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话剧)等。
B.中华书法渊远流长,字体各异。隶书横长竖短,“蚕头燕尾”;楷书横平竖直,刚毅方正;草书连绵简约,龙飞凤舞。
C.楹联讲究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平仄工整,词性相同或相对,结构自由灵活。
D.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2026年是农历丙午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等。
B.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长篇抒情诗,叙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C.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陷区国土的思念之情。
D. 《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下列最能体现出太阳花不惧烈日,盛情绽放的句子是( )
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 。
A.阳光炽热,它也开得艳丽,开得热情,开得旺盛。
B.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是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C.阳光虽然炽热,但它开得更加艳丽、热情、旺盛。
D.阳光越炽热,它开得越艳丽、热情、旺盛。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坚信教育是一件美好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了教育的原则。
B.中学生群体中,总会出现挑拨离间的学生,他们的存在影响学生的团结。
C.其实,读书和学习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
D.张三同学经常向老师问问题,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下列句子中,划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班主任很注重发挥每个同学的长处,让他们各尽所能地为班级作出自己的贡献。
B.他是个挺帅气的男生,却总喜欢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让人觉得别扭。
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希望我珍惜时间发奋学习。
D.10月1日,黄海森林公园全新开放,站在空中栈道上纵目四望,草木葱茏,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6、对下面四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 篆书 楷书 行书
B.篆书 隶书 楷书 行书
C.楷书 隶书 行书 草书
D.行书 隶书 楷书 草书
7、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欺侮(wǔ) 皎洁 怠慢 戛然而止
B.蓦然(mò) 静穆 怅惘 草长莺飞
C.褶皱(zě) 枯躁 缄默 销声匠迹
D.晦暗(huì) 弥漫 亢奋 天衣无缝
8、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并 壳 者 欲 以 清 热 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啖菱须去壳。
【3】我们从这则寓言得到了什么启示?
9、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图景?
【2】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
10、八(X)班小林同学刚上小学的妹妹拿着一张报纸指着下面的新闻问小林:“哥哥,上面写的是什么呀?”如何向妹妹解释呢?小林犯了难。
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昨天,《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南京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身份证号就能查到个人税收欠缴、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拖欠贷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这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南京将“无处藏身”。
请你以小林的身份,向妹妹简要地介绍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40字。
11、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2)凄神寒骨,_________。
(3)_________,在水一方。
(4)水击三千里,_________。
(5)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2、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很多同学也因此深陷迷茫。班级就此开展调查,希望通过班会帮助大家走出困惑,你也在班会课上做了简要发言。
【调查现状】
困惑清单 同学A:生活中一时情感占优势,一时理智居上风,情与理,到底人生受谁支配更多? 同学B:世界从何而来?我是谁?人应该不只是一部机器吧? 同学C:…… |
【班会发言】(发言提示:结合名著内容和形式特点,有针对性。)
同学:你好!我为你推荐《______》,理由如下:________ |
推荐书目:①《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②《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13、阅读陆文夫《脚步声》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脚步声(节选)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①。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
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②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
“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
(摘自《北京文学》2001年第10期)
注释: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
【1】文中使用典故和引用诗句,请根据提示填空。
(1)“闻鸡起舞”典出《晋书》,说的是祖逖早起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________
(2)“雄鸡一唱天下白”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后来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化为“__________,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第三节画横线句子的含义。(10字以内)
【3】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根据下面提示,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
①“怕”的对象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怕”的程度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怕”的感悟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一节文字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五节文字侧重写城市的“喧嚣”“轰鸣”,这是怎样的写法?这样来写有何用意?
【5】文末画波浪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其中“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在何处”说的是现在,“走向何处”则指向未来,将这三点贯连起来,你认为作者的所谓“走”路,指的是什么?
14、材料一: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告诉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家长和老师的,要把时间还给孩子。
许多家长和老师见不得孩子空下来、闲下来,总是唯恐孩子光阴虚度,总是驱赶着、逼迫着孩子做无穷无尽的作业,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闲暇时间,还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你想想,一个孩子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从周一到周日,每时每刻都在学习。这种违背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能长久吗?小眼镜能不多吗?小胖墩能减少吗?教育家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话乍一听很荒谬,但仔细想想,其实不无道理。孩子是慢慢长大的,不能急功近利。孩子需要做梦、犯傻、发呆、休闲的时间,正是这种看上去在浪费的状态,却能为孩子赢得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卢梭还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我们都知道这么一个道理:要想身体好,不要吃太饱。同样道理,要想智力好,闲暇不可少。孩子成长过程中,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该休闲的时候要休闲。宁可虚掷光阴,不可误用光阴。
材料二:
央视新闻:今天(10月31日)是“双减”政策发布一百天。这一政策的实施究竟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一起来听听学生怎么说,家长怎么说。
小学生1:这个学期学校上学时间延迟了,原来是8点上课,现在是8点20分上第一节课。可以让我睡眠时间更多更充足一点。
小学生2:现在,一般作业我在学校就可以完成,回家我还能做一些我的课余爱好。晚上之前是9点30分睡觉的,现在差不多晚上9点前就睡觉。
小学生3:现在会帮妈妈做一点家务,比如说取快递那些的。有时候妈妈会带着我出去,去跳绳、散步。
初中生1:以前学习压力特别大,补习班排满了整个周末,现在补习班没有了,就节省了很多空余时间用来看看书、画点画、写写字。让自己的爱好发展起来。
初中生2:现在就只有一个数学的课外班,时间也不是特别长。课余生活丰富一些,然后能多交一些朋友。
初中生3:周末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我们学生的兴趣爱好,像我就比较喜欢打乒乓球,喜欢弹古筝。
家长1:感觉孩子的课余生活更丰富了,比如说每周会有一些劳动教育时间,还有学校专门设置一天是孩子选修课的时间,孩子也非常喜欢这种安排。
家长2:因为在学校已经把大部分作业做完了,回家我们增加了很多亲于互动的时间,我们可以一起去散步,我也可以有时间和孩子聊聊天。
材料三:
“双减”政策出台后,记者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向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以在线形式进行调查。调查显示,面对“双减”政策,85.6%的家长表示赞同和支持,同时有66.36%的家长表示担心。家长的担心有多个方面:17.6%的家长担心自己不会辅导孩子,孩子成绩跟不上,18.5%的家长担心孩子多出的时间不会合理利用,白白浪费,63.9%的家长担心孩子没了学业压力,会沉迷电子产品,对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双减”政策体现了教育需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B.“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一说法是荒谬的,没什么道理。
C.从央视的采访和记者的调查看,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对“双减”持赞同态度。
D.面对“双减”政策,有不少家长感到担心,其中最担心的是孩子沉迷电子产品。
【2】材料一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从材料二看,“双减”给学生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好处?请加以概括。
【4】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提取结论,作为给老师和家长的建议。
15、2022年11月下旬,疫情再次围困渠城,我们又过上了居家的日子。和三年前不一样的,是我们上网课时不再需要妈妈的守候,做菜时不会再忘记放盐,爸爸头上的白发偶尔会让我有一丝辛酸,窗外大白佝偻的身影会勾起我莫名的感动。于是我诧异:难道这就是成长?
请以《居家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