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2025届六年级语文上册三月考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默写《浪淘沙》。

_____

2、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傍晚,夕阳亲吻着西山,牛羊伴着铃铛声成群地回来了,mínɡ chán____也停止了歌唱,这个piān ____的小山村一下子安静下来了。几个老人安详地坐在大青树下乘凉,微风送来阵阵dào xiānɡ____,这yōu ____jìnɡ jiè___只叫人 chī  zuì____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让人wàng hū suǒ yǐ____

3、填空。

(1)课文叙了( )年10月1日在首都( )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是按照( )的顺序叙述的,先讲大典前,再讲大典中,最后讲大典后。

(2)本课写作方法:( )

4、我能按要求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那个家伙神色慌张,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______)(______

(2)潇洒是一种人生境界。(______)(______

(3)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喜欢高谈阔论。(______)(______

5、汉字起跑线。

1.xiōng yǒng péng pài_____的海浪níng xiào____着,朝着那kuí wǔ______的身影扑去。

2.你根本看不出她的紧张和tǎn tè bù ān____,整个比赛过成中,她那bù jiǎ sī suǒ _____的答题模样总能获得掌声。

3.一位老妇人在大家的chān fú____jì diàn____亲人。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宿牛群头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

沙头雨过茁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

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注释】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茁”“满”二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下面的词,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__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

【2】下列词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品读词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写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乡村月夜的宁静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描写词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8、

岑参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1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中的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叙说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十分安宁。

B. 叙说消灭敌人的场景。

C. 饱含着对胜利的喜悦。

D. 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

2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的意思是:______

3全诗通过_______ ______,表现了______

4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快乐阅读。

无私奉献的报偿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海面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吼,巨浪掀翻了一条渔船,船员的生命________。他们发出了SOS的求救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报,火速召集志愿紧急救援队的成员,乘着划艇,冲入了汹涌的海浪中。________的村民们都聚集在海边,他们每人举着一柄提灯,为救援队照亮返回的路。

  一个小时之后,救援队的划艇终于冲破浓雾,乘风破浪,向岸边驶来。村民们________地跑过去,但是却听到志愿救援队队长宣布:由于救援船容量的限制,无法搭载所有遇险的人,无奈只得留下其中的一个人;否则救援船就会翻覆,那样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刚才还欢欣鼓舞的人们顿时安静下来,才落下的心又悬到嗓子眼,人们又陷入了慌乱与不安之中。这时,救援队队长开始组织另一队救援者前去搭救那个最后留下来的人。16岁的汉斯________地报了名。他的母亲忙抓住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汉斯,你不要去。你知道,10年前,你的父亲就是在海难中丧生的,而3个星期前你的哥哥保罗也出了海,可是到现在连一点儿消息也没有。孩子,你现在是我唯一的依靠了!求求你千万不要去!

  看着母亲那日渐憔悴的面容和近乎乞求的眼神,汉斯心头一酸,泪水在眼中直打转,但是他强忍住没让它流下来。妈妈,我必须去!他坚定地答道,妈妈,你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样呢?妈妈,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责任。只要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________地去履行我们的义务。汉斯张开双臂,紧紧地拥吻了一下他的母亲,然后________地登上了救援队的划艇,冲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1小时过去了。这1个小时,对忧心忡忡的汉斯的母亲来说,真是太漫长了。终于,救援船再次冲破迷雾,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只见汉斯正站在船头向岸上眺望。救援队队长把手拢成喇叭状,向汉斯高声喊道:汉斯,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

  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我们找到他了,队长。请您告诉我妈妈,他就是我的哥哥——保罗!

1选择下面合适的成语填入短文中的横线上。

危在旦夕  义无反顾  精疲力竭  忧心忡忡  自告奋勇  竭尽全力  喜出望外

2结合你对短文标题的理解,说说这个故事的梗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读,选择一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并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故事的结尾,当汉斯的母亲得知这个好消息时,她会怎样呢?续写一个片段,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快乐阅读。

豫剧情缘

  我不是河南人,但是喜欢听豫剧!

  喜欢豫剧自然有渊源,我是听着豫剧长大的。小的时候,在河北南和的小镇上,唱戏是一种农闲的消遣,请的剧团也不一,有河北梆子、四弦,但更多的是豫剧剧团!从我记事起,过年的时候,村里空旷的闲地上,就会搭起漂亮的戏棚子。锣鼓一敲,那婉婉转转的唱腔就从扩音器里飘出来了,热闹的气氛就在村里四处蔓延着。一般是下午一场,晚上一场。那时候我喜欢早早拿上小凳子去占地方,把小凳子放上,就算占了地方。到开戏的时候就去找自个儿的凳子,坐下看一会儿。小孩子是耐不住寂寞的,不久我就起身去后台上看。后台是演员上妆卸妆的地方。我偷偷地从幔布中往里看,看到那长长的辫子、各式的戏服,还有上好妆的演员,在那儿扭着腰走两步找感觉。那时候,真的羡慕他们那些多彩的衣服,还有那女演员头上的凤冠与珠花!

  慢慢地,看戏看多了,听戏也听多了,在老家,我们小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多玩具,于是我们几个小孩子一拍即合,在一位姓张的同学家里,我们垒了一个戏台,把家里姐姐不戴的长长的围巾拿过来,有红的、绿的、蓝的,束在扮演小姐的人的腰间,倒也婀娜多姿!把家里过年时买的绢花也拿来当头花,插了满头!蛮像戏里的傻丫头!

  都说人生如戏,我想我的人生也如戏,如能选择剧种的话,我想是一出豫剧!那些看过的戏的情节在我人生的舞台精彩地上演!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标下划线的的词语。

①一拍即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婀娜多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会喜欢上豫剧?和豫剧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请你根据文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对豫剧的喜爱?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短文第三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到了”“真的羡慕他们那些多彩的衣服,还有那女演员头上的凤冠与珠花?用“________”画出来。

5通过合适的途径,采用合适的方法了解豫剧,并把你所了解到的信息摘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南方一家幼儿园公开招聘园长,待遇优厚,一时间报名者云集,甚至包括专攻幼儿心理的女研究生。但经过考试,最终被录取的却是一个相貌平平、扎着小辫子的文静姑娘——她叫雯雯。

最后一次考试安排在二楼。楼外阳光明媚,春风和煦,鸟儿欢唱。楼梯拐弯处,却有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拖着鼻涕,泪汪汪地站在那儿等着什么。众多应考者大多面容姣好,打扮入时,举止得体,她们经过小男孩的面前,满怀信心地去面试;只有雯雯一个人停下来,她不仅掏出手帕给男孩子擦鼻涕,还亲切地说了一句:“小弟弟,是不是找不到妈妈了?别急,等我一会儿,姐姐去去就来,带你去找妈妈。”

面试之后,众多的应考者匆匆下楼,对楼梯拐角处的小男孩熟视无睹,只有雯雯把脏兮兮的小男孩抱了起来,那么亲切地哄着他,那么认真地给他唱歌,那么投入地给他讲故事——而这一切,被早已架设好的录像机全都录下来了!

考生们谁也没有发现,这个小男孩儿,原来是幼儿园方面专门安排好的!

一楼大厅里,聚满了等待宣布结果的应考者。当考核小组宣布被录用者是雯雯时,大家都愕(è)然了,惊讶的目光投向着装朴素,相貌平平的雯雯。雯雯暗想,我的文化成绩并不出色呀!随后,考核小组播放了刚才的录像,众多的报考者羞愧地低下了头——她们显然已恍然大悟,自己被淘汰乃是一种必然。

【1】本文人物描写非常传神,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1)幼儿园方面安排这个小男孩等在楼梯拐角处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对雯雯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请按要求各摘录一个相关句子。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雯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2】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当考核小组宣布被录用者是雯雯时,大家都愕然了……”

“愕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都愕然了”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众多应考者和雯雯对待小男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们显然已恍然大悟,自己被淘汰乃是一种必然。”她们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41分钟,比2018年的84.87分钟增加了15.54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6.05分钟,比2018年的65.12分钟增加了0.93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0.70分钟,与2018年的10.70分钟持平;2019年人均每天接触平板电脑时长为9.63分钟,较2018年的11.10分钟减少了1.47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19.69分钟,比2018年的19.81分钟减少了0.12分钟。

材料二: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

(材料一、材料二来自2019年第十七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袋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地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能鼓励小朋友多读不少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

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节选自刘写给女儿的《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1】我发现以上三则材料都与________有关。要了解我国国民阅读情况就要细读材料________和材料________,从两则材料中,我分别获得了以下信息: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相关材料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2019年,未成年人中9~13周岁的人图书阅读率是最高的。( )

(2)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6.05分钟,比接触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书籍的时间都长。( )

(3)刘墉不希望女儿多读书,他希望女儿快乐就好。( )

【3】读了材料一、二,我想对________(谁)说:____________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赞同刘墉写给女儿的话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马缨花

季羡林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②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然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是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③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菜”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逃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⑤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⑥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⑦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⑧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⑨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黑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⑩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照样子,写词语。

孤零零(ABB式)   _______ ____ ______

奇花异草(含有近义词)  _______ ____ ______

2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第④——⑦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有孤寂之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马缨花”为载体,寄托了作者对于新旧两个不同时代的情感。

B.过去的“马缨花”象征黑暗阴森凄苦,现在的“马缨花”则象征光明生机活力。

C.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过去大院里的生活,是为了表达当时内心的孤寂以及对旧时代的厌恶。

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3个(如例①)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①短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这幅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十分低微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不,他是去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改为直接引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用同样的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改为陈述句)

 

2.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改为转述句)

 

   

3.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改为字句)

4.我一刻时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修改病句)

 

 

17、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是那么……是那么……”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训练营

1.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移居月球的设想就算能够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去居住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完成一篇习作。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300。

(1)题目:  

看到题目,你也许会想到一个人、一件物品、一处地方、一次活动、一个场景,等等,给你感触很深,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完成一篇习作。

(2)题目:如果我是

请你大胆想象,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完成一篇想象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