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生的攀岩家是( )
A.狼蛛
B.蜣螂
C.蚱蜢
D.蝈蝈
2、下面的句子,表示“酷暑的情景”的一项是( )
A.过道里杂乱不堪,电线纵横交错,旧纸箱到处都是,还有好多散发着异味的瓶瓶罐罐。
B.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着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C.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3、( )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4、辨字组词。(3分)
撕 ( ) 泛 ( )
嘶 ( ) 眨 ( )
栢 ( ) 例 ( )
陌 ( ) 洌 ( )
缕 ( ) 键 ( )
搂 ( ) 健 ( )
5、读句子,做练习。
1.____是蒙蒙细雨的夜晚,____有一两只萤火虫在飞行。
在( )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再用所填关联词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用带点词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仿写句子)
________时,动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关系 ______的小动物 _____的小面孔
______的世界 ______的阳光 _____的爪子
7、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爱国情怀是诗人创作的重要话题。在陆游的诗句中,爱国是“王师北定中原日,___”的遗憾;而在林升的诗中,是对当时统治者“山外青山楼外楼,___”的质问,在龚自珍的诗中,是对统治者“我劝天公重抖擞,___”的真诚劝告。
(2)《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有两句一动一静,描绘出了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这两句诗中,“___”是静态描写:“___”是动态描写。
(3)关于读书,古人有很多见解: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他在《观书有感》一诗中也写了“___?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识,才能心灵澄明,达到新境界。
(4)古诗中常常寄托着诗人深厚的感情,唐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用“___,江枫渔火对愁眠”来表达旅途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___”表达了词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8、“我”从读书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关键信息填一填。
书的类型 | 悟出的道理 |
“香烟人”画片 | ______ |
连环画 | |
文艺书籍 | |
大部头小说 | ______ |
9、课外阅读。
高速磁悬浮列车
高速磁悬浮列车是人类挑战地面交通速度极限的象征。作为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工具,高速磁悬浮列车是对传统轮轨路技术的一次全面革新。它不使用机械力,而是主要依靠电磁力使车体浮离轨道,在无接触、无摩擦的状态下实现高速行驶,有“地面飞行器”“超低空飞机”的美誉。
高速磁悬浮列车最大的优点是快,其时速可达四百至五百五十公里,而且对环境影响较小,线路占地面积较小。磁场强度低,耗能较低。由于是在轨道上悬浮行驶,且按飞机的防火标准配置设施,因此,乘坐平稳舒适,安全性非常高。
德国人首先掌握了这项技术。2000年6月30日,中德正式签订了合作开展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线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协议。
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于2002年12月31日成功实现试运行通车。试运中,磁悬浮列车单程行驶八分钟,行驶路程三十公里,达到设计最高时速四百三十公里的要求。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并打“√”。
机械(jiè xiè)配置(zhì zhǐ)乘坐(chéng chèng)
【2】本文是什么题材的文章?在相应的括号内打“√”。
名人小传( ) 世界之谜( ) 科学幻想( ) 科普环保( )
【3】第二自然段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速磁悬浮列车有“_________”“超低空飞机”的美誉。
【5】结合自己学习的科学知识,想一想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快乐阅读轻松答。(15分)
蜜蜂和蚂蚁
人们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不少采蜜图,诗人写了不少赞蜂诗,甚至刚会说话的孩子也唱着“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蚂蚁忌妒蜜蜂,心里一直搁着个疑团: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们也天黑回窝。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
有一天 蚂蚁爬到花枝上去找食物 见到一只小蜜蜂 嗡嗡 地飞来采蜜 就抬头气呼呼地说 喂 蜂儿 我问你一个问题
啥问题 你说吧 小蜜蜂回答说
你说我们蚂蚁勤劳不勤劳
“你们跟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啰。”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蜜蜂想了一会儿,笑着说:“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3分)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3分)
称赞( ) 勤劳( ) 喜爱( )
(3)请用“____”画出描写蚂蚁心理活动的句子。(3分)
(4)结合短文,写出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3分)
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读短文,展开想象,给文章加一个结尾段,写在文末的横线上。(3分)
11、阅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完成1-4题。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què)》。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è)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谈迁自幼_______,他克服_______,经过20多年的_______,完成了_______《国榷》。( )
A. 刻苦好学;家境贫寒;努力;明朝编年史
B. 刻苦好学;生活的艰难;时间;清朝编年史
C. 刻苦好学;生活的艰难;奋斗;明朝编年史
【2】第一自然段中,从“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字”等词可以读出谈迁著书的_______和_______。 ( )
A. 刻苦;信念的坚定 B. 刻苦;做事的执着 C. 认真;严谨
【3】第二自段主要讲_______的谈迁_______,但他没有被厄运击垮,决心_______这部史书。从谈迁身上,我们可以深刻地明白:一个人有了真正_______是不容易被打垮的。 ( )
A. 年近花甲;书稿被盗;重新撰写;坚定的信念
B. 50多岁的;书稿丢失;重新撰写;坚定的信念
C. 50岁的;书稿被盗;重新撰写;坚定的希望
【4】这两自然段中共有5处的_______,作者用这些具体的_______就能更清晰地体现出谈迁在逆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从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_______。 ( )
A. 数字;数据;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内容
B. 数字;数字;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内容
C. 数据;数字;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中心
12、阅读与理解。
《手指》片段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大拇指有什么作用?请用“ ”画出相关句子。
【2】大拇指的特点是( )
A.其貌不扬
B.养尊处优
C.吃苦耐劳
D.秀丽可爱
【3】片段的语言很风趣,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拟人
B.比喻
C.对比
D.排比
【4】判断下面分析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片段写大拇指的特点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 )
(2)“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运用了拟人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大拇指的样子。( )
(3)“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这几个词语说明大拇指做事讨巧。( )
【5】作者笔下的大拇指让你想到生活中的什么人?并简单写写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仿照片段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山羊和狼
狼干了坏事,被狗咬伤,倒在地上,自己不能找吃的。它真想到前面的河里去喝水,可是,怎么也爬不动。
这时,从远处走来了一只山羊。狼有气无力地叫着:“山羊大哥,我渴极了!请您快给我到小河里弄点水来!”
山羊望了望狼,摇了摇头说:“我不能替你去拿水。”
狼(纲 刚)想发火,忽然伤口一阵剧痛,便忍住了,“我受伤了,伤势很重,一点也不能动了!(难道 难到)你一点不同情我吗?”
山羊还是摇了摇头。
简直要哭出来了,又苦苦地(请求 哀求)到:“行行好吧!山羊大哥。只要你给我一点儿水,我就可以自己去找食物了,要不我会饿死、渴死的!”
“要是我给你水喝,你能够站起来了,那么,你会(毫 豪)不客气地把我当食物吃了!”山羊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1】在括号里选留一个正确的字或词,把不正确的划去,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词语“要是”,还可以用那些词来替换,请写出两个。(句子意思不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剧痛(________)
哀求(_______)
发火(_________)
【4】短文三次山羊头部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山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说明坏人的凶恶本性是 _________ 的,我们绝不能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1)用“_______”画出父亲的表的内部构造。
(2)这段话前后照应,写出了我对父亲表的赞美,请用“ ”画出前后照应的两个句子。
(3)“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你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的家里一定有表或者钟,请你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杯弓蛇影
晋朝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可是有很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做客了。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得这样啦?好些了么?"那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前次去你家做客,刚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么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在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弓的影子( 1)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回家。为了医治朋友的病,便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当他把那位朋友请来时,乐广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2 )地请客人喝。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1】文中所括号位置选择合适的词语。
(1)(_______) A、倒影 B、倒映
(2)(______)A、崇敬 B、恭敬
【2】朋友很久没去乐广府是因为( )
A. 那朋友在乐广府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条蛇,心里特别厌恶。
B. 那朋友在乐广府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回家后就病例了。
C. 那朋友在乐广府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条蛇,特别害怕,再也不敢去了。
【3】乐广再次请客,那朋友又看到_________,实际上是_________。( )
A. 酒中有蛇;挂在墙上的弓
B. 酒杯中有蛇影;墙上的弓在酒杯中的投影
C. 酒杯中有蛇;挂在墙上的弓
【4】乐广用 ________的办法治好了他朋友的疾病。这真是"心病还得________,解铃还需________。"( )
A. 还原现场;心药医、系铃人
B. 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新法治、制铃人
C. 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心药医、系铃人
【5】跟"杯弓蛇影"意思相近的成语有________,都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 ( )
A.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B. 患得患失、楚弓遗影;比喻做事犹豫不决,很是烦恼。
16、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桂花雨(节选)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这段话讲的是什么内容?(不超过10个字概括)
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好香的雨”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
【3】短文最后一句中“浸”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写出人物心情。
①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
______________
②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______________
③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______________
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______________
17、阅读检阅台。
寄居异国,几乎年节不分。每到中秋,既无心举头望明月,也无兴趣买象征明月的月饼来应景,一心思念的却是当年母亲一双巧手做的团圆饼。
其实,母亲经常都做各种香喷喷的饼。到了中秋节,她就说自己手里捏的是“团圆饼”,她并不称它为“月饼”。她说:月亮是高挂在天上,放光明照亮世间的,怎么可以摘下来吃呢?说得外公和阿荣伯都呵呵地笑了。
母亲做团圆饼时,先炒好馅儿,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雪里蕻炒肉末。由阿荣伯揉好面,切成平均的一团团,她再来包。我当然少不了在边上帮倒忙,为的是想快快有得吃。
外公爱甜食,母亲就特别为他老人家加工加料,做鸡油豆沙加枣泥馅儿的,摆在他床边由他随时可以吃。我就在外公身边跟进跟出,不用说,又油又香的枣泥饼,大半都给我吃了。
在银色的月光下,我扶着外公在庭院中散步,听他讲母亲少女时代既能干又热心照顾邻居的许多事儿,我听了一遍又一遍,总也听不厌。母亲却说:“许多事儿都是你外公加油加酱编出来的,我哪有那么好?”外公又捻胡子呵呵地笑了。
母亲定定地注视着外公,低声对我说:“外公一年年老了,你一年年长大以后,要去外路读书,不知还有几个中秋节能在外公和我身边一起过呢!”
我听了心里怅怅的,抬头望外公,他笑得满脸皱纹,白胡须在月光中微微飘动。我觉得外公像一位老仙翁,就要冉冉升天而去,不由得一阵心酸,几乎掉下泪来。
外公微微颤抖的手,紧紧捏着我的小手说:“小春,你赶快写信到北京给你爸爸,要他快点回来,逢年过节,总要一家团圆,吃你妈妈做的团圆饼啊!”
……
在摇曳的烛影中,母亲的笑靥里闪着泪光。我想念起远在北京、迟迟未归的爸爸,想起外公催我写信催他快快回家的热切神情,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更深深体会到老师教我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节选自琦君《团圆饼》,有删改)
【1】结合文章语境,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热泪盈眶:____________
【2】请从文中找出描写制作团圆饼的句子,并画上“ ”。
【3】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打上“√”。
(1)中秋佳节,母亲制作团圆饼。( )
(2)外公把枣泥饼大半都给“我”吃了。( )
(3)月光下,外公对“我”讲母亲少女时代的故事。( )
(4)我们一家团聚,在月光下吃团圆饼。( )
(5)外公要“我”写信给爸爸,要他回家过节。( )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________
【5】和《桂花雨》作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抒发了对亲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B.这两篇文章抒发的感情都十分真挚、深切,两篇文章中母亲形象都是贤惠和美好的。
C.文中的“团圆饼”比《桂花雨》中的“桂花糕”更可口,因此“我”喜欢“团圆饼”。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1】“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说话态度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钓到的鱼放回湖里?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句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抱怨,正是很多人真实生活的写照。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中国人33%的休闲时间用在了互联网上,尤其是手机互联网上;17%的休闲时间用在看电视上:只有10%的休闲时间在进行纸质书本的阅读。许多中国人自清晨至深夜都与手机相伴,“手机依赖症”已经成为社会“流行病”。
材料二
(1)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提供的信息,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请写下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给“低头族”写句忠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缩句
①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②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痛击追上来的敌人
21、请用一种说明方法将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学校的升旗杆真高。
________________
22、把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老师解释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从《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中选择一首,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自定题目,改写成一篇短文。重点部分写具体,字体工整,语句通顺,书面整洁,可以在原文上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