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高县2025年中考模拟(5)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比一比再组词。

(   )  (   )  (   )  (   )

(   )  (   )  (   )  (   )

2、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是藉秋风。

(2)采得百花成蜜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

3、走走停停加标点。

1.于是____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____在绿草上跳舞____狂欢____

2.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____

3.秋的声音____在每一片叶子里____

4、多音字。

____ shì____  

qiān____  xiān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yáng  shù     zhuàng             mián        sōng  shù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fēng  yè   jīn   guì   wú  tóng   sōng  bǎi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阅读。

三衢道中

[ 宋 ] 曾几

原文 译文对照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词语意思

却:( )                 添:( )

【2】写出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情感。

【4】你还知道诗句里包含“晴”字的诗句吗?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8、课内阅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          )。

接天(     )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描写________(季节)的诗,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两种景物。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人体的三秒钟定则

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赢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3秒。

而此前,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在田径赛场上,从发出预备令到开始的时间间隔大约3秒钟;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3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时间为3秒或3 秒倍数的广告镜头是收视效果最好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也都遵循3秒钟的节奏,所以听起来非常悦耳。

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也符合“3秒钟节奏”,如一次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持续时间也是3秒钟。

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遭循这一操律。例如,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频鹿、洗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啦嚼到排便,虽然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持续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是3秒钟。

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秒钟定则”。

“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你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3 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塑造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与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心吊胆之中。在那种情况卞,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一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1分钟,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将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例如,当地震发生时,如果需要1分钟才能反应过来,那么没来得及逃跑命可能就丢了。

正是这恰到好处的3秒钟,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任何改变都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呢?这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的大脑中。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3 秒钟,不足3秒钟容易出现差错,超过3秒钟则显得多余。(共1082 个字)

【1】本文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人类及某些动物的“三秒钟节奏”;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人类的“3秒钟节奏”: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中画“_____”的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段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形成“3 秒钟节奏”的原因,科学家是怎样推测的?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莱坞有一部电影叫《预见未来》,讲某个人具有提前预见未来的能力,有人暗杀他时甚至能看见子弹飞过来的轨迹,从而快速躲避。从“3秒钟定则”的角度来说,这种能力有什么坏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现代文阅读。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座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沖毁的劫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鱗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杋对准她时,她始终没有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坚信政府派来的营救人员一定能够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

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死神(        )可以夺去人的生命,(        )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

世界上最坚硬不屈的就是那在苦难中的微笑着、痛苦着、高扬信念旗帜的灵魂。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筹莫展:_______________

固若金汤: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             )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

【4】这庄严而又悲惨一幕指的是哪一幕?

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理解“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融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辽阔的平原上,没有一点灯光。大地似乎是沉沉地入睡了。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声音沉闷而又迟钝。闪电,在辽远的西北天空里,在破棉絮似的黑云上,呼啦呼啦地闪烁着。闷热,热得旷野里柳树上的蝉,竟然在半夜里叫了起来,空气中有一股潮湿的泥土气味,大雨眼看就要来了

1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雷雨到来之前自然景象的几个典型特征,你能把这几个典型特征找出来吗?

(1)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4)___________(5)__________

2为了使大雨到来之前的景象更加生动逼真,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方法。

12、阅读题。

桂林山水(选段)

我看见过波澜(nán lán)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作,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xiá xá)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sì shì)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é wù)立,怪石嶙峋,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1】我会在文中的括号内把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2】这两段分别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

【3】(1)漓江的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桂林的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在文中用“ ”画出任意一处比喻句,本句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鸟的天堂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非常静寂。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飞起来了。一只百灵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拍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那歌声真好听。

【1】这几段话选自_____________,这是作者第____次去那里,时间是________

【2】用曲线画出文中的排比句,用直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说说修辞手法使用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话主要写了(       )。

A.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B.着重写了鸟儿们放声歌唱的快乐情景。

C.着重写了鸟儿飞翔的样子。

【4】这段话是属于(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正确的打√),好处是 。(填空)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1“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说话态度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钓到的鱼放回湖里?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1、月亮挂在天空。(扩写句子)

(   )月亮挂在( )天空。

2、日月齐照,大放光明。(仿写句子)

眼睛(   ),泪水汪汪。

 

16、改写句子。

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句子。

(1)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明对老师说:“是我不对,请老师批评我。”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银白色的飞机在蔚蓝的天空中平稳的飞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了这段报告,使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句子改成反问句。

(1)这个真实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爱的小女孩是我的好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给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1)难道文同不是闻名中外的画家吗?

(2)张骞怎么会忘记自己的使命呢?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看图写话。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