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华为人的高收入津津乐道地谈论,却很少看得到他们承受的压力,有市场的压力,还有机器给的压力。(将“市场的压力”和“机器给的压力”对调)
B. 在亲子共读的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不是经济条件差买不起书,也不是知道如何去选书。(在“知道”前面加上“不”)
C. 家长不要强烈谴责话多的孩子,因为这很有可能抹杀孩子的“说话”天赋,说不定以后就是出色的主持人、记者、主播之类的。(在“说不定”后面加上“这样的孩子”)
D. KELT-9b是人类在宇宙中发现的迄今为止最为炽热的气体巨行星。(将“迄今为止”调至“人类”前面)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工,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作者把人民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是西汉司马迁所作。文章表现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
B.《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
C.按照中国农历,春天分为初春、仲春、暮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写的是仲春的景色。
D.《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平实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地震后,原来繁华的百货大楼变成了一片废虚。
B.在寓言故事中,狐狸通常是十分狡滑的。
C.与热忱为民的白求恩相比,那些心胸狭隘的人是多么的渺小。
D.站在悬崖边上往下看,我不禁感到阵阵晕炫。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柳青的《创业史》以建国初期农村合作化运动为背景,塑造了以梁三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他们互帮互助,艰苦创业,最终取得成功。
B.《红岩》中塑造了许云峰、成岗等革命者形象,他们在狱中以《挺进报》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争取自由,坚持与反动派作斗争。
C.《骆驼祥子》塑造了诸多人物形象,如霸道的刘四爷、泼辣的虎妞、抢车的大兵、克扣仆人饭食的夏太太等,展现了底层老北京人的生活。
D.《骆驼祥子》中带有二十年代初北平独特的文化印记。如铺主兜车、刘四“庆寿”、虎妞成亲、巫婆驱邪等都被作者描绘得有声有色。
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
A.《红星照耀中国》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作者见闻的。
B.《飞向太空港》中,中国的“长征一号”火箭于1984年在西昌把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C.《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作者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关。他是在探究生命,作品饱含对生命的尊重和自然万物的赞美。
D.《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在介绍天文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思维的启迪,从古到今,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呈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
7、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自古以来,美丽的乡村之景在文人墨客的笔尖便是一首唱不完的赞歌。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杨万里的“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那里不仅有声、有色,那里还有我们向往的美丽情谊。
A.“蛙声”和“清风”“情谊”都是名词,“走”“追”都是动词。
B.“稻花香”和“追黄蝶”都是动宾短语,“美丽的乡村”是偏正短语。
C.“自古以来,美丽的乡村之景在文人墨客的笔尖便是一首唱不完的赞歌。”这个句子中,“笔尖”做主语。
D.“那里不仅有声、有色,那里还有我们向往的美丽情谊。”一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晋毕阳之孙豫让①,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②,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知伯死于赵襄子③手,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知伯的家臣。②知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③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卿,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谥号为“襄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______)
②去而就知伯(________________)
③及三晋分知氏(________________)
④卒释之 (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知伯死于赵襄子手
A.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D.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两处)。
且 知 伯 已 死 无 后 而 其 臣 至 为 报 仇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⑵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5】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士”的精神。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情感。在语言形式上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赋中见兴”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冬季,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迷茫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暗示了伊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D.本诗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其内心的情感,充满了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加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10、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明光学校七年级开展了“家·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家)孝亲
下图是金文中的“孝”字,是由“子”字和省略笔画的“老”字组合而成,请结合字形解释“孝”字的含义。
(国)强国
3月28日,一幅长1098厘米的漫画《中国抗疫图鉴》红遍网络。它以中国传统长卷式构图,打破空间的概念,按照疫情的发展时间线,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回顾中国抗“疫”历程,再现凡人善举和英雄担当。下图是其中的节选,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描述时要条理清晰,关注细节。)
(梦)筑梦
梦想是成功的翅膀,有梦才有未来。请用一段话记录你的梦想,在“筑梦”环节,与同学们分享。(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60字)
11、根据《桃花源记》课文内容填空。
(1).渔人发现桃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4).渔人离开桃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真假美猴王》中,如来为众菩萨讲法,突然说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众菩萨定睛一看,俩打得火热的猴子就登门而入。佛祖辨出假悟空为六耳猕猴的本相来,被真悟空一棒就打死了。
依如来所看真假美猴王实则是二心相斗,从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呢?
(2)只见郑屠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A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他便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街坊邻舍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A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①文中A是哪位豪杰?划线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②他一生光明磊落,行侠仗义,请你简要说出另外两个故事。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茶是一种情结
①四月,又到春茶飘香时。
②自古以来,茶都被誉为圣洁高雅之物。所谓春茶,即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经过一整个寒冬的营养积累,春茶不仅色泽翠绿,叶质柔软鲜嫩,而且营养丰富,沏出来的茶水格外清香爽口。
③喝春茶的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文人墨客们都吟诵不绝。唐朝诗人刘叉在《冰柱》一诗中就有云:“不为双井水,满瓯泛泛烹春茶。”宋代著名词人曾巩在《趵突泉》一诗中也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喝春茶真是一种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至高享受。
④小时候,生活在南方的农村,那里气候温和,生态环境优越,土壤有机质丰富,是茶树生长的理想场所,庄园里每家每户都种有茶树,人人皆爱喝春茶。屋前便有几亩茶园,父亲视之为至宝,像疼爱子女一般悉心照料,呵护有加。俗话说:“雨前雨后采茶忙,嫩绿新抽一寸香”,意为清明节后谷雨前是采摘春茶的最佳时机。因此每到清明节前后,母亲就兴奋地进园采摘春茶。金黄色的阳光下,山野的清晨格外曼妙多姿,五彩斑斓的花儿星星点点装饰着整座山,除了高处是苍翠的树木,山腰全是一茬茬儿的茶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碧绿的腰带。春茶,经过春雨的滋润后,愈加的萌发、吐绿,鲜嫩滴翠的色泽在老叶的村托下,尽显青春活力。母亲头戴斗笠,背着茶篓,灵巧的双手在茶树顶端轻盈地上下飞舞,就似一幅清新丽的图画。不一会儿,竹篓里就盛满了嫩绿匀称的新芽。
⑤晚上,父亲端坐在灶膛烧火,母亲则站在灶台前炒茶。炒茶时,火候十分重要,要控制适当,如果过高,茶叶会出现焦边,产生焦味儿,有损品质;火力过低,茶叶容易出现红梗,也会影响品质。母亲不停地翻动着茶叶,只听见锅里噼里啪啦作响,浓浓的茶香瞬间便弥漫了整个院子,将乡村的春夜浸染得浓郁而又令人沉醉。
⑥通过采芽、杀青、揉捻、烘干等一系列的制作环节后,母亲炒出来的春茶又香又嫩,而且保持了原汁原味,是现代器械所无法比拟的。忙完后,用沸腾的山泉水冲泡那一芽芽新绿,看着一芽芽新绿在水中上下翻动,轻柔地舒展,缓缓地落入杯底,泉水由无色渐渐变成了淡淡的绿色,茶香袅袅从杯中散发出来,慢慢从雾气中向外漫溢,逐渐氤氲出清香的味道。那一刻,闻到的不仅是茶香,而是整个春天的气息。茶好了,轻轻抿一口,清香宜人,沁人心脾,仿佛整个春天都进入了身体,让浮躁的心变得和春天一样透初、清明。
⑦人常说,要讲茶道。品茶如同品味人生,茶是汲取天地精华而孕育的灵物,小小的叶片在经过了风吹雨打、霜寒雪冻后,方能孕育出奇特的芳香。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感恩之心,不去刻意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活得真实、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洒脱呢!
⑧冬去春来,茶又飘香,真想亲手采摘一些新鲜的春茶,馈赠远方的亲朋挚友。唐时元稹在送别好友白居易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拂去朋友心中的不快和阴霾。友情就似这茶叶一样,清香扑鼻,愈久弥香。与其说人们如此深切地迷恋春茶,是因为春茶是历经了一个冬天的酷寒所迸发的美味,我更愿意相信,春茶是一种情结,一种乡愁,一种人们对春天、对人生、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是健康、平淡、优雅的生命旅程。
(选自《天津日报》2019.4.9,有删改)
【1】依据文章第②③段的内容,概括作者笔下春茶的特点。
【2】文中横线空缺处原本引用了古人诗词,应该是下面备选中的( )两项。
A.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
B.滋荣冬茹湿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C.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净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D.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四月,又到春茶飘香时”一句言简意赅、引人遐思且意味深长,自然地引出下文。
B.第③段中,作者引用刘叉和曾巩的诗句,意在体现历代文人墨客们都对春茶吟诵不绝,更好地突出了文章主题。
C.第⑤段中,作者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父母炒制春茶的情景,极富表现力。
D.这篇文章以春茶是一种情结为线索,采用分总的结构,表达了对春茶的喜爱和无限着恋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情感。
E.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细腻真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对春茶的情感世界。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4、阅读《善良是一种修养》一文,回答各题
①近日,有名女辅警在雨中执勤时,见到过路老人没有雨具遮雨,主动上前把雨衣脱下来让给老人,并细心帮着穿好。别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就是下意识反应,并且相信换做其他人见到老人这种情况,也会和她一样。这一幕被女辅警的同事拍下,视频流传到网上后,引发了大家的点赞和共鸣,很多人表示非常感动。
②在自己也有需要的时候,先顾着别人,这是一种善良。善良是一种修养,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基础。
③善良是一种传统美德。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王阳明提倡“良知”,都是在劝人向善。在利益面前约束自己,礼让别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这不是客套,这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基本修养。尚在孩提阶段,中国人就熟知“融四岁,知让梨”的故事,明白“要想好,大让小”的道理;在生活中,处处能看到礼让他人的习俗;舍己为人的人,更是受到众口传颂……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多为群体考虑,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④善良更要经过实践淬炼。有了善的意识、向善之心,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习和修养。它可以使善良得到强化,变得自觉。遇到拎着大行李箱的小姑娘,帮着抬一把;见到迷路的老人,帮忙找警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别小瞧一次次身体力行,它可以把善良变成深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
⑤善良还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正能量。善良是一根火把点燃另一根火把。善良可以驱赶冷漠,让自己的心情更好,亦传递社会以温暖。“感动中国”人物卢永根院士将毕生积蓄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因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传递善心,就是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人人拿出一份善心,叠加起来,暖意将形成澎湃的暖流,社会该多美好!
⑥善良犹如种子,请用道德与良知去浇灌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既守护自己,也为别人遮风档雨。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中执勤女辅警主动把自己的雨衣给没有雨具的老人穿上,这一善举引发大家的点赞和共鸣,很多人都深受感动。
B.我们学过的课文《鱼我所欲也》中“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可以论证“礼让别人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基本修养”这观点。
C.第④段的“它可以把善良变成深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一句中的“它”指代的是一次次身体力行。
D.结尾段发出号召,号召我们既要用善良来守护自己,也要用善良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3】选文第③段、第④段不能调换位置的原因是什么?
【4】选文第⑤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5、亲爱的同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邻居”:疫情来袭,邻居悄悄在你家门前放下一袋蔬菜;暴雨突至,邻居忙为你家收起晾晒的衣物;微凉午后,邻居给你送来“私房”甜点……他们和你同住一小区(村庄),你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关注他们、认识他们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今天,请你选择这样一位邻居,说说他/她的故事。
请以“邻居这件事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