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通化中考三模试卷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回忆录中写道:“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这里的“失败了”是指辛亥革命没有(     

A.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B.制定民主宪法

C.建立民主共和制政体

D.废除封建帝制

2、如图为中共革命活动在不同时期的地理特征,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革命中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B.中共依据革命形势变化调整工作策略

C.地理环境影响国共对峙局面

D.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3、唐律规定,卑幼告期亲尊长,处徒刑两年,“十恶”中的“不孝”,如谩骂和殴打父母、祖父母,会被处以绞刑;如果身体健康,不供养父母,处以徒刑三年;谎称父母死亡、祖父母死亡,处以徒刑两年半;在父母、祖父母的丧期有礼乐行为的都会受到处罚。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B.保证父母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

C.弘扬封建社会的孝道美德

D.继承与发展传统宗法等级观念

4、林肯政府于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该法令规定∶凡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交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作为份地,且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从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这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的目的是(     

A.意在缓解财政困难

B.开始对外殖民扩张

C.关注民生消解贫困

D.服务战争维护统一

5、这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的首次伟大实践,也是国际社会解决不同制度冲突矛盾的典范。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A.香港回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澳门回归

D.两岸“三通”实现

6、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崇文抑武,革故鼎新

C.中外交流,社会繁荣

D.城市繁华,文体活跃

7、汉高祖刘邦崇尚忠孝之道,经常拜见父亲刘太公。刘太公在属官的提醒下,提前出门迎接刘邦,说:“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刘邦觉得父亲言之有理,经过朝议,尊推太公为太上皇。据此可以推知(     

A.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B.三纲五常成为道德规范

C.宗法制度得到巩固

D.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8、1957年,周恩来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中国的民族宜合不宜分。我们应当强调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单干’。……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

B.指出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C.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迅速发展

D.蕴含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地位

9、徐光启《农政全书》云:“(松江)壤地广袤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其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自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枲、纻,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由此得出,当时(     

A.手工纺织成为江南支柱产业

B.地方政府放松重农抑商政策

C.南方经济重心地位更加凸显

D.江南成为国家赋税主要来源

10、据史料记载:“限关”的同时,清朝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采取一系列政策。如1684年开海,施行积极的海外贸易政策,1727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不存在“闭关锁国”政策

B.明清时期中国是全球贸易的中心

C.清朝统治者主动参与当时经济全球化贸易

D.对外政策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较大

11、据考古发现,浙江杭州良渚文化遗址的瑶山11号墓出土了不少玉器和纺织器具。这些文物无论从种类上还是品级上都堪称良渚文化女性墓之最。由此可知,当时(     

A.养蚕缫丝技术领先

B.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C.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D.女性贵族掌握权力

12、许多雅典政治家出于政治需要竭力拉拢民众。雅典将军客蒙就经常救助穷人,然而他却因微不足道的原因被放逐10年,后由于波斯再度入侵,才被提前召回参战。客蒙的上述经历与遭遇反映了当时雅典(       

A.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B.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C.追求城邦利益至上

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3、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日耳曼人的生命活力成为欧洲新时代的强音;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在教堂祈祷时,教皇把一顶王冠戴在他的头上,并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日子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诞生日。这一事件的意义是(       

A.推动了欧洲历史上的文化整合

B.完成了欧洲大陆的政治统一

C.为罗马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领主附庸集团的衰落

14、宋初,御史台台官负责言事,谏官负责弹劾;中期以后,台官和谏官都具有监察和管理文武百官、荐举官员、谏诤皇帝、参政议政、参与司法等职责。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A.监察机构内部出现对立

B.通过台谏合一强化了皇权

C.监察机构职责分工明确

D.台官与谏官丧失监察职能

15、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下列哪一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16、下面是东汉末至十六国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民族交融逐步加深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③人口的变迁源于门阀士族的壮大④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新的历史时期,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出现,这些成就一定程度上(     

A.说明了中国高新技术全面超越西方

B.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C.标志着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D.表明了高新技术成为中国主导产业

18、据统计,与1979~1980年度相比,1986~1987年度英国社会的福利开支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直接下降趋势得以控制。这反映出(     

A.高福利投入无益国家发展

B.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建立

C.国家全面干预分配和生产

D.福利保障水平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19、据统计,从1724年到1789年间,法国获得默许出版的图书共12610部。其中,神学和法律书籍几近消失,纯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题材占绝对优势,科学和艺术方面的书籍增长尤为显著。这一书籍出版趋势表明法国(     

A.专制王权达到顶峰

B.文艺创作冲破了神学束缚

C.启蒙理性得到成长

D.大革命推动政治文化重构

20、下面为明洪武时期发布的有关江南地区赋税的政策。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

概况

洪武十七年

“命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四府以黄金代输今年田租”

洪武十八年、三十年

更定钞钱或金银折纳米的比价

A.货币田赋不时实行

B.“金花银”推行困难

C.一条鞭法实施有效

D.科差制度遭遇危机

21、1832年,英国船只“阿美士德”号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他们在停留上海的7天中发现,有400艘从100吨到400吨不等的船只,装载大豆、面粉,从天津、奉天开来;从福建、台湾、广东,以及越南、暹罗等地开来的船每天有三四十艘之多。据此推断,当时(       

A.传统朝贡贸易体系解体

B.上海成为外贸中心

C.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

D.英国觊觎中国市场

22、如图是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该制度始于(     

A.西周

B.东汉

C.隋朝

D.北宋

23、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成员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议事会决定。这表明,在氏族制度下(     

①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          ②一切大事都由全体成员讨论决定

③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④氏族首领有特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如表是1960—1980年欧美部分国家公共福利支出(包括现金支出和健康保险)占GDP的比重情况(%)。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瑞典

10.8

16.7

25.9

德国

18.1

19.5

25.7

英国

10.2

13.2

16.4

美国

7.3

10.4

15.0

A.社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B.国家制度已被部分破坏

C.人民斗争取得显著成果

D.政府社会保障不断发展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

男女地

位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_________地位。

贫富分

化出现

(1)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

(2)氏族部落的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________

(3)氏族内部出现了__________

阶级差

别出现

(1)部落交战中的_________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不断加强。

(2)战俘变成奴隶,出现自由民和________的差别。

国家

产生

(1)随着__________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_________产生了。

(2)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________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6、信贷

(1)世界信贷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____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____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____。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____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专门从事____、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____的雏形。

(2)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西周

《周礼》中已经有了____纠纷的记载

春秋

时期

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____

唐朝

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____

宋代

____、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中期以后

____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清朝

____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27、时间:________年【知识点146】

2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____》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29、社会阶级结构: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______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__________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30、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1992年在香港达成“_______

31、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什么方式?文官考试制度是怎样建立的,该项制度当时有何局限性?

(1)选官方式: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式。

(2)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1913年初,________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________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________局负责。局限性:________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________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决定其能否留任。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2、纺织业

(1)原始社会: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__________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__________作为纺线工具。

(2)封建社会:汉朝使用纺车纺纱,构造复杂的__________出现;元朝以后,__________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3)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33、宋朝________发展成就突出

①一年________熟的________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________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________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________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③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34、(1)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________

(3)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后,开展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36、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请例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请用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37、罗马帝国何时分裂?西罗马帝国何时被谁灭亡?东罗马帝国何时被谁灭亡?

38、为什么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新旧世界的剪影(局部)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各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裁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