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西双版纳中考三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huàn) 打(chuí) 仿(shàn) 怒无常(bào)

B. (jì) 整宿(xiǔ)  鲜(xuè)  絮叨叨(xù)

C. 豆(wǎn)  憔(suì)  求(yāng)  翻来去(fù)

D. (yǎ) 烂(màn)  安(wèi)  泼洒洒(pō)

2、请选出对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C.教学/相长也。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B. 《纪念白求恩》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有机结合。

C. 《植树的牧羊人》可以看作是一篇记事散文,在叙事方面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采用第三人称的视点。

D. 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表达了他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低声向妈妈哀求说:“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B.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C.和他(邓稼先)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D.在学校创新作文比赛中,李明的《心中的温暖》一文,构思别有用心、选材新颖典型,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5、下列各项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门/眼       /       辱/深痛绝

B.序/       红/       /锋毕露

C.爱/       莉/       /相形见

D.对/地       雳/荒       越/厉奋发

6、下面语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钟南山,他以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奔赴疫情第一线,鞠躬尽     ),力挽狂lán     ),是当之无     )的“无双国士”。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zhuó     )越,他被授予了“共和国勋章”。

A.cuì              kuì       

B.cù              guì       

C.cuì              kuì       

D.cù              guì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冽(lǐn)        蓝(wèi)       (qì)        仙露浆(qióng)

B.溅(bèng)     唱(yíng)       (zhì)     海市楼(shèn)

C.堡(lěi)        鸣(háo)       序(zhì)       祸不单(háng)

D.监(dū)        赘(léi)        (jiān)     心有灵(xī)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橼。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面工省也。

子城(城门之外的套城,也叫瓮城、月城)西北隅,雉堞(城墙上矮而短的墙)圮(毁坏)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汲取)江濑(沙滩上的流水),幽阒辽夏(远),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畚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宣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己。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节选自王禹俩《黄冈竹楼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  乃记之而去   公退之暇

B. 其  其岸势犬牙差互   待其酒力醒

C. 而  潭西南而望   人不知而不愠

D. 以  以其境过清   以中有足乐者

2划分句子节奏。(三处)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

3选出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作者都是被谪,前者到野外寻景,后者在城边作楼。

B. 两文作者都是借景抒情,前者借小石潭的景色,后着借竹楼周围景色,书写内心感受。

C. 甲文作者写景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突出小石潭的幽静清冷。

D. 乙文作者生活很是悠闲惬意:听雨,鼓琴,吟诗,下棋,投壶,看书,喝酒。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5两文都是作者在什么情形写的?抒发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上面诗词,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①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1)“月”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意蕴。“月是故乡明”中的“月”寄寓了作者对____ 的思念;而“明月何曾是两乡”更多寄寓了作者对_______ 的思念。

(2)阅读诗歌要带着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中的“接”仿佛拉近了天与地的距离,写出了_______。而“沅水通波接武冈”中一个“接”化远为近,为下文“_______”交代了空间上的理由。

(3)有人认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正说”,王昌龄的“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反说”。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正说”“反说”的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专题实践

(1)请写出有关狼的两个成语或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狼,犬科,耳竖立,尾下垂,性凶残,往往结群伤害禽畜。

——《汉语言大词典》

材料二:在许多情况下,狼如果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或者饥饿、生病,它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

 ——《科技文萃》

材料三:1907年美国凯巴伯高原一片葱绿,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可常常被贪婪的狼暗算。当地人恨透了狼,用了25年的时间,消灭了狼和一切鹿的天敌,凯巴伯高原成了鹿的“自由王国”,鹿大量的繁殖。不久,鹿吃光了所有能吃的绿色植物,整个高原,绿色消退,枯黄蔓延……后来美国很多地区开始了“请回狼先生”的工程。

——《作恶的鹿与冤屈的狼》

材料四:一个猎人说:“一次,我追捕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的缩短,母狼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吃惊。通常狼在危急时,会在草木茂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如果爬向沙坡,狼虽然爬得快,但人一旦爬上坡顶,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掉了。我击毙了母狼,又在一堆干骆驼粪中找到了两只小狼。我才恍然大悟,那只母狼是为了保护它的幼崽,爬坡延迟我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并用全力向相反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

—— 《母狼的智慧》

结合《猎人与狼》,就链接的四则材料,以及你所知道的有关“狼”的知识或故事进行探究,多角度阐述你对“狼”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人们美好祝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岱《湖心亭看雪》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描绘出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雪夜图。

(4)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语段一)

一个可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默默地出现在道上,挡住了他的路。母亲和达雅悲痛到了极点,他本人却很冷静,暗暗下定了决心:“应该再等一等。要是真的不可能再前进,要是为恢复工作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被失明一笔勾销,要是重返战斗行列已经不可能——那就应该了结了。”

【1】选文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

【2】选文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完原著,请概括说说主人公是怎样炼成钢铁战士的?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信任

余显斌

①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②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③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呱唧呱唧吃起来。

④半只鸡吃完,它小小的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⑤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地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⑥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⑦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到他面前,他的裤脚,起来,他羊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⑧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惨叫翻滚声。

⑨这夹子,是他下的。

⑩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势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忒好,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像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着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

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1】第⑩段中写到“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他想的是什么办法?结合前文概括作答。

【2】按要求完成题目。

(1)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赏析句子。

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

(2)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到他面前,他的裤脚,起来,他手中的鸡肉。

【3】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何作用?

【4】小说以“信任”为标题有何含意?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14、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每个人成长的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无论怎样,经历过便是一种财富,如果让我们重新走过,我们仍不会感到后悔。

请以“我不后悔”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