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2025年小升初(五)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比一比,组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dǎo_________dào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piào_______piāo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

(1)你就一定能找到我。

  一定

(2)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

  四处

(3)邓爷爷小心地把树苗移入树坑。

  小心地  

 

3、根据提示写诗句。

思乡   爱国

清白做人   惜时

   

  冬  

   

 

4、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争奇(_____)艳    没(_____)打采     相(_____)并论    笔(_____)纸砚

窃窃(_____)(_____   _____)龙(_____)珠    画(_____)添(_____  _____)(_____)学步

形态(_____)(_____   源源(_____)(_____   _____)竽(_____)数  近朱者(_____),近墨者(_____ 

(1)小红生病了,走路都低着头,看上去(_______________)的。

(2)树上有(______________)的鸟窝,看得我眼花缭乱。

5、将下列字母按字母表的顺序排一排。

L I  B  Q  D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透迪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崛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选择题。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远征”是指(  ),“万水千山”是指(  )

A.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B.向远方征战

C.千座山,万条河 D.山无数、水无数,隐喻困难多、艰险多

(2)“五岭透拖腾细浪,乌蒙磅碍走泥丸。”这两句诗体现了红军战士(  )

A.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B.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C.本领高,没有困难能难住他们。

2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红军战士翻过雪山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3这首诗是围绕哪两句来写的?全诗分别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几幅“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儿歌,回答问题。

数 星 星

天上星星亮晶晶,

颗颗对我眨眼睛。

一二三四五六七,

数来数去数不清。

【1】天上的_____亮晶晶,数来数去____

①月儿 ②星星 ③数不清 ④数得清

【2】用“  ”画出儿歌中的数字。

8、诗词曲鉴赏。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通过阅读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________________庭院的墙壁上的。

2结合诗句,写出下面字词的意思。

书:______________ 茅檐:____________

无苔:____________ 成畦:____________

排闼:____________

3对诗歌内容和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渴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

4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后所作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1.用“√”选择括号里用得正确的词语。

2.第一句是写列宁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是写列宁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是写列宁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句话里的果然表明了什么?对的打“√”

列宁出乎意料找到了养蜂人。(   )

列宁所想的完全正确。(   )

 

10、阅读练习

汉字,最美的文字

走进书法展览大厅,流连于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前,我仿佛置身于百花盛开的花圃中。那一幅幅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书法作品,如同朵朵盛开的奇葩,摇曳生姿、争奇斗艳。行草篆隶楷,犹如夜幕上的星辰,熠熠生辉。

这就是我眼中的汉字,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像一条滚滚的长河在人类历史的河床上奔流不息。从最初的甲骨文到今天的行书、楷书,从原始的记录工具到今天的书法艺术,伴随着我们的先人一路从北京的山顶洞中走向平原、河畔,走向高雅的艺术股堂。汉字在不断进化、完美。

中国的汉字形式优美。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字如此含情脉脉、千娇百媚呢?你看那一个个篆字不就是一幅幅绝美而神秘的图画吗?将篆书“鱼”字放在你的眼前,是不是觉得它在畅游?那“井”字、“车”字无不表情达意,如诗如画。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如“歪”“尘”“鲜”等。真可谓“观其字而会其意,读其句而达其情”

中国的汉字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汉字,是中华文明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汉字经历代书法家们潜心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已演变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篆书的图案美,金文的娟秀和华贵,隶书的古朴妩媚,魏碑的森严遒劲,楷书的舒朗端庄,行书的闲适飘逸,草书的恣肆昂扬,还有行楷、隶意楷书、隶意行书等等奥妙无穷的书写形式,无不彰显出汉字艺术之美,令人如痴如醉,欲穷尽其美而食不甘味。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字能够如此精彩纷呈、魅力无穷呢?

在由工具升华为艺术的进程中,汉字造就了灿若星辰的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张旭……一个星光闪闪的名字将中华文明的锦绣点缀得如此灿烂辉煌,也成就了有别于世界文明的独特景观。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做的事啊!

【1】根据下面的释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空。

(1)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______)

(2)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都不知道滋味。                                   (______)

【2】下列书写形式有什么特点?填一填。

例:篆书:图案美

楷书:_________________    行书:_________________    草书:_________________

金文:_________________    隶书:_________________    魏碑: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_”的句子中提到了____种汉字的构成方式?请再分别写两个相同构字方式的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我们拥有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做的事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会用哪些语言去赞美祖国的汉字呢?请试着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芝麻的秉性

芝麻般的事情,不大。芝麻的身份也卑微,其安身处,多在边缘地带,薄瘠得很,人称“望天收”。

种植芝麻,在暮春浅夏时分。起初,芝麻苗弱小,看似刚苏醒的草儿,并不惹眼。气温渐渐升高,雨水一场接一场地来。湿热里,其他的农作物蔫巴起来,这芝麻苗却随风偃仰,渐渐挺直腰身滋滋生长,嫩乎乎绿油油,枝繁叶茂地长成自己的一方风景。

芝麻长到一尺高左右,开始生出花蕾。随着茎身的伸展,花蕾渐渐密集起来。不经意间,最底下的芝麻花率先开放,白色细长如喇叭,小姑娘似的羞答答,在绿色茎叶之间斜垂着。接下来,其余的花蕾次第开放,渐开渐上,上演着“ ”的精彩。

每朵芝麻花下面都藏着一枚芝麻蒴[shuò]儿,暗青色,呈长四棱形。小孩子到田里割草,看到芝麻即将成熟,就会擗一两个来吃。芝麻蒴儿往往由两瓣儿合在一起,一瓣又有两列芝麻粒,由外壳紧紧地包裹着。吃芝麻时,用指甲抠开外壳,让芝麻粒裸露出来放至嘴边,然后猛然一松手,借助芝麻蒴儿外壳的弹性,就可将芝麻粒送入口中。

待到芝麻的白花开到头顶时,下端的芝麻叶开始泛黄,随后黄色慢慢向上攀缘,黄色叶子越来越多,再由黄转白,直至整株芝麻近乎晶莹透明。叶子脱落后,芝麻就成熟了,要收割了。

农人常把收割芝麻叫作“杀”或“锁”。此时,芝麻秸尚有绿色,用“杀”字恰如其分。趁芝麻蒴儿尚未张开,不会往外掉芝麻,可“锁”得其时。

收割的芝麻秸被拉回场地,先束成小捆,再把十几捆戳在一起,搭成一个个“人”字形小柴屋以便晾晒。那可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或围着芝麻秸跑来跑去玩打仗,或钻进芝麻秸里过起“小家家”,时不时还能剥开芝麻蒴儿往嘴里倒芝麻。没晾干的芝麻粒也有香味,吃起来还不油腻。

在“人”字形小柴屋的下面,大人们早已铺好了塑料布。晾晒上几天后,取来芝麻束,倒置着一一捶打。此时,芝麻蒴儿的口已经充分张开,里面的芝麻黑白分明且已充分干透。轻轻摇一摇,整束秸秆瑟瑟作响,芝麻粒如雨点般落下。

这情景,让人记起《齐民要术》里的描述:“以五六束为一藂[cóng 古同“丛”],斜倚之……候口开,乘车诣田抖擞;倒竖,以小杖微打之。还藂之。三日一打,四五遍乃尽耳。”令人感叹的是,这样的操作方法历经千余年,居然与现在并无二致。

芝麻分蘖[niè]极少,因此芝麻秸直顺。干透的芝麻秸不但踩起来易碎,还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是过年踩岁的最好选择。

万物通灵,植物也有秉性。古人深以为然。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说:“俗言芝麻有八拗:谓雨时薄收,大旱方大熟;开花向下,结子向上;炒焦压榨,才得生油;膏车则滑,钻针则涩……观此数端,可知其性。”

想想芝麻的一生,这话着实有几分道理。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意思。

(1)恰如其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无二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

A.最底下的芝麻花率先开放,白色细长如喇叭,小姑娘似的羞答答。

B.轻轻摇一摇,整束秸秆瑟瑟作响,芝麻粒如雨点般落下。

C.芝麻蒴儿往往由两瓣儿合在一起,一瓣又有两列芝麻粒,由外壳紧紧地包裹着。

【3】下列句子中应该补充的内容是(  )

其余的花蕾次第开放,渐开渐上,上演着“ ”的精彩。

A.芝麻开花节节高

B.清雅脱俗

C.势如破竹

【4】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人常把收割芝麻叫作“杀”或“锁”的原因是此时,芝麻秸尚有绿色。趁芝麻蒴儿尚未张开,不会往外掉芝麻,可“锁”得其时。

B.这篇文章记叙了芝麻的生长过程,揭露了万物通灵、植物也有秉性的道理。引用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的话可以删除。

C.童年的生活妙趣横生。存放芝麻秸的场地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可以玩打仗,可以过“小家家”,还能剥开芝麻蒴儿往嘴里倒芝麻。

【5】文中提到的《齐民要术》,其作者是(  )

A.明朝 李时珍

B.北魏 贾思勰

C.唐朝 陆羽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4岁的小学生

几年前, 陕西青年佘(shé)世军告别山村父老乡亲,到山西一个小铁矿当矿工。因为他干活认真,为人老实,老板十分喜欢他,不久就让他当了小工头。佘世军在那一干就是六年,挣下了几万元。

前年,佘世军拿出3万元血汗钱,承包一个小铁矿,当上了老板,准备大干一场,(zhēng zhèng)些钱回去改变老家的落后面貌。

佘世军没文化,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好,跟别人(qiān qiàn)约也只能请人代笔,便不会算(zhāng zhàng),做预算,只会模仿以前那老板的样子去干。

由于经营不善,才干了半年,就亏了不少钱。最后,只好忍痛把小铁矿关闭了。佘世军深有感(chù zhù)地说:我当老板只会在考勤表上打‘√’、画‘×’的,怎能不失败呢?” ‖

小铁矿倒闭后,佘世军回到老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经过再三思考,终于作出了令人们吃惊的决定:进小学,从一年级学读起,不学出个名堂来,决不出山!

  “佘世军要上小学了!这一下子成了当地的特大新闻。可当他到学校报名时,校长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哩!佘世军讲了他自己没文化尽吃苦头的经历,校长被感动了,决定破格收下这个24岁的小学生。

去年91日,佘世军这个大学生含着热泪和六七岁的小同学一起,参加了学校的升旗仪式,开始了他迟来的小学生活。开学典礼后,他就和小同学们一起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读aoe……”老师说:世军同学学习很刻苦,每天要走十多里路来上学,可从不缺课。不久,为了让佘世军早日完成学业,校长还亲自给这个大学生开小灶,加班加点超前上课哩!

佘世军的故事教育了山里人,大家认识到学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文化,就不能真正脱贫致富,更不能有美好的明天。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音节下画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因为他干活认真,为人老实,老板十分喜欢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开学典礼后,他就和小同学们一起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读ao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六自然段中他自己没文化尽吃苦头的经历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已用“‖”分为四段,请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几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请用三言两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任县令。途中,他不辞劳苦,绕到洛阳,拜师程颐,以求深造。这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zuò),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冽,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休息。杨时二人不敢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披银装,房屋顶上也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程门立雪”就由此而来,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家喻户晓:_________

(2)备受欢迎:_________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进一步学习以达到更高的程度。——(__________

(2)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__________

【3】当时杨时和游酢为什么要去找老师?

_____________

【4】到了老师家门口,他们为什么不进去呢?

_____________

【5】从中你感受到了杨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_____________

【6】明天就要离开母校,六年的小学生活让人难忘,老师的教诲更铭记在心。请写一段临别赠言给你的老师,用上一句古诗名句,来表达你的感恩之情。

答:老师,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悼念鲁迅先生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都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偏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得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A( ),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B( ),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C( ),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作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1】请你按要求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逝世——______ 悲痛——______

反义词:汇集——______ 渺小——______

【2】请你把下列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A、B、C三处。

①战士 ②朋友 ③导师

【3】请你按短文内容填空。

(1)“一个不幸的消息”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还要________

【4】为什么鲁迅先生的逝世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填补的损失?请你在文中用“﹏﹏﹏”画出。

【5】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大象又高又大,身子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用带点的词写句子)

_____________

16、仿写句子。

例: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1.这个游戏有什么好玩的!

___________________

例:洪水淹没了土地。

洪水把土地淹没了。

土地被洪水淹没了。

2.乌云遮住了太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大约三十个国家。(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根据句式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

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前有座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写顶针句)

19、按要求完成句子。

【1】把字句变成被字句。

他每天把鹅赶到河里,然后跑到学堂窗外听老师讲课。

【2】用加横线的词语造句。

每当王洙看到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时,每当听到学堂里传出的读书声时,他心里就非常难过。

 

20、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改为不带引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人间处处有真情”,这次习作,我们来写一写能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的环境是怎样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注意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题目自拟,写出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