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河源高考三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事音书寂寥   漫:徒然,白白地

B.雕栏玉应犹在   砌:台阶

C.吴丝蜀桐高秋   张:张挂

D.燎沉香,消暑   溽:湿润、潮湿

2、下列各句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B.《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像征。

C.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D.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贬义词褒用的一项是( )

A.他对英雄人物过度崇拜,甚至到了心甘情愿地附和、模仿的程度。

B.有时候,有点小小的忌妒之心更能激发出我们前进的动力。

C.为了锻炼她的胆量,我们故意煽动她走上舞台,去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艺。

D.小明激动地说:“要不是你们串通起来骗我参加比赛,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一个月以来,中国扩大开放的(zú)音更加铿锵有力。

B.中国经济向世界(chǎng)开怀抱,得到广泛积极回应。

C.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共(lěi)

D.华罗(gēng)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商人家庭。

5、下列四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酒(引申为劝酒)客   (任凭)一苇之所如

B. 苏子(忧愁凄怆)然 正襟(危险)坐

C. (使……跳舞)幽壑之潜蛟 (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D. 则天地(竟,简直)不能以一瞬 相(交错)枕藉乎舟中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品种起源于南朝。虽然,以景起兴、诗中引入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追溯到更远,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山水诗。山水诗的产生是以山水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即依赖于人对自然的某种审美关系的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远古时代,大自然的风雨雷电、荒蛮混沌曾经威胁着刚刚脱胎于自然的童年的人类。人们为了摆脱这种威胁,把自然人格化,这便产生了关于自然的神话传说,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就有所谓河伯雨师等等人格化的自然神。这也表明人类刚刚从自然的沉睡中醒来,但自然与人的区分还不是很明确。

到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这在艺术上便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移情,因而在诗中以自然景物起兴、措景抒情的例子便屡见不鲜。

山水意识的萌生、山水精神的兴起实质上是文化人类在一定的文明水平上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主动向自然复归的一种意向。当然,山水诗在南朝时代产生还有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这时,人们对自然的看法、自然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看到,经过几代诗人的发展,原来在诗中作为抒情载体的景物,变成了主住的景物,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的意义。山水诗的品格由此而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生。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诗经》中写景名句不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只起着衬托和起兴作用,从属于所抒发的一情感。而到了谢灵运,情况就截然不同。谢诗中的景物已经不再居于从属地位,虽然没有达到后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全意象”境界,但景物的意义完全改

变了,它由原来的背景变为“前景”,有了独立的本体意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我们宁愿不把它看作什么隐曲的政治讽喻,而视为纯粹自然的“呈现”。

区别就在这里,在山水诗中,自然成其为自然,它自我呈现;而在抒情诗中,自然景物仅仅是载体,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在诗中是一个客体,是诗人的描写对象。从诗歌文本看,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的意象,能指即所指,“明月”就是明月,“清泉”就是清泉,完全是自然的兴作和呈现;在抒情诗中,自然意象是一种象征意象,作为某种观念或情感的象征性符号,它指向自身以外的某种本体。

也许并非巧合,中国古代山水精神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找到了它的回响。庞德说:“剔除事物的象征意义,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象征,是一只鹰就叫它一只鹰。”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也有一句名言:“没有观念,只在事物中。”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山水诗本质的又一种表述。

(摘编自胡兴《山水诗的一般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朝时期人们的山水意识已经觉醒,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新的审美关系,从而促进了山水诗的产生。

B. 为了摆脱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威胁,人类才从自然沉睡中醒来,塑造了河伯雨师等自然神。

C. 《诗经》《楚辞》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和谐,表现在艺术上便是景物在诗中起到了衬托与起兴作用,成为了抒情载体。

D. 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意义,既标志着山水诗品格的确立,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远古到唐朝逐步展开,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质。

B. 文章主要使用对比的论证的手法,鲜明揭示了山水诗与抒情诗中景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 文章通过解析具体诗句,论证了谢灵运与王维的山水诗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D. 文章结尾借用西方诗人话语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意象,而非象征意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经历了合一、分离、复归三个阶段,显示了文化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

B. 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的增多,表明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 《诗经》中的“蒹葭”和“自露”属于象征意象,而王维诗中的“明月”和“清泉”则属于纯粹意象。

D. 南朝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使人们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从而主动向自然复归。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其他

(1)_________________,共君一醉一陶然。

(2)晚来天欲雪,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风雪夜归人。

(4)前村深雪里,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曾主张皇上要善用咨询之道,如在《出师表》讲“宫中之事,事无大小,________,然后施行”,如此行为的价值在于“裨补阙漏,_________”。

(2)保护好名人遗迹,至少能慰藉那些追慕英雄者的心,让他们少一些“千古江山,________,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江东去,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的感喟(苏轼《赤壁赋》)。

(3)《师说》中,韩愈指出择师不应受身份高低贵贱和年龄长幼的影响,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从正面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____,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2)一肌一容,尽态极妍,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官赋》)

(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⑷骐骥一跃,__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写登山时异常艰难危险的情形,有“成如容易却辛苦”之感。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写出词人登高远望,纵目千里所看到的景象。

(3)《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作《离骚》皆因怨气,而产生这种怨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组元代套曲,回答小题。

咏雪

白朴

【大石调】【青杏子】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1】下列选项中对于这组套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曲中大雪纷飞、寒凝大地的景象,暗示着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欺压,揭示了社会矛盾。

B.“疑在玉壶间”写出了夜雪澄净无瑕的特点,其中“疑”字写出了人物身置美境的恍惚之感。

C.风雪肆虐与宴饮欢歌的场景,与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讽刺辛辣。

D.本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五支曲子组成,每支曲子单独押韵,曲调不同,但都围绕“咏雪”展开。

【2】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白朴这组套曲是怎样“咏雪”的。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余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 “往年天以晋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 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 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A要B晋C国D之E成F复G其H君I而J质K其L嫡M子N使O子P父Q代R处S秦T国U可V以W无X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天以晋赐秦”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赐”含义不同。

B.“虽微秦国”与“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微”含义不同。

C.“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与 “犹蒙矜育” (《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含义不同。

D.“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两句中的“德”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5】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概括他能成为霸主的内在原因。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又称“心猿”,这个词语取自“心猿意马”这一成语,指难以控制的心神。而孙悟空由一个小石猴最终成了斗战胜佛,皆因它对自我的约束,即“自律”。关于孙悟空的“自律”,有人认为是紧箍咒的作用,有人认为是孙悟空一路之上有了向善之心和向佛之心……总之,“自律”促进了孙悟空的成长。

我们也是如此。自律,表面上是对自我的约束,实则能够促进自我的成长。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深入思考,围绕“在自律中成长”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