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句子,写词语。
医院的挂号窗口前挤满了人,后面的人只能看见前面人的hòu nǎo sháo___________,老李在心中暗暗地bào yuàn_________道:“真倒霉,怎么这么多人!”突然,医护人员从后面推来了一张担架床,床上的病人痛苦地shēn yín_________着,旁边zhào gù_________他的人不停地安慰他,sǎng zi_________都 shā yǎ_________了。大家见了,都主动让他先挂号。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_______著名文学家、书法家、_____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字______,号__________,世称_____。他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为_____。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代词人______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__________的词。字_____,号_________,人称____________与______合称“苏辛”,与_________并称“济南二安”。
3.《宿建德江》的作者是___(朝代)诗人_______。这是一首刻画_______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_______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七律·长征》生动地概述了___________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精神。
2.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
3.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____________,下面是______________,都种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______代________写的;诗中抒发了诗人在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律·长征》中运用了夸张手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红军胜利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死而后已。------诸葛亮
(4)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
5、读拼音、写词语。
dì tǎn yī cháng mǎ tí fǔ bài wēi xià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iǎn zhuì yōu jìng yōu yǎ bèn zhuō
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九曲:___________ 簸:_______
【2】写出了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黄河一往无前气势的两句诗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下列诗句中,与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的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写出画线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诗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惧艰险的豪迈气概。
B.诗人梦想自己能够像牛郎织女那样,成为神仙,过着幸福的生活。
C.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D.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古诗词对比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范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给诗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新:(①柳叶格外清新 ②新种的柳树) 故人:(①故乡的人 ②老朋友)
【2】《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两句中“______”字表明了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______的思想感情。
【3】《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__,从“______”可以看出来。《别董大》中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B.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C.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牵挂担忧的感情。
D.《别董大》情感豪迈、乐观;《送元二使安西》情感虽带惆怅,却不悲伤。
8、阅读。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于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一个“骑”字,( )
A.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和凶暴的本质
B.表明擅长某事物的人,反而容易大意,招致失误
【2】“呵,我多伟大!”这一句( )
A.表现了自信、自豪。
B.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和自我吹嘘的丑态
【3】“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含义是( )
A.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B.一心一意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4】下列诗句各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
①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的海面上,霎[shà sà]时间[洒 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突然],海面上[刮 乱]起了大风,卷[juǎn juàn]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 地 的]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像],月光照下的________的大海。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月亮正从_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的海面上,
月光照下的________的大海。
(2)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
霎________ [shà sà]时间 [洒 撒] ________满 [忽然 突然] ________
[刮 乱] ________起 卷________ [juǎn juàn]起
睁________ [得 地 的] 景________ [象 像]
(3)做一做。
①月光照亮了浪花。
“把”字句: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
②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缩句: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选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10、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有一天,A正跪着祈祷,B突然进来,嘶哑着嗓子喊道:“失火了!”“你说什么!”A大叫一声,跳起身来,向大厅奔去。
“把圣像摘下来!给小孩子穿上衣裳!”A严厉地、声音坚定的指挥着,而B只是低声地号泣。我望着火光吓坏了,只见A头顶空口袋,身上裹着马被,冲向了大火熊熊的房屋,一边喊叫:“硫酸盐,昏蛋们!硫酸盐要爆炸了……”就在人们的惊愕当中,她浑身冒烟地钻了出来,抱着一桶硫酸盐。
她在院里东奔西跑,哪儿有事就到那里,所有的人都听她指挥,什么事也逃不过她的眼。
【1】文段节选自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_______________,文中的“我”名叫____________。
【2】阅读文段,并联系原著,完成下表。
代号 | 人物 | 性格特点(至少2点) |
A | _____ | _____ |
B | _____ | _____ |
| 我 | _____ |
1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1】这几段话写的是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段话写了哪两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鲁迅先生看似矛盾的言行中,你看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战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
【1】选文中“屏风”一词加了引号,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
【2】“意兴依然不减”一句中“意兴”指的是___________;“依然”的近义词_______。
【3】从哪里看出同学们玩竹节人的兴致很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沮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在云南境内有一颗耀眼的“绿色宝石”,它就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宝库”——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古木参天,藤萝蔽日,进入林中就像到了奇花异树的海洋。这里的望天树高达七八十米,( )抬起头( )能看到它的树冠,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巨人”;这里的古椿树粗壮高大,就是几个人拉起手来也围不拢。这里有重量惊人的黑黄檀,有钢铁一样硬的铁力木,有能够分泌毒液的箭毒木,也有能够供应淀粉的西米树。
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可西双版纳的油瓜的含油量比油棕还要高出许多。这里的扁担藤简直就是一座座“天然饮料厂”。当你口干舌燥的时候,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这里的黑心树是难得的“木材仓库”。这种树不怕砍,不怕伐,( )留下一段树桩,很快( )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两三年的工夫,这些嫩芽就能长成十来米高、比碗口还粗的大树。这种树的寿命特别长,一般的可以活200到400年。一家人种上几棵黑心树,烧柴的问题就解决了。
种类繁多,郁郁葱葱的植物,不仅美化了这里的山川,也给这片绿野中的珍稀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千百年来,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人们十分爱惜这块“绿色宝石”,使它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用“______”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3】第3自然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送考》,完成习题。
送考
丰子恺
今年早秋,我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坐船出门那天,乡间旱象已成。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水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我喊他们:“看这许多人工作!这是百年来未曾见过的状态,大家看!”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耶稣诞生时中国是哪个朝代?”“无烟火药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
我被他们难倒,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我装着长者的神气对他们说:“这种题目不会考的!”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我管自笑着倚船窗上吸香烟。后来听见他们里面有人在教我:“穿山甲喜欢吃蚂蚁!……”我管自看那踏水的,不去听他们的话;他们也管自埋头在书中,不来睬我,直到舍舟登陆。乘进火车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一直看到赴考的前晚。
赴考这一天,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噪醒。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到了晚上,许多孩子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那个题目难,这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
他们每人投考的都不止一个学校。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同投考的。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所选择不同。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终于有一学校录取案发表了,我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叫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约一刻钟之后,大家就眼巴巴地望着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抱怨的对象。终于他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回来了,回来了!”一声激动的呼喊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
“谁取的”“谁不取”——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胡乱编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
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选自《缘缘堂随笔集》,文学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有改动)
【1】下列哪一项是送考过程中考生们拿来考“我”的问题?( )
A.“刺猬喜欢吃什么东西? ”
B.“烟花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
C.“耶稣诞生时中国是哪个朝代?”
D.“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哪两个国家之间?”
【2】考生们共同投考的学校最可能是哪一类?( )
A.教会学校
B.市立学校
C.私立学校
D.省立学校
【3】考生们议论纷纷发生在下列哪个场景?( )
A.送考途中
B.考试完后
C.探听消息
D.最终录取
【4】第5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考生们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孩子们等待发榜的心理变化。下列选项中,对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概括最为准确的是哪一项?( )
A.紧张一急切一抱怨一欣喜。
B.紧张一害怕一抱怨一激动。
C.失落一害怕一抱怨一坦然。
D.紧张一急切一抱怨一激动。
【5】对第6自然段画线句子中的“笑”,下列哪一项理解最为恰当?( )
A.这帮孩子很好骗。
B.作者为自己的计策成功而洋洋自得。
C.孩子非常天真、可爱,让作者忍俊不禁。
D.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创伤,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同情。
【6】作家丰子恺先生通过朴实而又细腻的笔触,活灵活现地描写出了一群深受考试影响以致失去童趣的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呢?请结合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作答,至少用到两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说出来的话必须算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对东东说:“我把你送给妈妈的礼物藏好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会场上响起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
17、岸边,柳条随风摆动。(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
18、虽然我一直找借口想出去,但是到底也没有得到妈妈的允许。(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改为“把”字句)
②我珍藏着这个秘密。(改为反问句)
20、按要求写句子
(1)扩句:我怀念母亲。
(2)缩句:他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人民大会堂。
(3)修改病句:欢乐的首都人民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
(4)改成反问句:一个人不能没有信用。
21、习作。
题目:谢谢你,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横线上可以填写“我的朋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妈妈”等表示人称的词语;通过具体的事例把感谢的原因写清楚,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几件事;在习作中让“你”“我”互动,在丰富叙事内容的同时,融入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