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2025年小升初(7)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读拼音,写词语。

sǎo   dì   zhuā zhù tóu   nǎo   tiǎo zhàn

( ) ( ) ( ) ( )

  chuán  yánɡ xiān xuè   qiū fēnɡ   shān pō

( ) ( ) ( ) ( )

2、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

一大堆 (d_____ ) 打破_____ò )纪录 漏 ___òu) 雨

绚(x_____ )丽多彩 包裹(ɡ ___) 邮( y____ )政局

3、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近义词

绵绵——_____ 雪白——_____ 扫除——_____

游戏——_____ 集合——_____ 吵架——_____

普通——_____ 创造——_____ 思考——_____

5、根据拼音写词语。

dí rén( ) jié chí( )了雨来,一把扭住他的gē bo( ),将他按在tǔ kàng( )上,逼他说出通讯员的下落。即使鬼子拨动qiāng shuān( ),雨来也毫不慌张。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古诗阅读。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我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填写季节),我是从诗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2】这首诗描写人物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诗中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活动是_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____,诗人选写的儿童、东风、纸鸢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3】诗歌通过“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的___________,春天的_____________

【4】诗歌用一个“_________”字,一个“_________”字把静止的杨柳拟人化了。

7、理解课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内容填空。

(1)《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目中的“饮”指________A.饮水;B.饮酒;C.饮茶;“湖”指________A.太湖;B.南湖;C.西湖。

(2)《望天门山》采用的手法是_____

A、比喻

B、白描

C、夸张

 

8、快乐阅读,我能行: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动宾短语概括)你最欣赏哪一幅图画,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诗。

4将你了解的有关知识填写在提示语后的横线上。

关于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长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副腰鼓板

马金章

天空的乌云,像一群群追逐着猎物的饿狼,黑压压地向他们扑来。茫茫草地,却如打开口的巨大冰窖,升腾起一股股湿冷的寒气。

②几个精疲力竭的红军战士,或躺或坐在草坡上休息。

③穆迪翻了个身,看到两米多远背对着他的苏红坐在一堆枯草上。她埋着头,两条短辫翘着,右臂一动一动在做着什么。穆迪抬起头,看到了苏红左臂夹着的红腰鼓。他猛然意识到了什么,一个激灵翻身跃起,几步跳到苏红面前。果然,他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

④腰鼓一头的鼓皮,已被苏红用刀子撬开了两个铆钉。他一下子夺过腰鼓质问道:“你怎么这样干?队长怎么交代你的?你知不知道,这鼓,可是咱宣传队唯一的一面鼓啊。况且,这鼓,还救过你的命。”

⑤苏红看着因发怒涨红了脸的穆迪,没有回话。她将目光投向荒草萋萋、积水乌黑、泥泞不堪的来路……

⑥那是进入草地的第三天,苏红掉了队。阴沉沉的天下起了小雨,本来就打滑的草甸子像抹了油,她一脚没踩稳摔倒在泥水里。她双手按着盘根错节、长势旺盛的草甸子,艰难地爬起来,往前一迈脚,腹部抽搐般疼痛……苏红感到双腿越来越沉重,每落下一脚,总被茂密的藏蒿草、乌拉苔牵绊着,强扯硬拽地不让她把脚抬起来。她腿一软,右脚滑脱了草甸,身体不由歪向泥潭。泥浆很快没到了膝盖。她明白陷入了沼泽,手忙脚乱拼命挣扎起来,可双腿却越陷越深。

⑦“苏红,接着,俯上鼓身。拽住草,慢慢往上提劲。”队长一边对她喊,一边将一面腰鼓抛在她面前。原来,从师政委那里赶来的队长,发现苏红陷进沼泽来施救时,竞也落进了沼泽。苏红双手举起腰鼓,反抛过去:“队长,不要管我,你先出来。”队长又将腰鼓抛过来:“苏红,听话。你身轻,腰鼓托得起你。我身沉,腰鼓不顶事。你出来,才能报信求援啊。”苏红镇定下来,她胸部俯在腰鼓上,双手紧抓着草甸子。当她从沼泽里挣脱出来去救队长时,却累得昏倒在草甸子上。

⑧苏红眼里噙着泪,看着穆迪说:“和陕北红军会师后,一定要敲响咱们的胜利腰鼓。队长是为了救我才牺牲的,我怎能忘记队长临终前的话呢?可是,咱队的人,要是饿死了,走不出草地,到不了陕北,咋敲响胜利的腰鼓呢?”

⑨这几天,他们将皮带、腰鼓的皮背带等都煮着、烤着吃了。移迪站起身,说:“我去找找,看有没有能吃的草根、野菜。”

⑩苏红摇摇头:“我已找了几圈儿,周围没有野菜。草,都是有毒的,不能吃。”她顿了一下,“刚才,我看到受伤的小王,饿得快要不行了 … … ”

苏红说着,噙着的两汪泪水,禁不住涌出了眼角。

穆迪的眼眶红了,他蹲下来,拿过苏红手中的刀子,一下一下将腰鼓两头紧绷的牛皮起了下来。一簇篝火,在茫茫草地的这块高坡上燃烧起来。劈啪作响的野草火舌,吱吱啦啦舔吻着两块浸湿的鼓皮。

穆迪将腰鼓腔体的十二块红彤彤的鼓叶,收拢在一起,捆成一束,白在内,红朝外。他背起来,走在了这支小小的队伍的前面。队员们跟着前面的腰鼓红。走。走。走。

他们提前大半天到了吴起镇。

苏红在一个乐器铺找到穆迪,那副腰鼓板上已蒙上了新的牛皮。

当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时,苏红扭着秧歌,擂响了腰间彤红的腰鼓。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3期,有改动)

【1】短文第④自然段中,穆迪说“这鼓,还救过你的命”,请简要概括“救命”这一过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写,从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

【3】结合短文内容填空。

【4】题目“一副腰鼓板”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它还象征着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苏红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怪他的多此一举,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第⑤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

A.指的是纸钞或者值钱的东西。

B.指的是用黄金做成的屋子。

C.指的是老人的亲笔书信。

D.指的是老人苦口婆心的教育。

【2】为什么说老人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

A.老人想要资助孩子是假的,所以才给孩子寄书。

B.因为老人闲来无事,只是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C.寄出去的书成了检验孩子们是否有感激之心的测试物,“试金”是测试孩子是否有感激之心,“石”是老人寄出去的书。

D.因为老人并不是真正的想给孩子寄书,只是想鼓励孩子而已。

【3】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

A.家庭贫困的学生。

B.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C.有某项专长的特长生。

D.懂得心存感激的学生。

【4】最符合第⑦段中画线句人物心理的是哪项( )

A.老人会想: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收到书都无动于衷?难道他们对于别人的给予都不懂得感激?难道这群孩子情感这么缺乏?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令人担忧了。

B.老人想:是不是孩子都没有收到我的书呢?为什么过了这么长时间,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C.老人会想:这,这日子实在是太无趣了,我好不容易找了一点事情做,现在居然没有一点回音。

D.老人想:这世道真的是人情冷淡啊!好人做不得啊!哎……

【5】第⑤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

A.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让孩子们懂得感激老人。

B.为下文老人等待学生来信和收到贺卡埋下伏笔。

C.突出了老人斤斤计较,给孩子寄书,要求孩子给予回报。

D.这一句话突出了老人的别有用心。

【6】联系本文,写出你对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认为第⑩段是多余的,你认为呢?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理由不少于两个。

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翻开史册,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大局利益为重,识大体的可贵精神及政治远见,为后人展现着其不朽的人格魅力。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抵抗敌人的侵______lüè),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靠着地道这种隐______)又十分①的______bǎo)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②了敌后游击战争。这让我们不禁感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1】在文中横线上根据拼音依次填写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A.略 弊 堡

B.掠 蔽 堡

C.掠 弊 保

D.略 蔽 堡

【2】根据句意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坚固 坚持

B.坚强 坚持

C.坚固 坚定

D.坚强 坚定

【3】下列事件与蔺相如无关的是( )

A.完璧归赵

B.渑池会见

C.负荆请罪

D.毛遂自荐

【4】[素养]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更是一段佳话,他们成了互相信任的朋友,他们最终能和睦相处的根本原因是( )

A.机智勇敢

B.知错必改

C.国家为重

D.英勇善战

12、美文阅读:阅读短文,作答。

①布衣元帅徐向前元帅苦命一生,功高益世,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办公室墙上,他亲笔书写的“人民的公仆”五个大字,就是他一生品质的写照。②一位曾在徐帅身边工作过的干部,结婚后带着新娘来看徐帅。新娘头一次去见徐帅,心里又激动又高兴。她想,元帅肯定很威风,元帅府肯定车马盈门,卫兵不少。

③他们走进一条小胡同,来到一个脱落了油漆的大门口。按响门铃后,一个身着蓝布旧衣的老人开了门,和蔼地站在门里。

新娘迈步进门,向老人点点头,便向前走。她丈夫说:“你怎么不向首长问好?”新娘心想,是啊,也许给元帅看大门的人也是个不小的“首长”呢。她回过头向老人点头,笑着问好,说完又想往里走。她丈夫忙拉住她,向老人介绍说“首长,她是我爱人。

⑤首长慈祥地笑了,请客人进屋。新娘坐定,左顾右盼等元帅接见。她丈夫急了,拉拉她,(        )说“这就是徐帅!”

⑥“啊!”新娘几乎惊叫起来,脸唰地红了。地怎么也没想到,这一身蓝布旧衣的老人,竟是战功怎么也没想到,这一身蓝布旧衣的老人,竟是战功赫赫的元帅。

⑦徐帅亲切地问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就像一家人一样,可新娘一直不好意思,直到告辞走出大门。她理怒丈夫没早说,(        )道:“做梦也没想到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1】给短文拟个恰当的题目:《______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词语填到文中括号。(填序号)

①喃喃自语: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②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3】请结合短文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起因

一位曾在徐帅身边工作过的干部,结婚后带着新娘来看徐帅,新娘想元帅肯定很威风。

经过

 

结果

 

【4】文中画“__”的句子写出了断娘两次错误判断的举止,新娘第一次以为徐帅是________,第二次以为徐帅是____________。《填序号:①看门“首长”②看门老人)

【5】细读短文第③自然段旁边的批注,我知道这是从____的角度作的批注。

A.对内容的疑问                    B.对写法的点评                    C.获得的启发

我想在第( )自然段,作如下批注:_________

【6】结合短文内容,你是怎么理解“比普通人还普通呢!”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拓展阅读。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证据

为了中国审判战犯和远东国际法庭的审理,南京市议会自1945年8月即开始收集资料,历时两载。

中国军事法庭于1947年2月初审判“南京大屠杀”首要战犯第6师团长谷寿夫。亲历其境之证人如美籍人士贝德士及史迈士教授等1250余人出庭或具结作证,连同物证资料提作审判依据。

1947年3月10日宣布判决:“计我被俘军民,中华门花神庙、石观音、小心桥、扫帚巷、正觉寺、方家山、宝塔桥、下关草鞋峡等处,惨遭集体杀戮及焚尸灭迹者19万人以上;在中华门下码头、东岳庙、堆草巷、斩龙桥等处,被零星残杀,尸骸经慈善团体掩埋者,15万人以上,被害总数共30余万人。”

判决书所定之集体屠杀19万人及零星屠杀15万人,系根据身历其境之1250余人,及当时主持掩埋尸体之许传音、周一渔、刘德才、盛世微等具结证明;具有红十字会掩埋尸体43071具,崇善堂收埋尸体112266具之统计表;灵谷寺无主孤魂3000余具之碑文;及谷寿夫在法庭上犹洋洋自得叙述其以丛葬方式集中掩埋之“万人坑”5处所起出之头颅数千具;并有众多的出版物和照片为物证。

1日寇“南京大屠杀”残暴地杀死我方没有战斗能力的被俘士兵与平民的地点,上文列出了12处,请在文中依次用“____”画出。

2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杀死我方30余万人是根据文中列举的前__________万人以上,后________万人以上统计出来的。

3从首要战犯谷寿夫在法庭上洋洋自得的态度可见其怎样的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乘坐地铁注意事项

①当屏蔽门正在开启、关闭,有警告声音提示时,严禁强行上下车!

②严禁向轨道交通区域抛掷杂物、垃圾。

③地铁车厢比站台略高10厘米左右,老年乘客下车时要特别注意脚下。

④乘坐地铁时,拍照不能使用闪光灯。因为有可能会让地铁工作人员误认为是站台发出的信号灯,从而干扰地铁的正常运行。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当屏蔽门正在开启、关闭,有警告声音提示时,不能上下车。(  

2)在轨道交通区域,可以抛掷垃圾、杂物。    

3)老年人在下车时,要特别注意脚下,防止摔倒。    

2地铁车厢比站台略高(   )厘米左右。

A. 7 B. 8 C. 9 D. 10

3乘坐地铁时,为什么拍照不能使用闪光灯?用“______”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乘坐地铁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写一条或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缩句)

 

2.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有谁会理她呢(改写成陈述句)

 

3.文成公主来到西藏。(扩句)

 

4.乡村的夜晚使人们陶醉。(改写成反问句)

 

 

 

 

16、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的冰尜儿,木工随便旋出的小木头块,丑小鸭生出的一只丑鸭蛋,在童年的一个冬日里,给了我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长话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变换句式。

(1) 一个年过50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缩写:。

(2) 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反问句:。

(3) 已经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

双重否定:。

 

 

 

19、我会按要求写句子。

(1)读句子,想想加点部分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当年作文本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用修改句子中的两处错误。

校门口十分非常混乱,保安叔叔正在努力保持秩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先分项列举,再总说,描写下图的乡村风景。

例: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白色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上三个连续动作,描写你早上上学时紧张忙碌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再照样子写一写夏天。

例:冬天,黑熊躲进自己的洞里冬眠。紫貂捕捉野兔当美餐。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天地。

在不同的年代,我们对英雄的理解不同。外敌入侵时,浴血疆场、保家卫国的人是英雄;贫穷落后时,能解决老百姓温饱问题的人是英雄;病毒肆虐时,冲锋在前,与病毒抗争的医护工作者是英雄。英雄可以是冲锋一线的战士,也可以是后方尽职尽责的普通人,比如我们的父母、亲人。请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完整;富有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连贯;标点符号使用恰当;不得抄袭、套作;字迹工整、规范;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等相关信息;字数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