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滨州市初二上学期二检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名言警句闪耀着思想与智慧的光芒。以下名言警句及解读对应最合理的是(     

①“人人平等,天下为公”——遵守社会规则,正确对待竞争

②“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的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下列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母女、同事——血缘关系

B.同学、兄弟——业缘关系

C.同乡、邻居——地缘关系

D.师生、业主——地缘关系

3、2023年10月18日,某学习平台以“‘共建一带一路’共创美好未来:2013—2023”为主题,面向社会征集反映“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十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新闻事件,展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下列新闻事件可以入选的是(     

①雅万高铁助力印尼民众加速奔向美好生活②传承飞虎队精神,推动中美民间友好

③旅法大熊猫,为中法友谊注入活力④巴基斯坦南电北送中的“中国密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八年级学生小李的父亲因工伤住院治疗,老板却拒绝支付医药费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诉讼费用,可小李一定要为爸爸讨回公道。这时小李应该懂得(       

A.采用行政诉讼解决纠纷

B.通过刑事诉讼进行维权

C.法律保护公民的一切权益

D.通过法律援助的途径维权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下列做法能体现诚信的是(     

A.期末考试时候,小阳为了考出好成绩和同学对照答案

B.“双十一”期间,电商对一些商品采取先涨价后降价

C.科研所工作者坚决不把需要保密的研究内容告诉别人

D.旅游景点声称假期打折,却因为觉得成本太高没兑现

6、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____;____是人们的行为底线。(     

A.严重社会危害性、不违法

B.刑罚处罚性、道德

C.严重社会危害性、道德

D.刑事违法性、刑罚

7、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下列名言与实干精神相一致的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莫道今年春不归,来年春*倍还人

8、劳动体验和研学旅行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到社会的大课堂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炼意志。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①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我们会更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③我们就能养成亲社会行为,实现人生价值

④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是(     

A.爱好

B.责任

C.兴趣

D.情感

10、“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把我往哪里搬。”作为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的彭士禄,一直身体力行着这句话。大学毕业时,根据国家需要,他毅然改行学习核动力,从中国潜艇核动力到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与汗水。这启示我们(     

①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②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③要勇担使命,无私奉献④要不懈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某大学依托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刷饭卡情况,对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伙食费低于平均值8元的困难学生进行“隐形”资助。学校的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学生学业水平

B.是对受助学生的尊重

C.践行了勤俭的传统美德

D.说明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12、10月8日晚,当“数字火炬手”再度登场,亚运圣火缓缓熄灭,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圆满落下帷幕。聚焦赛场内外,3.76万名赛会志愿者“小青荷”为亚运会提供了高质量志愿服务,148万余名城市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他们用精细、精准、精彩的服务为盛会成功举办贡献力量。这说明(     

A.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

B.社会进步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C.志愿者获得了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D.奉献社会需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13、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成都某中学号召同学们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陪同父母外出旅游一次;在家里煮饭炖汤、种菜养禽;在社区做志愿者、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美化社区环境等。之所以要同学们参加这些活动是因为(     

①中学生需要走入社会干大事②亲社会行为要在社会实践中养成

③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④中学生正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3年9月21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中国空间站通过网络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太空科普授课。这让同学们认识到(     

①网络让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②只有网络才能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③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④网络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在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中,10位行业顶尖技术技能人才荣登榜单,他们大都是来自一线的产业工人,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为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转型作出巨大的贡献。这些工匠的光荣事迹启示我们(     

A.树立只有技术才能改变世界的观念

B.负责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荣誉和利益

C.只要苦读诗书和苦练技能就能成功

D.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16、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在进入火车站时,人们应当排队并配合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只要社会秩序良好就能杜绝混乱

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③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④生活中有很多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八年级学生李某早恋,同班同学张某知道后及时向老师反映。李某对此怀恨在心,多次在同学QQ群中对张某进行辱骂、恐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李某的早恋行为是违法的,更不应该在QQ群辱骂张某

B.因为早恋行为并不违法,所以李某不需要考虑老师和同学们的看法

C.李某在QQ群里多次辱骂他人,危害性极大,已经构成犯罪

D.中学生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告别早恋

18、下图是课堂上老师出示的三幅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友谊关系

C.地缘关系

D.业缘关系

19、举世瞩目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于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世界151个国家、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某校师生聚集在一起,共同观看论坛盛况,聆听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讲话。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学习需要劳逸结合

B.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C.要关心国家与社会发展

D.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

20、某班学习小组针对青少年犯罪的过往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表格。该表格警示我们(     

   

A.不良风气影响大,消除犯罪无良方

B.少年犯罪危害大,全民执法重处罚

C.遇到侵害要求助,善用法律护权益

D.不良行为要杜绝,防微杜渐助成长

二、辨析题(共3题,共 15分)

21、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蔓延。随着疫情在世界其他国家多点爆发,部分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选择回国。2020年3月16日一名外国返京的澳籍女子,在回到北京的家后不按规定居家隔离并且不带口罩外出跑步。工作人员对她劝阻,她态度蛮横,拒不配合,声称我就是要跑步,就是要锻炼身体,这是我的自由。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她的行为加以评析。

22、小丽学习绘画五年了,也恨透了绘画。她对父母时常提醒自己别忘了练习绘画之类的话尤其反感,甚至听到他们快起床早些休息快画画的话都心生厌倦,更不用提父母过问她的学习成绩了,有时她从心里讨厌父母。总之,小丽反感他们说的每一句话。

请你对上述材料的现象作出评析。

 

23、2022年冬,奥密克戎病毒来势汹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活动。有家长反映,线上学习期间,孩子边玩手机边上课,甚至以学习为幌子打手游,平时在家也是手机不离手,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

某中学召开线上家长会,家长们对居家上“网课”展开了讨论。

甲:学生利用网络,居家上网课,防疫学习两不误。

乙:学生容易沉溺网络游戏,玩物丧志,适得其反。

以上是两位家长的观点,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他们的观点加以辨析。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24、材料一 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事件不时发生。在该类犯罪案件中,犯罪主体年龄主要集中12~13岁,犯罪类型则主要是杀人、纵火,犯罪主体的低龄化与犯罪事实的恶劣程度形成鲜明对比,给公众心理造成了强烈冲击。社会各界要求预防和惩戒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呼声非常强烈。

(1)面对突如其来的危害事件,你会如何应对违法犯罪行为?

材料二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有人认为:“只要完善刑法,就能杜绝未成年人犯罪。”请结合《做守法的公民》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5、【指点迷津】以下是某校八年级四位同学的一些表现

同学甲:穿奇装异服,理怪异发型,流行什么跟什么,并自以为时尚。

同学乙:被敲诈勒索忍气吞声,不敢向老师和家长反映。

同学丙:占小便宜,以15元的价钱从他人手中买得一辆较新的自行车。

同学丁:放学下楼时,趁人多有推搡、打闹等行为。

(1)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以上四位同学认识存在的问题。

(2)请你为解决上述问题向学校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至少两条)

 

26、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权不可任性,用权必受监督。”

(1) 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李克强总理为什么强调“有权不可任性”?

(2) 材料中的全国人大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它具有哪些职权?

27、一则“孩子偷用母亲手机打赏网红25万元”的新闻,再一次让“网红”(网络红人)现象成为公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丰富的网络应用成为许多未成年人休闲娱乐、交流学习的重要手段。而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为了出名不惜炒作、快速消费自己的所谓“网红”,在引发社会争议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取向。

(1)这则新闻对我们合理利用网络有哪些启示?

(2)某校决定开展一系列活动,帮助青少年理性看待“网红”现象,请你列举几种活动形式。

28、自由与规则

材料一:2017年春节,张某携家人到宁波雅戈尔动物园游玩。为逃票不顾警示牌提示私自翻墙入园,不幸落入虎口,命丧黄泉。

材料二:我国每年因不守交通法规而发生的交通事故数百万起,造成数万人死亡或受伤,但很多人却忽略了交通事故这只“老虎”。实际上,“交通事故猛于虎”。

(1)张某命丧黄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对我们认识自由和规则的关系有何启示?

(3)上述材料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遵守和维护规则呢?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