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吉林中考二模试卷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据《清史稿》载,康熙二十二年至六十一年,共举行大计十四次,考课出卓异官员580名,罢斥、降调官员5137名。据此可知,康熙朝的考课制度(     

A.促进国家吏治的改善

B.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C.保证政治局面的稳定

D.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

2、据统计,从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到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全国约有312个“党”“会”之类的政治性团体,这些团体多以“拥护共和”“建设共和”“促进共和”“巩固民国基础”为目标,平均每28个党共用一个主张。由此可知,此时期中国(     

A.政党政治走向成熟

B.袁世凯政权被孤立

C.共和思想得到弘扬

D.民众参政热情提高

3、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这反映出(     

A.城市化进程催生城市公共交通

B.工业革命扩大人口流动规模

C.市民阶层诉求改变交通业面貌

D.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4、一份地方志档案中记载了某地机构设置的变迁:1960年5月,成立田家庵城市公社泉山公社分社;1963年5月,撤销泉山公社分社,改设泉山街道;2020年6月,泉山街道辖3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泉山路100号。该记载可以用于研究当地(     

A.人民公社化的发展进程

B.所有制结构的逐渐调整

C.城市化发展演进的状况

D.城乡间差距的不断缩小

5、2017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措施是 (  )

A.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B.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C.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D.加强“福利国家”建设

6、如表可用于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年份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7

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A.加快了卫生领域立法

B.规范中医的传承发展

C.鼓励中医药走向市场

D.开始重视西医的弊端

7、如表为北宋若干时期江南与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情况(单位:户、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江南地区

全国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980年

349283

890672

6418500

16367175

5.4%

1078年

1120331

2856844

16603954

42340082

6.7%

1102年

1265762

3227693

18113945

46190560

6.9%

A.个体农耕规模扩大

B.宋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已完成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劳动力增长支撑江南经济发展

8、1920年,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令,宣布筹办所得税,然而各地商会质疑其违背约法并群起反对,最终演化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所得税的运动。据此可知(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B.中央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C.商人阶层的民权意识有所增强

D.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深远

9、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影响,1897 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 1881- 1882 年,李鸿章按股份制公司组建了中国电报局; 1900 年,上海南京电报局开办市内电话,这是中国自办市内电话的开始。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

B.晚清走出了以往天朝上国的迷梦

C.西方近代通信方式对主权的侵犯

D.近代通信方式拉近了与世界距离

10、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苏州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是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人口城市,近代把它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明清时期,松江府出现了“俱三分宜稻,七分宜木棉”的现象,且松江又善纺织,时人描述松江为“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这一现象(     

A.促进经济重心转移

B.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C.助推市民阶层兴起

D.有利于江南城镇化的发展

13、汉代郡守可以“辟举六百石以下幕僚属吏”,唐代节度使拥有更大辟官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行省及下属各级官吏皆“受命于朝而后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唐地方官员权力有限

B.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C.郡县、藩镇制保境安民

D.元朝中央集权加强

14、从1950年起,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下放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行动纲领》,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由此可知,东欧国家改革(     

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力图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D.完全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15、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提出了“大民族主义”的主张,认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由此可知,其主张意在(     

A.传播西方近代民族思想

B.抨击中国传统的民族观

C.唤醒国人爱国主义意识

D.增强维新变法的影响力

16、1814年,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集聚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英、奥、普领导人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见(     

A.大国强权为一战埋下伏笔

B.开创协商解决争端的先例

C.大国协商一致原则的初现

D.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

17、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A.提倡个性自由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抨击君主专制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18、《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饭同食。”1947年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土地归农民私人所有。” 二者的相同点是(     

A.遵循平均分配的原则

B.促进了工农联盟

C.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

D.废除土地私有制

19、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20、唐朝御史台的地位不能与“三省”并立,御史大夫的品秩仅为正三品,但“三省”的丞相为正二品。元朝御史台的御史大夫在法定的官僚品秩中的地位则与中书省平章政事、枢密院知院同等,均为从一品。元朝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A.加强中央集权体制

B.提升君主决策效能

C.强化君主专制权威

D.实现君相关系和谐

21、战国时期商鞅、苏秦、张仪等凭其才华以及对天下局势的敏锐判断,通过直接同最高统治者对策而被重用,他们打破了地域与阶层的限制,一跃成为诸侯国的权势人物。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人才选拔具有统一的标准

B.处于急剧变革的社会状况

C.政府有强大的动员组织力

D.游说之士推动了百家争鸣

22、自古以来,汉语就存在复杂的方言分歧,历史上汉语形成了7个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客家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这种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特征(       

A.是由古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导致

B.与古代中国自然社会环境引发的人口流动有关

C.与古代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地理分布关系不密切

D.与古代中国幅员辽阔人口民族众多无必然联系

23、“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与该歌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平型关大捷

D.南京保卫战

24、下表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简表。由下表可以得出

派系

代表人物

靠山

控制范围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安徽、浙江、福建、山东、陕西各省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A.军阀的靠山均为日本人

B.军阀依附于帝国主义国家

C.军阀力量超过帝国主义国家

D.列强在中国利益互补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内阁渊源

(1)制度起源: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中的___________

①16世纪初,___________正式成立,是代表英王权力的最高行政机关。

②17世纪后期,___________经常召集外交委员会的部分亲信,共商国是。

③18世纪初,___________依然处于萌芽状态。

(2)形成过程

①18世纪早期,英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指定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___________主持,后形成政治惯例。

②18世纪初期,___________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上掌握了政权。

③辉格党领袖沃波尔当政期间,___________开始形成。

④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___________进一步完善。

26、养殖技术

(1)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________和自动控制。

(2)现代科学技术用于________,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3)水产养殖向________、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27、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_______进攻。

28、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

(1)亚洲一些国家过分依赖____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曾使它们受到巨大打击,促使它们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____的监管。

(2)拉丁美洲各国过于依赖____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3)非洲是发展____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非洲国家已经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29、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1)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________,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2)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________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30、十四大会议提出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________

31、   时期,农业发达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质农具。

 

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33、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_______年6月,______________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_______,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______________,揭开了______________的序幕。

34、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1)世界贸易的局限: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______大陆之间。

【问题思考】

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的原因有哪些?

(2)新航路开辟以后

背景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西欧各国的______

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______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影响

①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②以______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请回答: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任举三位?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三位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请在他们的主要思想后面对应写出他们的名字。

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4)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请谈谈你的认识。

36、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37、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

38、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有哪些?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某一文件的封面

这一文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何地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