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你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______)
2.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______)
3.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______)
4.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______)
5.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______)
6.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______)
2、成语填空。
来者不善,______________。 出其不意,______________。
十年树木,______________。 成事不足,______________。
头痛医头,______________。 衣来伸手,______________。
八仙过海,______________。
3、把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不_____而_____ _____兵_____政 目_____转_____
三_____两_____ __________一息 热气__________
4、我会把词语补充完整。
理直(_____)(_____) 小心(_____)(_____) 群星(_____)(_____)
波光(_____)(_____) 风(_____)同(_____) 三(_____)五(_____)
日月(_____)(_____) 波(_____)(_____)涌 (_____)定(_____)成
5、日积月累
①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采薇》节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③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④孤村落日残霞,___________________。”((元)白朴《天净沙秋》)
⑤大漠沙如雪,___________________。”((唐)李贺《马诗》)
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伯牙绝弦》)
⑦真诚打动世界。同样的意思,庄子逆向表达: , 。
⑧龚自珍“__________ ,_________ _ 。”不仅直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而且赞美了无私奉献精神。
6、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岭逶逸逛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九。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1】将这首诗的内容补充完整。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岭/透迤/腾/细浪
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3】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写出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阻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也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4】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①攀(五岭) ②越_______ ③渡_______ ④抢_______ ⑤翻_______
【5】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我们学过的诗句中,有的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句式整齐对称,富有韵律美,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这首诗中也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这两联是( )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7、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请再列出三个词牌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词的上阕,填空。季节: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静中有动:明月________,喜鹊________,清风________。静中有声:宁静的夜里,________声,________声,________声不绝于耳。
3.读词的下阕,填空。星是________的,雨是__________的。“见”同“________”,应读作________。作者行走在__________道中,转过溪桥,看见了旧时熟悉的________。
4.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______________和对乡村生活的____________之情。
8、赏析古诗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悲伤的是什么?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要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把诗歌读懂,然后抓住诗句的关键词进行体会,如本诗我们可以抓住“悲”“九州同”进行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门槛
①小时候,我喜欢坐在我家的门槛上。
②我家的门槛真高,比我的小凳子还要高。那时候,我要踩在小凳子上才能跨上门槛。
③娘在门边削红苕,捡猪草;我坐在门槛上看天,看黄泥巴围墙外的行人和那棵很大、很孤蚀的苦楝树。
④坐门槛怪脏的,娘说。娘要我坐凳子。娘真高,轻轻一脚就能在门槛上跨进跨出。我不坐凳子,我要坐门槛。(A)门槛高,看得远。
⑤后来就不坐门槛了,也不坐小凳子了。
⑥后来我回家,发现门槛其实很矮,轻轻一脚就跨过去了,就像娘那样。围墙仍是黄泥巴的,苦楝树依旧很大,很孤独。
⑦只是,娘却矮多了。娘坐在门槛上,像我的童年。娘说,(B)门槛高,看得远。
【1】用“||”给文章划分段落,标在下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比喻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按________顺序行文,文中能表明该顺序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
【4】作者说“我家的门槛真高”,后又“发现门槛其实很矮”,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句、B句一样,含义相同吗?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给选文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方法,请你再续写一句: 一样,是 。
(3).结尾一句连用了三个“多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课外阅读。
放暑假
孩子的暑假接近尾声,开学的前两天突然来问我:“爸爸,为什么放假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好像几天前才放的假,两个多月就过去了。”
我说:“那是因为在好时光里我们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在坏心情里,时间就过得慢。”
“对呀!上课觉得无聊,时间就过得很慢。”孩子说,“爸爸,你是什么时候发现感觉和时间是相对的?”
“大概是和你一样大的时候,但是我像你这么大时,并不喜欢放假:”我说。
“为什么呢?”孩子感到疑惑。
我说:“因为我爸爸——也就是你阿公——是农夫,有忙不完的农事,我们小时候一放假就要到田里去帮忙,时常天还没亮就跟你阿公出去工作,到天黑才回来,在学校上学反而轻松多了。”
“喔!那你就是觉得放假的时间太长,上学的时间过得太快了。”孩子开着玩笑,跑去赶暑假作业了。
看着孩子的背影,我想到三十年前的暑假自己的背影。爸爸在前面拉着两轮的板车,我在后面推着,板车上堆满香焦,爸爸赤裸的背上全是湿淋淋的汗水。
“长大以后,我要让孩子真正地放暑假。”当时我心里这样许愿,现在想到那时的情景还热血沸腾。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文章中的孩子喜欢放暑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中孩子的爸爸小时候不喜欢放暑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③文章中孩子喜欢暑假和孩子爸爸小时候不喜欢放暑假,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之间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
【3】回忆刚过去的暑假生活,你喜不喜欢暑假,把自己的理由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短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表达特点是___________,文章的主要内容方面表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 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 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jiān nán,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chàn dǒu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 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目的说:"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现在,这把黄油布伞( )落伍了,( )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文中的拼音处是什么词语,仔细拼拼,把汉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表达了"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肯定有很多感想,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非连续性文本。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材料二:农耕时代,当时没有现代技术,一切靠天吃饭,农田的耕作播种需要了解天象,预测天气气候。于是,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自然变化,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慢慢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材料三:从科学角度上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金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
材料四:不仅古代,在现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明节气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仍然指导着农民朋友们的农事活动;中医的理论体系会要求医生考虑节气,也就是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和病人的病症来看病,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改变作息饮食和养生。
(摘编自《兵团日报》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节气的景色。
【2】后面三组材料分别从“二十四节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来介绍。
【3】以下是征集到的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措施,其中不适宜的一项是( )
A.结合节气开展民俗活动传承民族文化。
B.把节气列入课本,把节气故事编成民谣。
C.各大报纸设专版宣传节气知识。
D.取消小长假,恢复“五一”长假。
【4】“二十四节气”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还知道哪些与节气有关的知识呢?(至少例举两个)
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相传宋朝时。有一年夏天,朝(庭 廷)举行绘画比赛,画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诗的意思很明白:人们在春天骑马(尝 赏)花,马蹄由于(睬 踩)着飘落在地上的花(瓣 辫),使马蹄儿变香了。
面对画题,许多画家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画家画是画了,但都画了满地的落花,再画一个骑马扬鞭的人,却没有把“香”字表现出来。主持比赛的官员看了直摇头。就在这时,有个年轻的画家把他的画递了上来,大家见这幅画上只画了一匹正在奔走的马,马蹄旁画了几只蝴蝶,此外再没画别的东西了。在场的人细细品味后,都对这幅画交口称赞。
蝴蝶为什么绕着马蹄飞舞?不是因为马蹄上沾着落花的香气吗?马蹄上怎么会沾着落花的香气?不是这匹马刚从满地落花的地方踏过来吗?这位聪明的画家用几只蝴蝶把看不见的香气具体地表现出来了,所以这幅画被大家公认为成功的作品。
【1】读文思考,从下面的文题中选一个恰当的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1)绘画比赛 (2)聪明的画家 (3)诗配画的故事
【2】把第一自然段括号里不合适的字划掉。
【3】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拼音,用“√”画出。
抓耳挠腮(ráo láo náo) 马蹄儿(tiér tír tíer)
【4】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字词。
抓耳挠腮: _______________
交口称赞: _______________
【5】把第三自然段的第四个问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说说“这幅画被大家公认为成功的作品”的原因
15、按要求写句子。
1、 风停了,山中的一切变得非常幽静。(改为拟人手法)
2、在他们听来,我拉的小夜曲最难听。(改为比喻手法)
16、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
改为“把”字句: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奔驰的列车是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先队员要用雷锋精神鞭策自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是这种精神。(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这山中的一切,难道不吸引我吗?(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它有哪些令你喜爱之处?请学习本单元的写法,写一篇作文,用具体的事例表现它的可爱或者自己与它之间的感情。注意字里行间要充分表达你对它的喜爱之情。字数4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