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词填空。
(1)用“静”字组词填空
①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________)的小屋里。
②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________)而慈祥的脸。
(2)用“续”字组词填空
(3)①他又(__________)干了几天才搭好帐篷。
②雨停了,帐篷早已东倒西歪,鲁滨逊只好又(_________)加固帐篷。
2、古诗词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____,碧水东流至此回。
(2)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
(3)湖光秋月两相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用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他还以古代美女西施为喻来赞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会查字典。
“满”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再查音节(_____)。“满”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②使满。③达到一定期限。④全:整个。⑤完全。⑥满足。⑦骄傲。
请给下列句子中“满”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他满屋子乱跑。(_____)
(2)这台电视机买了还不满一年。(_____)
(3)爸爸对我的成绩很满意。(_____)
(4)取得这么点成绩就骄傲自满了吗?(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这学期,我们积累了很多诗词名句。既有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描写农村秀美景色的“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和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初夏江南田园景色的“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李白《独坐敬亭山》中表现心情孤独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只有敬亭山”,还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表现坚持操守的“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这些名言警句,都是劝我们要勤奋学习的:少年不知勤学苦,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不怕根底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5、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高兴”“生气”“害怕”“难过”是人的各种_________。
(2)“小荷才露______,早有蜻蜓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描写的是______季的景色。
(3)我们要多读书,因为“读书百遍,而义________;”在读书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做到“____________,不耻下问”。本学期,我还积累了一句气象谚语:______________。
6、课内延伸。
古诗文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请你试着用“/”画出这首诗的停顿。
元夕四首(其二)
不夜城中陆地莲,
小梅初破月初圆。
新年第一佳时节,
谁肯如翁闭户眠?
7、诗歌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是毛泽东写的《___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逶迤:_________
(2)磅礴:_________
【3】“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_____________心情;“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总括全诗的诗句。
【5】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_________,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
8、春 山 夜 月
于史良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________”。
【2】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照应了开头的“________”一词,表达了作者______ 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说说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样的山_____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______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______,山间_______,江上________,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按原文把文段补充完整。
【2】请找出概括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是________。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10、阅读专项训练。
故乡情(节选)
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
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涌涌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叠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儿跑得快,说不定还会看到它们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
故乡的八月,你那烫金的封面,彩色的插图,你那多彩斑斓、丰厚而充实的文字,曾给我的童年带来多少欢欣,多少稚趣,吸附了我多少时光!
故乡啊,你还记得吗?还记得那个光着脚丫在沙路上奔跑的小毛猴吗?还记得从八月的枝头偷摘酸枣而划破衣服、扎破手指的小调皮吗?
故乡啊,你还记得吗?孩提时,我们常趁大人不注意,钻进密密实实的庄稼地里,躺在垄沟里,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望着那瓦蓝瓦蓝的天空。大人们急了,四处寻找,满村响起母亲悠长悠长的喊声。可是,我们就是不答应,不出来,用小鼻子使劲地吸着,吸着庄稼成熟的芬芳,吸着大地的乳香,吸着母亲慈爱的、带着焦急的呼唤……
故乡啊,你还记得吗?我和小伙伴爱坐在拉庄稼的大车上,那铁轮大车,拉着一车金黄,一车喜悦,悠悠荡荡,摇摇晃晃,吱吱嗡嗡,唱着欢乐的歌。赶车的大叔鞭花甩得真响,像过年的炮仗,更好玩的是那长长的牛鞭,鞭梢上系着漂亮的红缨,鞭杆晃来晃去,那红缨像火焰般的鸟儿……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1)结合右图中有关“莽莽”和“苍苍”的解释,我知道文中“莽莽苍苍”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一车金黄”指的是_____________,“一车喜悦”指的是_____________。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1)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在回家路上看到的秋天的景色,针对这一段的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为读者展现了平原八月的美景
B.这一段对平原八月的美景的描写太简略了,可以删去
(2)读画“﹏﹏”的句子,作者把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写出了红缨色彩的_____________,以及鞭杆挥动时红缨_____________的动态。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殷商时期,统治者信奉鬼神,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都要用甲骨占卜,预知吉凶,并将所问之事刻于甲骨之上。这里用到的甲骨多是乌色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这些刻了字的甲骨真实地记载了殷商的历史。公元前十一世纪,殷商灭亡,甲骨文开始了3000年的沉寂。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安阳小屯村偶有农民耕地翻到被刻画过的骨头。历经千年,甲骨文终于重见天日。最初,甲骨文被当成龙骨,作为中药使用。直到1899年,人们才有意识地把它作为珍贵的资料收藏。而1899年也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1936年6月12日,考古人员在殷墟发掘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大量的刻字骨中,这是殷墟发掘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经统计和研究,考古人员共发现刻字甲骨17096片,其中完整的有300多片,内容极其丰富。
随着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甲骨文研究从“草创时期”“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到今天的“全面深入发展时期”,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
[材料二]
[材料三]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单字四千多个,其中已经认出的有一千多个,主要记录祭祀、战争、狩猎、农事、气象等内容。字形的象形性较强,写法也不固定。由于是刀刻,字的线条比较纤细。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字的线条粗壮,早期部分字形的象形性还很明显,西周晚期之后,字形逐渐规整、美观。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而来的,秦统一全国后得到推行,成为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小篆字形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基本一致,象形意味不明显。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它将篆书圈转的线条改为直笔或方笔,象形意味已基本消失,笔画简化,书写方便,汉字的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已经形成,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魏晋时期有了楷书。“楷”是规矩、楷模的意思。楷书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比隶书更加便于书写和认读。进入南北朝以后,楷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字体,一直通行至今。
【1】请填写下列表格。
字体 | 使用时间 | 字形特点 |
甲骨文 | 商周时期 | 象形性较强,线条纤细 |
金文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小篆 | ______________ | 字形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基本一致 |
隶书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楷书 | 魏晋时期出现,南北朝开始通行,至今 | ______________ |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止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刻字的甲骨真实地记载了殷商的历史。(______)
②有些字的字形,早期的甲骨文、金文与中后期的小策、隶书、楷书相比差别很大。(______)
③小篆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______)
④我国最早统一的文字是小篆。(______)
【3】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海象
①太阳一出来我就起床,朝海象居住的地方走去。
②我到达峭壁时,这些动物已经离开礁石,聚集在海边。公海象们坐在卵石成堆的斜坡上,像一块块灰色的大圆石,它们下面,母海象和海象崽子正在海浪里游戏。把这些年轻的海象说成海象崽子也许不大妥当,因为它们一个个跟男人一样高大。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毕竟还是初生的崽子。它们跟着海象妈妈,像小孩学走路一样,扒拉鰭脚摇摇摆摆地走来走去,发出只有小孩才有的哭声和表示高兴的声音。它们离岸去学习游泳,还要妈妈把它推进海里,这往往非常困难,因为它们个儿太大。
③公海象相互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因为它们脾气很坏,生来嫉妒心很大,一有使它们不高兴的事情,很快就会打架。我下面的斜坡上有六头公海象,一头头像大人似的单独坐一个地方,注视着它们管辖的一群母海象和幼海象。
④母海象身上比较光滑,而孔看上去很像老鼠,尖尖的鼻子,还带几根触须。公海象却大不一样,它的鼻子上面有一大块隆起的肉耷拉下来盖在嘴边。它的皮肤很粗糙,看上去像在太阳下晒干的湿土,有一条条裂紋。这种动物真丑。
【1】第②段告诉我们海象的生活习性:“聚集”一词说明它们是一种_________动物,“学习游泳”说明它们既可以在_________生活,又可以在_________生活。
【2】观察的时候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用耳听,用心想。用“ ”画出第②段中能体现作者观察时用耳听的句子。
【3】第④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主要抓住了海象的_____(生活习性 外形 活动情况)特点来写。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初生的海象的个子也是很大的。 (_____)
B.第③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公海象脾气暴躁,常常打架。(_____)
C.一头公海象就管辖一群母海象和幼海象。 (_____)
【5】仿照第④段,用几句话写一写你喜欢的小动物,写出它的外形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与理解
《西游记》节选
却说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果然这山上有一个妖精,孙大圣去时,惊动那怪。他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那妖精上前就要拿他,只见长老左右手下有两员大将护持,不敢拢身。他说两员大将是谁?说是八戒、沙僧。八戒、沙僧虽没什么大本事,然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他的威气尚不曾泄,故不敢拢身。妖精说:“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1】这段文字是《西游记》里的哪一个故事? ( )
A. 三借芭蕉扇 B. 大战流沙河 C. 盘丝洞七情迷本 D. 悟空三打白骨精
【2】文中“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一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西游记》中,每逢高山峻岭,往往都会有妖精出没。
B. 作者是在警告人们,不要到高山峻岭去,那儿不太平。
C. 这句话为下面的妖精出场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
D. 这是传统小说经常用的一种渲染情境的手法。
【3】文中的妖精说“造化,造化”,这里的“造化”理解正确的是: ( )
A. 自然演化 B. 好人有好报 C. 好的福份、命运 D. 妖精使用的咒语
【4】“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理解正确的是: ( )
A. 让我戏弄一下他,看他怎么说。 B. 带他去看场好戏,看他怎么说。
C. 他要戏弄我一下,他会怎么说。 D. 我要戏弄他,他也要戏弄我,怎么说?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这句话把妖精写得越美越动人,对唐僧师徒就越有迷惑性。
B. 这句话有几处末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C. 这句话中巧用儿化音,读起来很有趣味性。
D. 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行为、心理描写刻画出场人物。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选自傅林统《走进书里去》)
材料二: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某小学在当天对本校200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下面是此次的调查统计表。
某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 漫画书 | 文学名著 | 武侠小说 | 杂志 |
人数 | 90 | 24 | 50 | 35 |
百分比 | 45% | 12% | 25% | 18% |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儿童认为阅读书籍是十分辛苦、乏味、寂寞的事。
B.现代的儿童普遍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
C.现代的儿童普遍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的现状及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花费大量时间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的孩子,反应敏捷,见闻广博,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____
(2)由材料二可知,该校喜欢看漫画书的学生最多喜欢读文学名著的学生最少。____
【3】针对材料一、二所反映出的问题,请你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照样子,写句子。
(1)老师讲的故事真有趣呀!
________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
____________________十分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__________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下面的句子,回想自己成长中类似的“第一次”,用一段话写下来。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关联词将下面的两句话串成一句话。
(1)大脑是指挥中心。手是忠实的执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身体有残疾。他在运动会上获得了扔铅球冠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天空飘着气球。 蓝蓝的天空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
池塘开满荷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我会变。(句型转换)
1.布斯很快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
改“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你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呢?(改成陈述句)
20、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
21、习作芳草地。
同学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那么你是否梦见过三十年后的你变成什么样了呢?请你把自己这个梦写一写吧。字数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