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B.《回延安》抒发了诗人回到延安的无限喜悦、激动、自豪的感情。
C.《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社戏》一文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畅销读物能否成为经典作品,关键在于它具备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为了提高大家阅读的兴趣,我校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C.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是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方法。
D.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下列各句中,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国学经典。(“开展”与“策划”互换)
B. 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改进,十堰的蓝天成了常态。(删去“随着”)
C. 当参加“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的体育明星来到我市,受到了球迷的热烈欢迎。(删除“当”)
D. 为积极响应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市五创办、市环保局联合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共享生态之美”为主题的公益。(在句末加上“活动”)
4、这首诗缺着颈联,请你从以下选项中选取。( )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A.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颔联两句,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颈联两句,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
C.“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D.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抒发情感深沉饱满。
6、【名句橱窗】古诗词名句默写。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4)《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的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启迪人们正视困难,勇于开拓。(陆游《游山西村》)
7、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8、阅读《永久的生命》回答问题。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谈论了有关生命的话题?
【2】文章第二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3】赏析句子。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 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4】文章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的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梁启超先生提出责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尽责任的经历和感受呢?
请以“这是我的责任”为题,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提示与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书写规范,字迹清楚。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