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穷( )尽 ( )( )齐放
( )( )满园 名( )古( )
2、让字词走进语境。
春天到了,yàn zi(______)、yuān yānɡ(______)像jù huì(______)似的còu(______)在一起,xīn shǎnɡ(______)着fēn fānɡ mí rén(________)的春景。那一声声鸣叫fǎnɡ fú(______)是对春天万物sū xǐnɡ(______)的美景的赞叹。
3、将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风号浪______ ______天卷地 人山____________ 鸦雀____________
______彻云霄 低声细______ 锣______喧______ ____________欲聋
1.仿照画“______”词语的结构,再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词语中,“___________”的意思是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瞭亮;“___________”用来形容非常安静。
3.读画波浪线的词语,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1.这块yǔn shí(________)看起来就像一个铁ɡē dɑ(________),虽然样子很丑,但是很有研究价值,也许科学家们能从中jiē kāi(________)宇宙生命神秘的面纱。
2.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怨恨和jǔ sànɡ(________),而要迎难而上,当我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时,就能深刻地ɡǎn wù(________)到拼搏后的喜悦。
5、比一比,再组词。
于(_______) 久(________) 步(_______)
干(_______) 天(_______) 少(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有一盒彩笔
金波
我有一盒彩笔,
我用它画美丽的今天:
画一条蓝色的直线,
那是_________流过稻田。
画一个黄色的圆,
那是_________挂在山尖。
画一条紫色的曲线,
那是连绵起伏的_________。
画一个细细直立的三角,
那是_________插入云天。
我有一盒彩笔,
我用它画明天的理想:
我画透明的海洋,
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
我画绿色的太阳,
为了让夏天凉爽。
我画结满面包的大树,
为了永远消灭饥荒。
我画小朋友长上翅膀,
为了在广阔的天空飞翔。
【1】把下面的词语填入诗歌中合适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中秋明月 ②电视塔 ③小河 ④远山
【2】“我”的理想都有什么?从诗中找一找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用彩笔画什么?照样子,写一写。
例:我画透明的海洋,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
我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诗歌中的哪个理想最神奇?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闻”的意思是( )
A.用鼻子嗅一嗅。
B.听见,听到。
C.新鲜事。
【2】诗人( )见到有人来。
A.没有 B.已经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 ,清风 。稻花香里 ,听取 一片。
七八个 ,两三点 。旧时 社林边,路转溪桥 。
【1】将这首词补充完整。
【2】这首词描写了人们熟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________、桥等景物。
【3】选一选。(填序号)
(1)( )是词牌名,( )是题目,两者之间的标点符号是( )。
A.夜行黄沙道中 B.西江月
C.间隔号 D.顿号
(2)这是一首描写( )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A.草原风光 B.田园风光
C.城市风光 D.海边风光
【4】这首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①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一个部队子弟小学读书,语文老师沈玉梅是一名随军家属,四十岁左右的样子,一头齐耳短发,不苟言笑的面容,深蓝色的上衣,小西服领平平整整。右边的口袋外常常垂着一根花头绳,另一头拴着一只小口哨,口哨就装在口袋里。
②沈老师是我的朗读启蒙人。她有着较浓的乡音,很少示范朗读,只是监督我们多读。而她口袋里小小的口哨,便承担了训练朗读的重任。记忆中,《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我们读得最多的一篇课文。
③早读课,“嘟——”口哨声响了,我们的朗读开始了。沈老师非常严肃,大大的眼睛瞪着,像探照灯一样一直在我们头顶上扫来扫去。我们都敬畏她的目光,常常一边读书一边用余光瞟着沈老师。部队的孩子,战争片看得多,对探照灯似的眼神格外敏感。所以,我们坐得直,盯得紧,读得响——
④“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揳(xiē)入我志愿军的阵地。”一开始,我们的声音便有些懒散。
⑤这时,沈老师摸出口哨,塞进嘴里,鼓着腮帮子猛地一吹。“嘟——”哨声尖锐刺耳,短促凄厉。我们的朗读声戛然而止,沈老师严肃地说:“不行,英雄的形象是高大的!”说完,往讲台上一站,胸一挺,眼一瞪,那高大伟岸的形象仿佛就是邱少云一般。
⑥沈老师指导我们朗读,还真是“身教多于言传”。哨声响起来,于是,我们挺胸抬头,模仿着沈老师,竭力展现出英雄的形象——“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只见沈老师握紧拳头,高高举起,同学们更是铿锵有力——“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
⑦“嘟——”口哨声响了。这一次,声音明亮悦耳,清丽的尾音,掠过教室,格外好听。再看看沈老师,眉眼含笑,脸上放光,下巴不断轻点。“嘟——”又一声清丽的哨声,早读下课了!口哨又回到沈老师的口袋里,只有那条彩色的塑料头绳垂在外面,格外好看。
⑧后来,我离开了那所小学,回到家乡读书。学生时代,我做过主持人,录制过法制节目的解说词。每当家乡人夸赞我的朗读时,沈老师总浮现在我眼前——齐耳短发,不苟言笑的面容,深蓝色上衣,小西服领平平整整,右边的口袋里装着口哨,一根花头绳在口袋外晃来晃去。
⑨“嘟——”口哨声又响起来了。沈老师,你还好吗?还记得那个瘦瘦的、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小女孩吗?
【1】给短文命个题目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掠过____________ 竭力____________
【3】从文中寻找描述沈老师哨声的词语,依次写在横线上。
我们朗读的声音懒散时,她的哨声_______________
我们朗读的声音铿锵有力时,她的哨声_______________
提示早读下课时,她的哨声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上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概括沈老师的形象。(从外貌、性格特点、指导朗读几方面进行描述,写成一段完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本文首尾呼应,突出沈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2)我敬畏沈老师,只是因为她是一名随军家属。( )
(3)本文只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手法。( )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①邓稼先是知道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的。如果中国不能抢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核极限的试验,那么就会“被禁”,而不能成为“大国”。所以,邓稼先一直在抢时间,他忘了自己生命的时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唯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的时间。
②邓稼先他们,是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一口气从原子弹干到中子弹,到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
③我国是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那天爆炸了最后一颗原子弹,然后在次日宣布参加禁核的。
④在邓家,我看到了张爱萍在一块素布上题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我想,“元勋”的意思,是说对中国成为当代大国有功,而不仅仅是“军功”。
⑤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死亡之地。他很快就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⑥就是这一次,埋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祸根。
⑦这里有两张珍贵的照片。
⑧一张照片,是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的照片。我感到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⑨另一张照片,是邓稼先有一次在西湖开会,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的一张照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
⑩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而最后获表彰的25人中,就有8位西南联大的学生。除了有能力,这种肯牺牲,肯为民族大局淹没自我的精神,也是联大人的一种不被磨灭的气质吧!
【1】本文选材精当典型,作者用三件不平常的物品表现了邓稼先的爱国精魂,这三件不平常的物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邓稼先的语言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了( )(多选)
A.我体会到了邓稼先的自我牺牲精神。
B.我体会到了邓稼先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
C.我体会到了邓稼先舍己为国的高尚品德。
D.我体会到了邓稼先急躁的性格特点。
【3】如果时光倒流,给你一个与邓稼先爷爷面对面的机会,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鱼目混珠
古时候,有个名叫满愿的人,收藏了一颗极为罕见的大珍珠。许多人好奇地想见识一下这颗珍珠的模样,可是满愿从来不肯让人看。
每当人们对满愿表示美慕时,满愿的邻居寿量总是轻蔑的对人们说:“有颗珍珠算什么?我也有,而且比满愿那颗还要好。”可是,他也像满愿一样,从来不肯让别人看他的珍珠。人们虽然从来也没见过他们珍藏的珍珠,但对此都深信不疑。于是,大家对两位珍珠的主人羡慕不已。
后来,他俩忽然同时患病。医生看过他们的病后,告诉他们说,他们得的是同一种病。治这种病需要用珍珠的粉末配制一种药。两人听了,救病心切,都把自己深藏不露的珍珠拿了出来。人们听说他们拿出了珍珠,当然不肯放过这个一饱眼福的机会,纷纷赶来观看。只见满愿那颗珍珠晶莹圆润,十分迷人。而寿量那颗呢,原来不过是一颗稍大些的鱼眼睛!
【1】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
(1)非常相信,没有一点怀疑。______
(2)看到珍奇美好或惊奇的事物,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______
(3)隐藏的很深,不爱在别人面前卖弄。______
【2】故事中满愿和___________两人的“珍珠”,一颗是晶莹圆润的真珍珠,另一颗只是稍大些的___________。
【3】在正确的解释后打“√”。
《鱼目混珠》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
(1)不能把鱼目当成珍珠去骗人。( )
(2)拿价目当成珍珠,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终究会被人耻笑。( )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刺猬先生像一个管理户籍的警察。他每天夹着小本,调查着这块草地上的小花小草的来历。
他知道蒲公英的种子是撑着小伞,由风婆婆送奶的;他知道凤仙花的妈妈了不起,结的果实像个小炸弹,太阳一晒。,果实爆裂了,会把种子像子弹一样射出去,射的老远,老远……
近来,他发现草地上悄没声的长出了两颗苍耳。在苍耳的绿枝上,还结出了好多带刺的小苍耳子。
刺猬先生感到很奇怪:“小苍耳,你们的模样挺像我的,你们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小苍耳们看看刺猬也都乐了,他们是挺像的。
正巧这时一只小白兔跑过,他向刺猬先生问好,并请他有空到家里做客。当小兔离开时,刺猬先生发现有三颗小苍耳子已经把自己的小刺勾在了小兔子的皮毛上了。
刺猬先生乐了。他终于懂了苍耳是怎么来这儿的。
【1】短文为什么说刺猬先生像一个管理户籍的警察?
_______
【2】写出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他知道蒲公英的种子是撑着小伞,由风婆婆送奶的。_______
(2)凤仙花的妈妈了不起,结的果实像个小炸弹。 _______
【3】读了短文,我知道苍耳长得像_______。
【4】请你将刺猬先生弄懂的苍耳先生是怎么来这儿的结论写出来。
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圆圆的沙粒
一颗圆圆的沙粒十分真诚地对同伴们说:“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材。”“变珍珠?哈哈,异(yì)想天开!”同伴们不但不理解,反而嘲(cháo)笑圆圆的沙粒。可是,圆圆的沙粒已经下定决心,坦(tǎn)然地钻进蚌壳里。
“从今以后,他再也看不见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听不见滚滚的涛声了!”“他简直是把自己关进了牢狱!”“这真是太可怕了!”……沙粒们议论纷纷。
圆圆的沙粒在蚌壳里听得清清楚楚,但是他没有动摇。尽管,蚌壳开着一条缝儿,他如果想爬出来是很方便的。时光伴着海波逝(shì)去了。各式各样的议论被海潮冲走了。圆圆的沙粒也被他的同伴们遗(yí)忘了……
几十年过去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采珠姑娘在沙滩上捡到一只已经风干的老蚌(bàng),她打开蚌壳。一颗洁白(湿润 光润)的珍珠躺在蚌壳里。采珠姑娘(惊喜 惊讶)地叫道:“多么美丽的珍珠啊!”
“是他?”沙粒们看见奇异的光彩,听见采珍珠的姑娘的高声赞美,猛然想起了几十年前的圆圆的沙粒。
“是我!”珍珠愉(yú)快地说,“我就是你们的朋友,那颗圆圆的沙粒!”
【1】联系上下文,在第四自然段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用“√”表示。
【2】短文共有_____个自然段。第_____到第_______自然段写发生在几十年之后的故事。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圆圆的沙粒在蚌壳里听得清清楚楚,但是他没有动摇。
(1)圆圆的沙粒没有动摇自己的什么决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圆的沙粒如果动摇了,可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5】概括第四自然段的意思。
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______)的阳光 (______)的海景 (______)的涛声 (______)的春天
14、
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湖,名叫天鹅湖。据说许多年以前,曾经有一群天鹅在这里生活,因此而得名。湖呈圆形,湖水清可见底,碧得发亮。湖的四周有茂密的树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垂(cuí chuí )柳,在微风的吹动下,柳条迎(yíng yín )风起舞。湖水映衬出柳姑娘的身影十分秀美。树下是一片嫩绿(lǜ lù)的草地,草地上开着红的、黄的、蓝的小花。湖上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把天鹅湖打扮得更加美丽。
我爱家乡的天鹅湖!
【1】在横线上给短文加个题目。____________
【2】保留( )里正确的读音,划去不正确的。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 ----(_____________) 十分-----(____________) 茂密----(_____________)
【4】请用加点的词语写一个句子。
湖水映衬出柳姑娘的身影十分秀美。
十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2自然段先写了湖水_____________,再写湖的四周有_____________,接着写树下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最后写湖上有_____________。
【6】短文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
A. 讲了天鹅湖的美丽的景色。
B. 讲了家乡的天鹅湖里什么都没有。
C. 讲了天鹅湖边的景色。
15、按要求完成句子。
1.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加点词语造句。
(1)不一会儿,杂草纷纷倒了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小鸟说,森林撑开绿伞,是我的家。
小鸟说:“森林撑开绿伞,是我的家。”
1. 小鹿说,森林支起帐篷,是我的家。
2. 风沙说,森林是堵墙,让我们听话不乱跑。
3. 雨水说,森林是水库留我住下来啦!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了沉重的大门。(缩句)
2.干了不到一年,父亲就辞去了这份工作。 (改为“把”字句)
3.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把提示语放在句子后面)
4.护士完成了任务。(扩句)
18、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片地拾起地上的碎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鲸的祖先后来才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缩句)
。
2.松鼠跑得飞快。(改为比喻句)
。
3.黄鹂的住宅难道不漂亮吗?(换一种说法,使句意不变)
。
20、读一读,排一排,在对应的括号内填上序号。
(1)①美丽的 ②在家里 ③妈妈 ④ 打扫卫生
( ) ( ) ( ) ( )
(2)①鱼儿 ②数不清的 ③游来游去 ④在大海里
( ) ( ) ( ) ( )
(3)①去学校 ②开心地 ③每天 ④小朋友
( ) ( ) ( ) ( )
21、我会看图写话。
要求:请仔细看下图,想一想,小猫能钓到鱼吗?为什么?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吧。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