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把词语补充完整,然后根据句子意思选词填空。
_______不_______当 心_______肉_______ ____________澎湃
忐忑___________ 自_______自_______ 目不____________
(1)来势迅猛,不可抵挡。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写出下列名言的下一句,注意做到格式正确,行款整齐,书写规范。
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释义写词语。
1.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 )
2.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 )
4、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______草原,见证了______的开国大典,聆听了______的月光曲,阅读了______的“好故事”。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许多人用生命唱响爱国乐章。爱国是李纲“祖宗疆土,______,不可以尺寸与人”的誓死守卫;爱国是曹植“捐躯赴国难,______”的舍身报国;爱国是陆游“______”的高度责任感。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2)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
(3)鞠躬尽瘁,________________。
(4)位卑________________。
(5)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还来就菊花。
(7)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8)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
6、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面加点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阿(ā)谁 冢(zhuó)累累
B.狗窦(doù ) 雉(zhì)
C.松柏(bǎi) 舂(chūn)
D.羹(gēng) 贻(yí)
【2】下面关于这首诗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冢(zhǒng):山顶。
B.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C.贻(yí):送,赠送
D.雉:野鸡
【3】这是一首乐府诗,关于乐府诗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上刚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诗歌的先声,是中国诗歌史上宝贵的财富。
B.乐府初设于汉代,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C.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D.汉乐府诗常常是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片断,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的交代与铺陈,又能反映广阔背景,
【4】“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对仗 D.夸张
【5】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B.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C.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D.《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6】下面关于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B.全诗写尽了人生苦难、社会遭遇,乃至更多人同样的遭遇,对社会发出强烈控诉。
C.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D.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7、阅读诗词,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将词句补充完整。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题目中的“西江月”是词牌名。(____)
(2)“夜行黄沙道中”的“夜”是地点,“黄沙”是时间,“行”交代事件。(____)
(3)这首词的下片主要写词人找地方避雨的经过和感受。(____)
【3】这首词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下面的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我体会到诗人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我体会到词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
8、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展开的。
【3】读画波浪线的诗句,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B.这句话写的是红军翻越五岭、乌蒙等大山的情景。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是诗人伟大的胸怀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
【4】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第一幅是过五岭,请照样子写出另外四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课内《匆匆》片断,回答问题。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丛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眼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选文是按_________顺序写的,先写_________,再写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
【2】画横线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写出了时间过得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是怎样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过去;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过去; ________时,便从________过去。
10、课内阅读。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guàn guān)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āi ái)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张冠李戴:______
囫囵吞枣:______
【2】用横线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去世——(______) 团聚——(______)
羞愧——(______) 保存——(______)
【4】用“____”画出写伯父的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看出伯父是一个______的人。
11、短文阅读,完成练习。
景泰蓝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北京手工艺品之一。
景泰蓝采用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它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称为国宝“京”粹,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适用于鉴赏收藏、商务礼品、日常用品、室内外建筑工程装饰等。
景泰蓝以紫铜作坯,以细簿的全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造型端庄厚重,色彩对比鲜明,色釉宛如宝石般晶莹深沉。富丽堂皇的外表,彰显出景泰蓝大气祥和、富贵典雅的气质,因此景泰蓝深受皇家贵族的喜爱。尤其到清朝时期,景泰蓝的制作达到了顶峰。康熙初年,清廷在武英殿附设的造办处中专设“珐琅作”,用以制造宫廷专用器皿。
作为一种宫廷艺术,景泰蓝是明清宫中高贵的装饰艺术品,是皇室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再加上景泰蓝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吸收了瓷器工艺,同时大量引进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窖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堪称集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因而自古便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之说。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景泰蓝又称“________”,是一种宫廷艺术,是_______的象征。它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我想用________这个成语形容它。
【2】第一自然段中加点字“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说明____,我还知道的中国国粹有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代表我的祖国
①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画家。
②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
③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坐在一起聚会。一个外国学生站起来,挑衅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永远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动 激怒)了,他走到这个学生面前,大声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④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⑤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⑥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整个画界都(轰动 惊讶)了。
⑧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后,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的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最合适的词。
【2】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下面句意的词填在括号里。
(1)不平等地看待。( )
(2)借端生事,想要引起冲突。( )
【3】第④自然段与第⑤自然段、第⑥自然段的关系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本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
A.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画家。
B.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C.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
D.功夫不负有心人。
13、阅读。
①新冠疫情来得急。村里要求严格守路,不让外人进来。//
②三叔这组先守。只见村口处,三张椅子、一张桌子一字排开,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关口。一块简易木板做成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禁止外人进入”。三叔这组守到下午五点三十一分为止,没有一只苍蝇从路口飞进村里。
③突然,一辆车朝着关卡开来了。“各就各位!”他眉头紧皱了一下。组里的三人,齐刷刷站到了路中间。
④“爸,是你啊!你知道我今天回来,特意来村口接我的吧!”车窗摇下来,原来是三叔的小儿子,副驾驶竟还坐着一个漂亮姑娘。
⑤三叔心里咯噔一下,暗自叫苦,今天村里开会,“一个都不能进”这几个字在三叔的脑袋里嗡嗡响个不停。“你不能进村!这是镇村的规定!现在是特殊时期,咱都得遵守!”
⑥“爸,我是你儿子,今天我带着女朋友回来了!”小儿子下车,和三叔理论起来。
⑦“反正你们不能进村。”//
⑧"爸,车上的姑娘发烧了,还咳嗽!得回家休息才好!”小儿子着急地说。
⑨“你说什么?发烧?咳嗽?这还了得!”
⑩三叔马上拿出手机向村里报告:“我是马家村的,有情况,有情况!发现发烧咳嗽的可疑人,请快派人来,请快派人来!”
⑪小儿子那牙齿咬得咯咯响:“你这老头,太绝情了!今天我丢人丢到家了!好,我再也不回来了!”可他车还没发动呢,三叔几个就用砖头堵住了车轮。
⑫ 想走 没有那么容易
③大家就这么僵持着,不一会儿,卫生院的医生来了,他们要带三叔的小儿子和他的女朋友去镇上的医院检查,如有必要,还需要隔离。
⑭和三叔一起守的人都劝道:“队长,算了,你们是一家人,这样搞,会僵的!”
⑮“你们懂什么!你们晓得这个病毒多厉害吗?守不好这村口,全村人都得倒霉,倒大霉!”//
⑯大家都沉默,没有谁再反驳三叔。望着绝尘而去的车子,三叔的眼睛湿润了。三叔在心里说:“姑娘,你也别怪咱,咱这不是守路,这是守命啊!"//
【1】给第十二段加上标点。
【2】根据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每空仅限填4个字)。
疫情护村(第①段)→________(第②至⑦段)→________(第⑧至⑮段)→三叔落泪(第⑯段)
【3】第⑤段中“三叔心里咯噔一下”是因为( )(填序号)
A.小儿子带回了女朋友,三叔很高兴。
B.在外打工的小儿子回来了,三叔很激动。
C.让不让小儿子进村,三叔很为难。
D.村里的规定很死板,三叔很生气。
【4】给小说拟个标题,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填序号)
A.白衣天使
B.守路人
C.父与子
D.可怕的疫情
【5】第⑭至⑮段是三叔与队员的对话描写。请认真阅读,完成下面的练习。
(1)队员口中的“这样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三叔口中的“倒大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我认为三叔会用(①粗重②急促③坚定)(请用“√”标示正确的一项)的语气说出那句话。由此,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四字词语)的人。
【6】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联系文中三叔守路的表现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在括号里填上四字词语。
【2】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_________为盲姑娘弹奏第二首曲子时的情景,这首曲子后来被谱写成著名的钢琴曲____________。
【3】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反映着音乐的变化,结合文段展开想象,连一连。
月亮照在浪花上,海面上波涛汹涌 音乐节奏舒缓柔和
月亮升起来,海面上微波粼粼 乐声气势逐渐增强
月亮升高了,海面上卷起巨浪 乐声高昂激越
【4】下列那句诗与选文后半部分内容意境相符?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江清月近人
B.燕山月似钩
C.月落乌啼霜满天
D.海上明月共潮生
15、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很长。(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句,缩到最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载入史册的合影 饱经风霜的脸 屏幕前的老师(选择一个短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17、漫步句子关。
第二天,正太郎把小狐狸要了回来。
“被”字句: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一想到去世的母亲,我就泪流满面。
改成反问句:
②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9、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依照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习题
1.用关联词把两个分句合并成一个句子。
海水呈蓝色。海水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阳落山了,小鸟儿全都不见了踪影。(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天地。
按要求作文。
生活像一本《大百科全书》,经历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团结;经历了毕业,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友谊,什么是感动……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感受到其中的内涵。成长的过程正是这些感受不断积累的过程。请你以“第一次感受到_______”为题目,将你第一次对生活、对挫折、对友谊等方面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完整;富有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连贯;标点符号使用恰当;不得抄袭、套作;字迹工整、规范;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等相关信息;字数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