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
(1)欧阳修是_______代著名________家,字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
(2)“环滁皆山也”这句话中“环”的意思是__________,“皆”的意思是__________,整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一比,再组词。
冠_______ 增_______ 浆_______ 孤_______ 凝_______
寇_______ 赠_______ 桨_______ 弧_______ 疑_______
3、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____)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的波浪 (______)的怀抱 (______)的球体
(______)的归宿 (______)的小院 (______)的奇迹
5、请用恰当的四字词语评价名著及其主要人物。
( )的《鲁滨逊漂流记》 ( )的鲁滨逊
( )的《骑鹅旅行记》 ( )的尼尔斯
6、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中作者用“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反衬出乡村夏夜的宁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描写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场景。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话巧妙运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
D.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角度描写乡村夏夜风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7、读下面的词,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__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
【2】下列词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品读词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写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乡村月夜的宁静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描写词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8、古诗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
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
【1】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第一句描写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的气氛。
【3】诗的第一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__________”一词看出月色的___________。这种景象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请写一句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十五夜望月》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 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落无声湿桂花”一句,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那里,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9、历史课的开场白
——李晓彤
①这个学期的历史课开课之前,老师从班里选了一半学生,每天课间的时候,去他的办公室看一样东西。
②星期四这天,历史课上,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手里捧着一个大玻璃碗。
他先把之前选出的一半学生叫上讲台,那些学生对着玻璃碗里的东西发出一阵惊呼,赞叹、惊诧之情溢于言表。
③台下的另一半学生按捺不住,等他们走上来看过之后,却莫名其妙地互相交换着疑惑的眼神:玻璃碗的清水里泡着一株很不起眼、挺难看的蕨类植物,比铅笔略长些。一把枯草,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
④等大家安静下来,老师说:“植物学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植物学者采集了一棵蕨类植物,制成标本,放进了实验室。11年后,有一天,他不小心把一杯水打翻了,水浸透了标本。过了一段时间,他惊奇地发现,标本干枯的叶子居然泛出了绿色。这种植物叫卷柏。”
⑤老师接着说:“这个星期,我选了一半学生,每天去我的办公室观察,从把干枯的卷柏放进清水里开始,他们观察到每一天发生的细微变化,一蓬枯萎、蔫巴的草,慢慢出现若有若无的模糊的绿色,然后叶子一点点展开,直到今天,他们看到了完全舒展的一株绿色蕨类植物。
⑥当然,有的学生一定会问:‘又不是生物课,你给我们讲这些干吗?’”
⑦老师说:“之前看过标本逐渐复生过程的那些学生,和只看到标本现在的状态的学生,对同一种现象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了解这株植物来历的学生表现出了赞美和感叹,尽管它很不起眼;而只看到这株植物目前状态的学生,则表现出淡漠和不解。为什么面对同一种现象,你们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⑧教室里一片寂静。
⑨老师郑重地提高了声音:“因为前面的学生看见了卷柏复生的历史,所以能从一把枯草里看到惊天动地的美。了解了一个事物的来历和发展的脉络,你就懂得了敬畏,就会客观冷静地看待它,而不是只要看见现象不够完美,就去一味苛责、批评。这就是学习历史对现在的意义—— 。”
⑩老师最后说:“很多人说学历史没有用,看看你们对待这株卷柏的态度,就知道学历史对价值判断真的有用。”
【1】短文在叙述过程中,第④⑤段运用了( )的叙述方式。
A. 倒叙 B. 插叙 C. 顺序
【2】读短文⑦⑧⑨段,根据两组同学看卷柏的不同表现,填写表格。
两组同学 | 态度上的差异 | 产生差异的原因(概括地写) |
之前看到卷柏的同学 |
|
|
剩下的另一半同学 |
|
|
【3】联系上下文,第⑨段的空白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A. 培养你看待事物的眼界 B. 激发你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C. 促进你思维能力的提升 D. 培养你善于观察的习惯
【4】联系你的实际,谈谈短文带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 )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是你的气概,
你用( )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 )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 );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 ).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 )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 )在天外,
你用( )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 )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
(1)根据课文内容,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长江之歌》采用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在文中,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
A.比喻 B.拟人
(4)“春潮”“丰采”“惊涛”“气概”,这几个词语写出了长江的 ; “甘甜”“哺育”“健美”“挽起”,这些词语写出了长江 。
(5)“啊,长江!啊,长江!”表达了我们对于母亲河的 。
11、请认真阅读选段,然后完成后面的题。
匆匆(节选)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画“ ”的句子将无形的时间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吹散了”“蒸融了”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
【2】选段中作者运用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作者强烈的呼唤,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是没有白白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呢?
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曹操见关公横刀立马于桥上,令诸将勒住马匹,左右排开。关公见众人手中都无军器,方始放心。曹操道:“云长为何走得如此着急?”关公在马上欠身答道:“我曾禀过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我不急去。还望丞相不忘昔日之言。”曹操道:“我要取信于天下,怎肯有负前言。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准备盘缠相送。”一将便从马上托过黄金一盘,又一将下马,双手捧来一领锦袍。
云长恐他有变,不敢下马,不取黄金,只用青龙刀挑锦袍披在身上,勒马回头称谢道:“丞相赐袍,后会有期。”就下桥向北而去。许褚道:“此人太无礼,为何不拿他?”曹操道:“他一人一骑,我数十余人,怎能不疑?我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众将回城,于路叹想云长不已。
【1】根据上下文和自己平时所读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怎肯有负前言:________________ 为何不拿他: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故主”是指___________,云长是指____________。
【3】请你想一想,曹操对关公一直很好,但是关公为什么还要离他而去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云长“只用青龙刀挑锦袍披在身上”,关于这一细节描写说法错误的是( )
A.他很无礼,轻视曹操
B.他谨慎,怕下马会导致无法脱身
C.表示收礼,不激怒曹操
D.收小礼,其实就是拒大礼
【5】有个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由此故事而来,是比喻身处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你能用这个成语造个句子吗?
造句:_________________。
【6】“关公”人物形象寄寓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精神品质的向往,其中不包括哪一种( )
A.勇武忠诚
B.忠贞信义
C.勤劳俭朴
D.礼义智慧
【7】你觉得曹操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有没有想过:人有可能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吗?很多时候,一些看似较真的问题能让我们产生重读经典的兴趣,让我们获得新的阅读视角。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读下面一组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吧!
材料一:
材料二:
老虎与人的数据对比
| 老虎 | 人 |
体重 | 100~350kɡ | 50~100kɡ |
百米跑时间 | 4秒43 | 9秒69 (博尔特创造的世界纪录) |
拍力 | 1200磅 (随便挥动爪子就能达到) | 600磅 (拳王泰森最鼎盛时期直拳最大力量) |
犬齿咬力 | 1200磅以上 | 200磅以下 |
立定跳高 | 3.5米 | 1.9米 (跳高世界纪录) |
爆发力 | 一般老虎瞬间最大时速可达100千米/时 | 博尔特瞬间最大时速大约是42千米/时 |
材料三:
卞元亨——武松原型
据考证,武松的原型是卞元亨,这个人是施耐庵的表弟,曾是武举人。
在古代,要成为武举人,非常难。
首先要考“力量”。例如用手把180千克的方形石头抱起来,然后用腰腹的力量把石头的底部,朝前、左、右各翻一次。要完成这个任务,对腰腹和手臂的爆发力有很高的要求。再如舞动70多千克的关公刀,完成各种动作,放到现在,等于是拿着72千克的杠铃做花式表演。这对一个人的绝对力量、爆发力都是一个考验。
其次要考“格斗技术”。那时的拳脚考核可不是现在的“武术”。现在的武术是用来练功的,表演性强点,但即使今天花拳绣腿的武术,对所需的敏捷度、速度、柔韧度要求也都是很高的。那时的拳脚考核,接近于现在的散打,是真实格斗,杀伤力很强。
因此,古代武举人,放到现在,既有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还有武术运动员的敏捷度、柔韧度。一个很能打的力气很大的人,干掉一只100多千克的华南虎还是有可能的。
材料四:
景阳冈(节选)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滑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边,躺下来想睡一觉。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1】以上四则材料形式多样,既有文本,也有照片、表格等非连续性文本。认真阅读和分析,完成填空。
(1)如果要直观地对比老虎和人的差异,我们可以选择阅读材料____和材料____。
(2)材料一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了老虎和人的体型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以表格的方式呈现了老虎和人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
(4)材料三通过文本告诉我们武松的原型是________,他曾是一位________。
(5)材料四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大虫”进攻有三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对付这三招都是____,选文主要通过对武松的________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塑造了武松____________的人物形象。
【2】读了这四则材料,你觉得人有可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吗?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再选取恰当的阅读材料为依据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管怎样,人打死老虎都是小概率事件,如果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事情真实发生过,你觉得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条件1:__________________(从人的角度思考)
条件2:__________________(从老虎的角度思考)
条件3:___________________(从环境的角度思考)
14、课外阅读。
腊八粥(有删改)
沈从文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愈发浓稠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
⑦“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⑧“是呀!孥孥说得对。”
⑨“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⑩“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⑪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的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⑫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多了,它会起锅巴……
⑬“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⑭“哦……”他惊异地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⑮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短文中与“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这几个句子说明______________,也表现了八儿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对短文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说明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____)
(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这句话表现了八儿渴望马上喝粥的急切心情。(____)
(3)八儿让妈妈抱起来看看锅里,是想看看锅里的粥是否煳了。(____)
(4)短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____)
【4】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是为了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八儿的眼中,也许妈妈的爱就是一碗腊八粥,联系生活想一想,妈妈的爱对于你来说是什么?
妈妈的爱是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你写一个“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16、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他是一个好人。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老师对我说:“你去关灯,我来关窗。”(把直述句改成转述句)
19、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字。请将句子中的“说”改一改。
20、请你体会以下句子的特点,照样子写一句。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请以“他(她) 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题目横线处可以填写:“误解” “冤枉”“委屈”“鼓励” “开导”“鞭策”……然后选择一件或两件与题目相符的事记叙下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按一定顺序写,详略得当,400字以上;
(3)文中不得使用真实姓名,如果出现人名:老师请用“王老师”称呼、家长请用“爸爸”“妈妈”“奶奶”等称呼、同学的名字请用“安安”“丁丁”“平平”等;
(4)字迹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