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中考二模试卷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申报》刊登了《九江英租界收回之内容》: “已决定由英国政府将九江英工部局章程,悉行取消,并自三月十五日起,将九江租界区域内行政事宜无条件移交国民政府。”收回九江英租界发生于(     

A.清末新政

B.二次革命

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

2、如图为冯天瑜编著的《中国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

A.文化区域差异导致政治分裂

B.春秋战国政治文化中心位于秦

C.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

D.春秋战国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

3、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据此可知,当时江南市镇的发展(     

A.反映了商业活动逐渐摆脱政府监管

B.便利了农村居民的商品交换

C.体现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渐松弛

D.冲击了传统乡村的社会秩序

4、庇西特拉图在就任雅典的僭主后,扩建了会议大厅,雅典公民大会继续如期召开。公职人员和执政官的选举活动照例进行,普通民众有事到法庭申诉的理念已成为雅典城邦国家社会生活的习惯。这反映出当时(       

A.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B.雅典民主政治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护

C.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扰

D.有识之士认识到雅典民主存在局限

5、《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6、三星堆遗址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在考古过程中,发掘出土了若干新器物,如顶尊跪坐铜人像、铜圆口方尊、玉琮、丝织品、金面具和象牙雕刻,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因素。这进一步印证了(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南北文化趋于一致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D.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7、耳杯是古代汉族常用的饮器,下图为魏晋至隋唐时期墓葬出土耳杯分布变化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魏晋至隋唐时期(     

(注:第一期○为曹魏到西晋早期,第二期□为西晋中晚期,第三期△为东晋时期,第四期◇为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A.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融

B.丝绸之路推动了对外交流

C.中原汉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D.南北方社会发展差距扩大

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这体现出(     

A.传统文化蕴含现代价值

B.中华文化呈现多元特色

C.双百方针激发文化活力

D.儒家思想影响文化认同

9、汉文帝诏书充满了谦恭自省的淡泊平和态度。文帝在诏有司举贤良文学时说:“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此大夫之所著闻也。”《除肉刑诏》:“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这反映出,汉文帝(     

A.遵循儒家和黄老治世之道

B.致力于打造封建盛世局面

C.推动了察举制的发展完善

D.消除了社会上潜在的隐患

10、两宋时期,民间诉讼空前增多,显现“尚讼”风气。江南东路的歌州(今安徽敏县),“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独牢,就桎梧犹冠带偃簧,恬如也”。两宋“尚讼”风气(     

A.说明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

B.源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

C.使传统重义轻利观念改变

D.符合政府加强地方治理要求

11、如图是画家华君武在1947年创作的漫画。漫画中,楚河汉界的位置写着“内战前线”,象棋九宫中哭丧着脸的是蒋介石。“车”“马”“炮”全部被歼,后方只留下一个“士”,其他“相”“士”被赶到内战前线。而按照象棋的规则,士是不能走出九宫的。下面对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A.国民政府已无力支持内战开支

B.中共逐渐取得战略优势

C.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基本被消灭

D.解放军即将攻入国统区

12、“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基于此认识,朱元璋(     

A.废除分封制度,全国推广郡县制

B.废除九品中正制,以考试选拔官员

C.分散机构权力,设“三司”“三衙”强化皇权

D.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具体职能部门

13、1914—1918年,英国从印度运走了370万吨装备和物资以及500万吨粮食,印度负担的军费在英帝国居第二位,仅次于英国本土,还承担了150万兵源。这说明(     

A.战争巩固了英国的殖民体系

B.殖民地成为宗主国的政策工具

C.战争刺激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D.英国依靠世界市场巩固霸主地位

14、如图为发表于1917年的漫画《快把害虫一个一个捉出来》。此画将“民国”比喻为一棵大树,将“义军”画成一只啄木鸟,正在将隐藏在大树中的身着军装和清朝服饰的“害虫”一个个捉出来,以让“民国”成长壮大。作者意在表达(     

A.抨击封建旧礼教的态度

B.拥护民主共和制的立场

C.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决心

D.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景

15、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陶弘景将忠孝观念充实到道教理论中,并强调遵行礼教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一些佛教思想家也用因果报应论警醒世人践行忠孝。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的主流地位开始确立

B.三教并行的局面正式形成

C.思想领域交流融合的现象

D.道教与佛教相互吸收借鉴

16、1905—1911年伊朗宪政运动期间,伊朗形成了共同反对国王专制的政党组织。这些政党组织包括温和派代表的伊朗传统社会群体的既得利益者,成员有教士、商人、地主和酋长;民主派则是由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激进人士组成,他们主张平等自由的选举。据此可推知,伊朗(     

A.立宪革命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

B.民族民主意识的不断觉醒

C.民主共和体制建立过程的曲折

D.宪政运动有广泛社会基础

17、唐天宝年间从西域来长安朝贡的使臣,因安史之乱长期滞留长安,由朝廷为他们提供供给。后来朝廷因故停止供给,提供回国的通道,可是滞留的西域使臣无一人愿意回归。据此可推知(       

A.封建国家的国力影响治理能力

B.长安城具有国际吸引力

C.唐朝推行朝贡外交与羁縻政策

D.唐朝对外交通畅通无阻

18、《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祭祀)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这说明先秦时期(     

A.自然崇拜现象普遍

B.宗教信仰趋于一致

C.王族地位被神圣化

D.人文主义色彩浓郁

19、明初政府强力推行钞币制度,禁用金银;在成化、弘治两朝以后出现了朝野广泛用银的景象,打破了君主垄断货币的局面。据此可知(     

A.铜钱和纸币是主要货币

B.政府牢牢控制着铸币权

C.民间力量推动货币变迁

D.明朝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20、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观点不属于百家争鸣时期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C.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

D.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21、秦汉为了加强对北方匈奴的有效管理采取了相应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 ②汉初,朝廷武力征服北方匈奴③汉武帝时大司马

大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 ④89年,窦宪北击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2、下表记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记载

出处

顷年,在广州番坊(外国客商居住地),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鱼俎,虽甘香而腥臭自若也。

(唐)房千里《投荒杂录》

波斯枣,广州郭内见其树……(刘)恂曾于藩(通“番”)酋家,食本国将来者,色类沙塘,皮肉软烂。饵之,及火烁水蒸味也。

(唐)刘恂《岭表录异》

A.中外间饮食文化相互借鉴

B.中外交往丰富了国人生活

C.广东对外经济影响力增强

D.岭南对域外饮食情有独钟

23、在中世纪西欧,封建领主作为大贵族,一般拥有多处庄园,设有负责管理所有庄园的大总管,其直接参与和指导会计事务。大总管之下,还设有若干助手,如专门负责管理仓库的仓管等,还有专门的账房。这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B.领主与农奴关系较融洽

C.封建性等级制度逐渐完备

D.基层经济运行较为有序

24、《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A.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B.长途大额贸易和海外贸易频繁

C.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的城市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列宁主义的形成:内容

(1)____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____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____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6、交通工具:19世纪初,__________________先后问世。

27、表现

(1)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____________

(2)1993年,____________正式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____________地位。

(4)________军事力量强大,经济好转,国际地位改善。

(5)________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28、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德出现:先秦德治与法治德是在什么基础上出现的?

起源:西周建立起以________为核心的礼制,提出“________”的思想。

发展:________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

(2)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开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何时?简述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主要表现。

说明: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________来治理国家。《________》记载,夏朝有《________》,商朝有《________》,周朝有《________》,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________

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________时期的郑国。

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主要表现:郑国的子产“________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遭到邻国________的反对他刊布法律,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德治与法治之争:说出儒家和法家主要的治国主张有哪些?结果怎样?

儒家:认为人性________,主张________治,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________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认为人性________,主张________治,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官;________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________,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评价或结果:儒家主张通过________教化民众,重视________________,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_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________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________思想,难以落到实处。孟子说“仁者无敌”,实际上却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的封建国家。

29、在如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序号填入正确位置。

(1)1919年,首先在________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召开,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军从________出发北伐,从根本上动摇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4)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________成立。

(5)1935年,长征途中的________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________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1945年,中共七大在________召开,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旗帜领导下,空前统一和团结。

(8)1949年4月,渡江战役,______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30、原因:1930—1933蒋介石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四次大规模的围剿,都被红军打退。1933年9月________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31、明朝中期, _______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_______”为核心的理论,形成_______

(1)“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_______”,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2)陆王心学强调______________,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_______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______________色彩。

(3)陆王心学带有______________倾向。

32、________

(1)概况: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________

(2)影响: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33、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实现

(1)背景:①中共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________;②孙中山在________后,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同意以“________”的方式同共产党合作。(人民版教材观点)

(2)实现标志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1924年初,广州。②意义: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________由此兴起。

34、佛教的传入及中国化

(1)过程:①_______: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_____文化和____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___成为主流,佛教完成___;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_____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①积极: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诗词、书法和绘画,建筑艺术)②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法国的等级君主制实行的标志和作用是什么?

36、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蒸汽机和电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7、南北对峙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8、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的作用是什么?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黄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马基雅维里的生涯和他的其他著作表明,一般情况下他喜欢共和政治而不喜欢独裁政治。然而在其《君主论》中他大谈治国安邦之道,曾多处提及并十分推崇凯撒的治国之术,其目的就是让君主效仿这个虽以凶残著称,却给罗马带来和平统一的君主。他希望人们相信,如果君主们能够听其谏言,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就能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重构政治,重振古罗马帝国雄风。“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君主的特征,将是愿意去做必然性所命令的任何事情——不管行动碰巧是邪恶的还是有道德的——以便达到他的最高目的。”

莎士比亚了解马基雅维里,这是肯定的。他们在君主观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相似:二者都主张君主身为一国之君,应把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治国安邦、使国家强大统一。

——《莎士比亚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观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君权观及其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体现的君主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君主观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