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语境,填入合适的诗词句。
(1)我乘船旅行,突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朗的夏夜,我信步来到河边,听取蛙声阵阵,嗅风儿吹来的稻香,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与朋友喝完酒后,约定重阳节时前来赏菊花,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征战沙场,可以引用曹植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客愁新,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6)周恩来总理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引用诸葛亮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为了健康,我坚持( )身体。
(2)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 )。
(3)根据这块化石,可以( )出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故事。
(4)宇宙中还有没有其他生命,我们只能( )。
3、请你给下面的题目分成三组(填序号),再写出自己分类的理由。
①少年闰土 ②竹节人 ③桥 ④开国大典 ⑤军神 ⑥芦花鞋 ⑦草船借箭
第一组: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充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句话。
别出心(_____) 井然有(_____) 技高一(______) 全神(______)注
严丝(_____)缝 弄(_____)成拙 忘乎所(______) 前功尽(______)
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深恶痛绝:
(2)鲁迅先生有点踌躇了。
踌躇:
(3)那白影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住了一个坟堆。
一声不响:
6、诗歌鉴赏。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词的上、下片各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路转溪头忽见”透露出一种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先补充诗句,再用“/”画出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2】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
【3】“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用得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尽开颜”的意思是__________。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之情。
【5】你还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哪些故事?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_______________,
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______,
大渡桥横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哪句诗是对全诗内容的总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句中用“细浪”来比喻________;用“泥丸”来比喻________。这两个比喻句歌颂了红军战士________的英雄气概。
【4】诗句中“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暖”字表达了红军________,“寒”字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______ 。
【5】诗句中告诉我们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前的最后一个难关是:________;“________”一词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之情。
9、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化的24个时节和气候,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业耕种的补充历法。
材料二:据说,二十四节气的来历是这样的。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即后来的冬至、夏至)。到战国后期,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随后,人们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就是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在农历中,以立春为头一个节气,后面依次是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
材料四:你看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起得多妙啊。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夏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如: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1】以上四份材料分别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来历、____和____。
【2】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谷雨之后应该是____。要弄清这个问题,应该阅读材料____。
【3】夏至这天古人称之为“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以此类推,冬至古人称之为“____”,意思是____。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许多农民朋友远离家乡到大城市打工挣钱,将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这些留守儿童生活得怎么样呢?请大家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的练习。
(材料)留守儿童近半数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看巨大的压力。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某校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呵护幼小心灵”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走出阴影,健康快乐成长。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学生拟写的活动主题词,作为主持人,你认为哪一个更贴切?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让世界充满爱 ②明人更美好 ③手拉手,心连心
选择:
我认为______(填序号)更贴切。理由:_____________
【2】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表格,从中得出两则信息。
某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
抑郁频度 | 经常 | 有时 | 很少 | 没有 |
百分比 | 5.9% | 52.9% | 35.5%/ | 5.7% |
解决方式 | 对父母说 | 对同学说 | 对老师说 | 不说 |
百分比 | 23.6% | 35.5% | 5.9% | 35% |
我得到的信息: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给留守儿童过生日。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一名现场采访的记者,此刻镜头正对准留守儿童的父母,你最想问他们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狼牙山五壮士》选段,完成练习。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六个字)
【2】画“______”的句子是对马宝玉______、______的描写,从数长“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等词语中我们能够感受空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先整体写了五壮士与敌人战斗的场景,又重点写了马宝玉与敌人战斗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送报少年
①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八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 :“万老师,报纸来了!”
②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③炎炎夏日,炽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④七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⑤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八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来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⑥儿子 :“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⑦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五点就起床了!”儿子 :“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⑧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九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⑨转眼到了八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八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⑩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⑪我惊讶地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 :“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⑫少年朝我深深地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汉语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引用人物语言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说”的意思,请在选文的“ ”处,填上合适的选项 。
①又补充道 ②笑得更嚣张 ③礼貌地喊一声 ④不屑地回应(填序号)
【2】在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请联系全文谈谈对“无忧无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炎炎夏日,炽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等是( )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人公是“送报纸的少年”,但多处写到了“我”的儿子,这样写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的儿子有哪些“少爷作派”,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就是文中“我”的儿子,看着少年离去的背影,一定感慨万千吧!你想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年的故事
相传(chuán zhuàn)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野兽叫做“年”。它长着狮子头,牛身子。生气时大吼一声,地动山摇。
每当天寒地冻的时候,山中缺少食物,“年”便跑出深山,蹿进村庄,吃掉人畜,弄得人们不得安宁 (níng nìng)。
人们和“年”不知斗了多久,渐渐地,人们发现“年”有三怕:一怕红色;二怕火光;三怕响声。于是,到了冬末,家家户户都把红色的桃木板挂在门上,门口点起火堆,敲敲打打,闹得震天响。这一次,“年”又蹿进村庄,一看到这些,吓得扭头就跑。
后来,为了纪念胜利,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就张灯结(jiē jié)彩,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团团围坐,吃年夜饭。这种风俗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这就是“过年”。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年”长得什么样?用“ ”在文中画出来。
【3】“年”都怕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是用什么方法吓跑“年”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A.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C.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2】用横线画出选文中实在的事物,用虚线画出选文中联想的内容。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看到了她从来没看见过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谭老师讲课妙语连珠。谭老师很有幽默感。(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老师的姿势震撼了抢险人员。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缩句)
2.独脚海鸥只有一只脚,停落时得扇动翅膀保持平衡。(改为双重否定句)
3.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4.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改为转述句)
5.武汉市荣获“全省卫生文明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努力的结果。(修改病句)
6.我能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里是街道,哪里是小巷。(改为反问句)
17、句子万花筒。
(1)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集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
18、句式转换。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转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转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转变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转变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被”字句改为“把”字句。“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1.幸而存活的树苗被狂风暴雨吹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理过来把椅子扶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训练营。(11分)
(1)①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2)②这两句子都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生产。 冀中平原上的人民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上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3)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
请把上面的句子改写为陈述句。
(4)用温和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温和(表示气候):
温和(表示态度):
21、把你参加过的一个活动用文字记录下来,写清楚活动的过程。在写活动场面时,注意点面结合进行描写;描写个别同学的表现时,可以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将内容写得更加生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