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严阵以待,迎接“红歌传唱”大赛的到来。
B. 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C. 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D. 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横渡 铜陵 签订 锐不可挡
B. 授奖 钞票 自尊 眼花嘹乱
C. 横亘 旌旗 犀利 振耳欲聋
D. 缅怀 巅峰 磅礴 一丝不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映的五彩斑斓。
B.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C.李老师被同学们前呼后拥的推向了领奖台。
D.还以为他是学霸,谁知啥也不会,真是名副其实。
4、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记》选自英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
B.《昆虫记》充满对昆虫的爱,对微小生命的爱,所以使广大读者深受感动。
C.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为它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使人们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实在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
D.法布尔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看待问题时不能光依据别人对待此事的看法,而要自己去寻觅真正的答案,并且要细心去发现,大胆的钻研。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元勋 奠基 警报叠起 酣然入梦
B.深宵 哺育 至死不懈 言外之义
C.奥悔 霹雳 锋芒必露 大庭广众
D.震悚 愧怍 沁人心脾 家喻户晓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些我们一直惴惴不安又充满好奇的未来,会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觉得它们是明亮的。
B. 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努力下去,总有一天你会成功。
C. 马思远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战争与和平》,真是妙手偶得啊!
D.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光彩熠熠,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中,《礼记》为西汉经学家戴圣所编。
C.《马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D.《登勃朗峰》是一篇游记,记述了作者一行人登勃朗峰的过程。作者马克·吐温,是英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注释】①任:推荐。②手版:萧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B.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C.予谓菊 权谓吕蒙曰
D.陶后鲜有闻 阿姊闻妹来
【2】请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语段【甲】中三次写到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作用?
【4】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请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9、古代诗歌阅读。
行香子
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杉、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鉴赏注释: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与好友知府陈襄同去杭州郊游。
(1)下面对这首《行香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梅雪飘裙”,梅花似雪,飘沾衣裙。
B.“处处消魂”,无论何处,伤心断魂。
C.“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诗人游览过的名胜。
D.“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诗人欣赏过的美景。
(2)说说这首《行香子》抒发了怎样一种情感?
10、结合提示,完成各题。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家庭亲情关系,学校准备开展“培育和谐精神,共建和谐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并指定你担任活动的组织者。
(1)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开展活动?请参照示例,列举两种。
示例:主题班会
答:①_____ ②_______
(2)请从上述所填活动形式中任选一种,简要列出活动步骤。
答:①活动形式:
②活动步骤:
(3)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你认为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
11、(1)《沁园春.雪》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 。
(2)《我爱这土地》中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两句思乡的七言古诗:________,________。
(4)《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比喻和对偶,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水调歌头》中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为真诚的祝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2、
(1)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人物特点?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参考目录,简要说明。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彭德怀
(2)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
13、现代文阅读
昆明的雨
汪曾祺
(1)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2)我想念昆明的雨。
(3)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4)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5)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6)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7)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
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
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
,他跳下去把鸡
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
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8)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9)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
(10)夏天,雨,是最常见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1984年5月19日
(有删改)
链接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出口。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用简洁的话概括《昆明的雨》一文的主旨。
【2】举例具体分析《昆明的雨》的(4)(5)段与(8)(9)(10)段的主要抒情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3】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比较下面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
原句: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改句:卖杨梅的都是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的苗族女孩子,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声音娇娇地吆喝一声:“卖杨梅——”
(2)分析下面两句中问号和叹号连用有何特殊用意。
“这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4】两篇文段中画线语句都选用了哪种材料?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4、春风如诗
①早晨,我轻轻推开窗户,瞬间,一股带有暖意的风扑在脸上。这是春风啊!这风,暖暖的,绵绵的,已没有了冬日里刺骨的感觉,而像母亲温柔的手。我索性把头伸出窗外,享受一下这春风的吹拂。
②中华民族对季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就像日月行天、江河行地一样准确。在这规律里,我们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季节如一位诚信守诺的君子,总会在日出日落的轮回中如约而至。
③小区远方是一方播种小麦的田野。冬季的麦苗是暗绿色,这颜色与冬季的寒冷苍凉十分般配。而此时,田野里麦苗的颜色在春风的吹拂下,已发生了变化,由暗绿向翠绿、青绿转换。细细观看,麦苗的尖端已吐出了鲜嫩的新芽。春风催醒了麦苗的冬梦,于是,麦苗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向上拔高。待到收获之时,昔日嫩绿的麦苗,将会变成金色的麦浪,翻滚到天边。
④走在河堤上,你会感觉到春风正在奔跑,向人们讲述着冬去春来的故事。柳树是春风的知心朋友,此时的岸柳已是鹅黄色,冬季那僵硬的身躯已被温暖的、柔软的身躯代替,特别是那垂下来的柳条,表现得更为突出。长长的柳条,柔软得像是少女的秀发,从树头飞泻下来,随春风起舞,颜色已由鹅黄向绿色过渡,嫩嫩的柳芽呼之欲出。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贺知章那首著名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尽管现在还是农历正月,但这带有暖意的春风,已在为二月做准备了。
⑤“春天的使者”迎春花开放了。在河堤岸边,那一条条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的迎春花藤条上,绽放出一朵朵金黄的小花,让人眼前为之一亮。金黄的小花沐浴着春风,明晃晃地洒落在河堤岸边。
⑥河堤里的水也有了明亮的感觉。春风里,河面荡起了轻微的波纹,像是人们脸上绽放出的微笑。河底里的河草不断地摇晃,也在享受着春风的吹拂。一些小鱼显得很活泼,不停地在水草周围游动,时不时还要啄一下水草的身躯,又加快了水草的摇晃。此时,春水应该有了一定的温度吧?瞧,水面上一些水鸟玩得那么惬意,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有的水鸟为了展示自己的游泳技能,翻一个跟头潜入水中,在远处冒出身子,再扑扑棱棱地抖一抖身上的水。
⑦春风在季节进程中,在田野山川中,书写出动人的诗章,这诗是 ,是 ,更是 。
【1】读到选文第①段画线句,你会想到朱自清《春》中的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下面句子,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春风催醒了麦苗的冬梦,于是,麦苗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向上拔高。
【3】散文往往采用“画龙点晴”的写法,本文也不例外。请结合文意,在选文结尾横线处补上“画龙点晴”的句子。
春风在季节进程中,在田野山川中,书写出动人的诗章,这诗是_______,是_______,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春风如诗”运用比喻,既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又揭示了主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
B.第④段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对柳树的细致描摹,表现作者对春天美景及春风的喜欢之情。
C.第⑥段采用“总——分”结构,写出了春风里小河的生机勃勃之景。
D.从表达方式看,本文主要运用了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对春风加以赞美。
【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说说这则材料与本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的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15、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人和事令我们钦佩、称道,打开你记忆的闸门,请以“我要给你点个赞”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可以写经历、见闻,也可以写感悟、认识。(3)不能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