗特姐妹的成功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瓶矿泉水
地震的一刹那,他就想往外跑。可是,他刚跑几步,就因剧烈的晃动摔倒在地。接着,学校宿舍楼轰然倒塌。他昏迷了。
等他清醒过来时,发觉自己被压在废墟中,仿佛背负了一座大山。他有些害怕,就往前爬,却伸手摸到了一个人的腿,难道是辉?
辉是他同宿舍的同学,一个胆小的男孩子。有一次,他画了张鬼脸,当辉开门进来时,他突然戴着面具出现在辉的面前,辉“啊”的一声大叫着蹲在了地上。
从那天起,辉不再跟他说话。
“是辉吗?”他问“是我。”辉的声音已经沙哑。
他推了推辉,“你怎么不说话。”辉说:“少说一句话,就能多保留一份体力。”
“可是,我渴得要命。”
“给,水。”辉递过来一瓶矿泉水。他一阵狂喜,抓过来,咕咚咕咚地喝着。
“别喝那么多,留一些,也许我们还要坚持几天。”
“再给我一瓶。”他说。
“没有了,一人只有一瓶。”废墟下死一般静,他感到恐惧,推推辉,有时,辉还答应一声,后来,辉似乎没有反应了。他使劲地晃动着辉,叫道:“辉,你要坚持,出去后我们做好朋友。”
突然,他听到外面传来声响,有手电筒的光束照进来,接着有人喊:“这里有人吗?”他喜极而泣,大叫道:“我们在里面。”
废墟终于被扒开了,他得救了。躺在担架上,他问搜救人员:“我旁边的那位同学怎么样了?”搜救人员说:“他已经去世了。”顿时,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眼角湿了。他知道,自己哭了。
经过医治,他很快就恢复了体力。坐在病床上,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是什么力量让你在废墟下支撑了130个小时?”
他说:“水,是那瓶矿泉水。”
“难道你没有把自己的水给旁边的那位同学喝吗?”一名记者问。
“不,不是的,水是辉给我的,我们一人一瓶。”
记者摇摇头说:“现场只有一个矿泉水瓶子。”他的心蓦地一震,那感觉甚至比地震还要剧烈。
【1】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_,其作用是________。
【2】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有些害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蓦地一震
【3】“顿时,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眼角湿了。他知道,自己哭了。”联系上下文,想想“他”为什么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的心蓦地一震,那感觉甚至比地震还要剧烈。”说说你对“那感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短文中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你觉得辉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的结尾才交代现场只有一瓶矿泉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仿写例句,试着写一写“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 蜥蜴参观住宅。(扩句)
2. 迷路的小黑虫左冲右撞,像 (写比喻句)
17、下面两句话,哪句表达更好?为什么?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器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器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既然已经“绝迹”了,我怎么可能那么详尽地描述它的夜间视力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笔记里记的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新怀疑主义”。(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里面的价值。(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修改病句。
一走进公园,就看到公园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红花,彩旗飘扬,歌声嘹亮。
____________________
20、爸爸对我说:“我今天晚上不回家吃饭了,你妈妈做饭,你来帮忙。”放学后,我应该这么跟妈妈说:_________。
2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出使他国,捍卫本国尊严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在下面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