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南屯昌高考三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全不相同 B.②③和现在的意义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④和现在的意义相同

2、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强调什么相结合?

A.道、术、势

B.法、术、势

C.道、法、势

D.道、法、师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用以形容中国游客在日购物出手豪爽的“爆买”一词,在50个获推入选的流行热词中脱颖而出,斩获日本流行语年度大奖。

B. 美联储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邻为壑,冲击了他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了全球范围的货币战和贸易战。

C. 在微信公共账号上,他们呼吁文学爱好者们多创作、多评论,推荐优秀稿件,举行读书会等,活动内容丰富,无所不用其极

D. 郭建荣编著的《徐光宪传》还原了徐光宪的学术成长过程,真实反映了徐院士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严谨治学、水清无鱼的崇高精神。

4、对下列各句特别是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别里科夫两个月前在我们城里去世。

(“才”字突出了人们对别里科夫的憎恶,他的死大快人心。)

B.他也真怪,即使在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通过夸张的细节,写出别里科夫的外表特点。“最”字夸张地突出了他的特征之怪。)

C.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千万”一词,说尽了别里科夫对新事物破坏现行秩序、既有传统的恐惧。)

D.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通过环境描写形象地揭示出别里科夫生活在“套子”中,加点词语突出了他的卧室之小。)

5、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B.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又可冀其成立邪?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中,不时有以乡村为背景的故事出现。它们固然描摹了乡土情结、故园美好,但无论是从类型故事的创新,还是从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农村现实题材的突破来说,都乏善可陈。考察近年来网文的影视、动漫改编案例,不难发现,乡村题材的网络文学与其庞大的用户群,与这二十年来风起云涌的乡村变革是不匹配的。

乡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它们整体反映了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变迁历程,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而且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其“镜像”价值不言自明。在这个意义上,有20年发展历史的网络文学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应缺席。文学不仅仅是供娱乐休闲的工具,而且要经世致用,与家国命运、时代兴衰紧密联系。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故事,必然反映出这个时代民众的趣味与面貌,提升国民世界观与民族凝聚力。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文学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担当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网络文学作者应该有乡土文学自觉,要有自觉创造乡村题材新经典的理想和追求。今天的网络文学作者自觉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以来中国现当代作家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自觉以新的媒介语言和叙事策略,讲好当代中国乡村故事,以创造新的乡土美学范式。尽管这个时代的“乡村”面临的是一个高度迭代、日新月异的世界,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但无论如何变迁,乡土文化的内涵有国人共同的乡愁记忆和精神家园,这是共性的存在。守护乡愁与建设乡土文化家园是新一代网文作者的使命。

网络文学各个层面要有“网络文学+三农”的产业自觉。“网络文学+”成为网络文艺产业的一个主流。但是“网络文学+三农”的成熟案例目前鲜有实践。如果从传播渠道与营销工具的角度来说,网络文学依然可以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大有作为。原产地农副产品、品牌乡村旅游产品(如民宿)、乡村生态保护等,都可以经由“网络文学+创意传播”的策略进行有效推广。如果网络文学产业的各个层面能够以产业自觉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中,则乡村振兴如虎添翼。

顶层设计上要有构建“大网络文学与小乡土故事”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自觉。今天的乡土网络文学,可以通过主流机制推动并发起的方式,打造由网络文学主流大平台、乡土主题网络文学平台、客户端、微博写作等不同社区,互通、互动、互联,充分发挥农民作者为主体的创造性,让他们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设置乡土文化、农村变革的议题,参与到大网络文学的创新创造中来。新时代农民,不仅是被动的消费者、读者和用户,同时也应是故事的讲述者、生产者和传播者。

当下所处的网络时代,是乡村振兴的时代。有理由相信,网络文学必将为乡村振兴铸就文化之魂,而乡村振兴也必将为网络文学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故事和动能。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一个文学的、媒介的、娱乐的、产业多声部合奏的中国乡村文学大合唱将奏响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摘编自李安《网络文学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作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固然描摹了乡土情结,但因为缺少创新和突破,因而普遍乏善可陈。

B.乡村题材的网络文学虽有庞大用户群,却不能完全适应二十年来风起云涌的乡村变革。

C.乡村题材小说作品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镜像”价值,决定了网络文学必须经世致用。

D.乡村振兴需要网络文学产业各个层面以产业自觉的方式参与,但目前还没有成熟案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乡村文学、网络文学和乡村振兴的话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网络文学应该为乡村振兴助力的观点。

B.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三个方面逐层展开,具体地论述了网络文学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

C.时代的变迁改变不了中国人已有的乡土文化的内涵,这是网络文学的作者可以有乡土文学自觉的立论依据。

D.文章第六段主要提出了要引导农民参与到大网络文学的创新创造中来的构想,以此来论证顶层设计应有的战略自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聚焦三农的乡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将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

B.鲁迅的《故乡》表达了对旧中国乡村的深切关注,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趣味与面貌。

C.要创作出乡村题材新经典,网络文学作者就必须要有关注农村和农民的乡土文学自觉。

D.乡村振兴的时代必将助推乡村题材的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会使相关产业得到发展。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的《望海潮》中写盛世杭州市场繁荣、市民殷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的《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作者借古讽今,给宋朝统治者提出的建议是“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细致描绘西湖春行所见景物,状写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的诗句是:______

(2)李煜《虞美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形象可感的事物表达深沉的情感的句子是:______

(3)辛弃疾有很深的英雄情结,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登高望远,联想三国历史人物并感叹英雄后继无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西汉贾谊《过秦论》中,写出蒙恬领兵北逐匈奴并修筑长城带来的影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作者在日落时分流连孤松的画面,体现出作者的耿介之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赞美在古诗文中也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两句。

10、(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盛状。

(2)史上明君往往能广开言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这样劝谏刘禅并指出此举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表示对权势者的轻藐与鄙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想象行人在蜀道上可能见到的风物,连绵的山峰之高“________”,声音嘈杂的分布_____

(3)《琵琶行》中,歌女在多次相邀的情况下出场的情状是“________”,而一曲演奏完,以“________”一句“红”“月”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酣畅回味的广阔空间。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

李商隐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逐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注)①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夏,作者由秘书省校书郎调任弘农尉赴任途中。②关外心: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却被封为“关外侯”,他以之为耻。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芦叶垂长、驿亭暂歇、夏景幽深,面对此清幽的芦丛,诗人“尘襟”暂为之一洗。

B. “昔年”“此日”对举,从“江南客”到生“关外心”,写出诗人较为复杂的内心活动。

C. 颈联借咏思子台、玉娘湖等景物,寄寓深远,可能有母子悬念、夫妻相思之意蕴。

D. 诗的首联与尾联正面写丛芦形象,中间两联扩展开去,时间跨度大,空间距离远。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之,谓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注],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以济事,咸此类也。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之。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有删改)

[注]汧(qiān):千河的古称,源出甘肃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B.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C.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D.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之 异:认为不同一般

B. 以济事,咸此类也 权:暂且,暂时

C. 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砥砺:磨砺,磨炼

D. 天下之论智计者之 归:归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诩处事灵活,通达善变。他因病辞官返乡途中,被叛变的氐人抓获,同行的人都被杀死,唯独他打出外祖父的旗号,使氐人不但不敢害他,反而送他回去。

B. 贾诩谋略高深,算无遗策。他先建议太祖假意答应韩遂、马超“割地质子”的要求,然后又提出“离间”的策略,帮助太祖打败韩遂、马超。

C. 贾诩审时度势,善于讽谏。在曹丕和曹植争王位继承权时,他借袁绍和刘表的悲剧暗示曹操不宜废长立幼,坚定了曹操立曹丕为太子的决心。

D. 贾诩低调处世,明于自保。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私下里不结交大臣;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2)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仔细欣赏李娜演唱的歌曲《青藏高原》,感受天籁,写一段文字描绘其音乐的特点或你的感受。要求:生动形象,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