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期末山南六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风云  别出_______  技高_______  弄巧________

化为________ 虎视_______  _______有味 _______所以

心满________ 作鸟_______ 大步_______  怒气_______

2、看拼音,写词语。

cì wei     zhòu rán     tái xiǎn     táo zuì

( )               ( )        ( )            ( )

qí zhì     làn yònɡ     bào yuàn     sǎ tuō

( )          ( )        ( )                 ( )

3、写出近义词。

腼腆______ 懒惰______ 勉励______

4、按要求写句子。

(1)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仿例子,写一拟人句)

 

(2)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缩句)

 

(3)地球是球体。(扩句)

 

 

(4)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改为反问句)

 

 

 

5、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

(   )的脸庞 (   )的身影  (   )的母亲

(   )的灵魂  (   )的关塞 (   )的宣告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驮着老伴儿,

看闺女,上东庄。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1】笑嘻嘻 笑______ 笑______

【2】联系上下文内容,选文第一个小节写的是获得土地的三黑__________

【3】从“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你体会到了三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到土地的三黑,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请简要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1】将文中的词补充完整

【2】《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诗句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明月”外,作者还选取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请你选取一中景物说说写景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②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③初:刚刚。④惊:新奇,惊讶。⑤嫌:嫌怨;怨恨。   ⑥故:故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

2下列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都”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而分外焦急的心情。

B.“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C.“却嫌”“故穿”,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D.“作飞花”三字,化静为动,抒发出诗人对春雪飞花的惆怅、遗憾之情。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描绘的美好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榆树情

①儿时,我家在村中,与我就读的小学仅一墙之隔。我家在东,学校靠西。

②学校不大,至多有六七亩地。十余间的校舍环操场而建,一律青砖黛瓦。校园里没有好看的花圃,只有两棵在北方农村随处可见的家常树。一棵长在与我家相邻的院墙边,是棵碗口粗的枣树;另一棵立在校园的正中,是棵 的大榆树。学校上下课敲的钟,就挂在榆树下。

③榆树很粗,我们试过,须有五六个小伙伴手拉手才能把它围起来。浓密的树荫覆盖了学校的大半个操场。隆起的树根,犹如龙爪,筋骨嶙峋, 。灰褐皲裂的树皮写满了岁月的沧桑。这棵树树龄几何,连祖父都不知道。祖父说,这棵树在他小的时候好像就这么粗,这么大。

④在燕子呢喃的初春,榆树开花了。翡翠般的花儿一簇簇,一串串,挂满了树的枝枝丫丫。散学后,早已 的我们常常像猴子一样蹿到树上,悠闲地坐在树杈间,美美地捋上一把榆树花,塞进嘴里。女孩子则在树下,咂巴着嘴,眼巴巴地望着我们。只有等我们吃饱了,玩足了,才从树上折几枝扔下来让她们品尝。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里,也时常能见到一些婶子、大娘,拿着铁丝制成的钩子到学校里来采摘榆花。伴随玉屑似的榆花飘落,笑声也在树叶间回荡。

⑤母亲很会做榆花饭,她把榆花用面拌拌,放进锅里蒸熟,然后放点油、盐、葱、姜,香喷喷的榆花饭就做成了。我敢说,它比现在的任何美味佳肴都好吃。

⑥我们北方人把榆树花叫“榆钱”。“榆钱”又与“余钱”谐音,可见榆树在我们那儿是一种吉祥的树、幸福的树。过了一段时间,榆树花由绿变黄,由黄变白。风一吹,哗哗作响,从树上摇落,散落到地上,如一枚枚锃亮的银圆。每当这时,我们这些孩子就在树下边捡边喊:“拾钱喽!拾钱喽!”

⑦盛夏,榆树更加繁茂,榆树下也更加热闹。黄昏,吃饭的时候,叔叔、大爷们就从各自的家里端着碗齐聚到榆树下,坐在隆起的树根上,边吃边聊。大到天南海北,小到村中琐事,娓娓道来,笑声不断。过了一会儿,爷爷、奶奶们也从家里摇着蒲扇走来了。不长时间,姑娘、小媳妇们也手拿纳鞋的针线,边说笑边打闹着走来了。最可爱的还是我们这些孩子,扛着凉席,哪儿热闹,就在哪儿躺下,“天空作被,大地为床,树根当枕”。夜半时分,凉风习习,繁星点点,和着榆树上的蝉鸣,听着大人们的奇闻逸事,不知不觉竟在榆树下睡着了。

⑧秋天,榆叶变黄,枣儿泛红,校园里热闹不减。等稻子收割完毕,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就在榆树下锣鼓喧天地开始演出了。再加上村与村之间你来我往,节目也变得更加丰富精彩。我最喜欢看小品《八个老汉》。演员们头扎白毛巾,手拿旱烟袋,撇着八字胡,说什么,唱什么,我全不记得了,只对他们摇头晃脑的样子印象很深。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视,也不常放电影。这些活动,就是村民的精神大餐。榆树下,常常荡漾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榆树下,成了人们最期待的场所。

⑨后来,我远离了家乡,离开了那棵大榆树。听说,当初我就读的小学早已撤并,榆树也不知什么时候被砍去了。然而,那棵遮天蔽日的大榆树却时常出现在我异乡的梦境中。翠玉般的花开得还是那么灿烂,那么耀眼。

⑩多想再吃一把故乡的榆树花。

【1】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使句子表达通顺。(填序号)

A.枝繁叶茂 B.饥肠辘辘 C.坚实有力

【2】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按照季节顺序,作者回忆了儿时家乡的大榆树的故事。____

(2)“多想再吃一把故乡的榆树花”,只是表达了作者对榆树花味道的赞美。____

(3)“榆树情”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____

【3】用波浪线在第②自然段中画出作者直抒“榆树情”的句子,并联系前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抒情的,用小标题概括。

(1)树杈间吃

(2)

(3)

10、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给自己树一面旗帜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在这儿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

在他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只字不提,他仅说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后来人们才知道,皮尔·保罗是他小学的一位校长。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他的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他说话时也不再夹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长。

在就职演讲中,罗尔斯说:“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声名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杰.罗尔斯之所以能成为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保罗教育成功的地方是他能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目“给自己树一面旗帜”的“旗帜”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了罗杰?罗尔斯有过两次振奋,哪两次,请用“____”画出来。你认为鼓励能使人获得哪些力量和源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舌尖上的浪费”小调查。

为响应党中央关于“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号召,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了“光盘行动进校园,厉行节约好风尚”的主题活动。六(5)班的李明带领同学们深入社区展开“舌尖上的浪费”小调查,并完成了以下调查表。

表一:居民就餐打包剩菜情况

调查表(调查人数:200人)

选项

人数

所占比例

从不打包

148

74%

偶尔打包

36

18%

经常打包

16

8%

【1】分析以上调查数据,请你帮李明和同学们简要概括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造成“舌尖上的浪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爱面子,讲排场。

B.家里没养宠物,不需要打包。

C.别人请客不花自己钱。

D.没经验,点餐量大。

【3】“光盘行动”是这次主题活动的关键词,它的含义是( )

A.把活动刻录成光盘。

B.吃光盘子里的食物,珍惜粮食。

C.打击盗版光盘。

12、课内阅读。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村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1】概括一下太和殿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第1段中的方位词,说说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部分对龙的描述有10次之多,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说明的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说明文阅读。

假如不保护环境

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②任意排放“三废”。每年,全世界排入空中的有害废气总量有6亿多吨,排放的废水有4200多亿吨,废渣的排弃量也十分惊人。1873年以来,西方社会仅死于大气污染的就有一万多人,患病者更不计其数了。水污染就更严重了,世界上主要的水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三废”的污染,甚至南极的企鹅体内都检查出毒性很大的多氯联苯等化学物质。巨大的污染,使得海洋生物大量减少,许多鱼、贝类濒临绝迹。日本的大阪湾曾以盛产鱼虾著名,如今在这里作业的渔民,拖出的渔网中,垃圾比鱼还多!

③工业和城市过分集中是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重要原因。如日本,70%的工厂挤在2%的国土上,1%的国土生活着25%的人口;美国东部地区12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汇集了全国制造业的70%和近一半的人口,使这些地区成了世界上有名的“公害地区”。城市人口过分集中带来的垃圾、污水、废气等环境污染问题也尤为严重。

④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严重加速了地理环境的恶化。如美国和俄罗斯出现“黑风暴”,就是因为森林草原被毁以后形成裸地,大风一起,尘沙飞扬,天昏地暗。墨西哥城在80年中下沉了9米,就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

⑤破坏环境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但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它有自己的原则,谁违背都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极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画横线处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第④自然段中加点的“过量”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上行车十分活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本段可分为两层,在文中已用“‖”画了出来,请用简短的文字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

【2】画“ ”句子中的“群马疾驰”“飞过来”等词语让我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______

【3】下列对朗读这段话时的语速和语气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描写草原辽阔和静寂的语句时,要舒缓,要轻柔

B.读描写草原热闹的语句时,节奏要快,要体现出兴奋,激动

C.朗读描写草原静寂的语句时,只要声音小,就能突出草原的静寂

D.朗读“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时要急促,体现出热闹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句子训练营。根据要求做题。

1这本书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影响。(修改病句)

 

(2)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续写:

(3)她望着我。(扩句)

 

 

16、按要求写句子。

1.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会把矿产资源供给人类使用。(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阅读名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

(1)字句:________________

(2)字句: ________________

2.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正确的是____

A.夜晚光线太暗,鲁迅走路不小心,头碰在了墙上

B.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3.缩写句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________________

4.改成直述句。

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这是闹着玩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写作

自从实行垃圾分类以来,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觉得实行垃圾分类好,可以更好地实现环保,有的觉得不好,分垃圾很麻烦……请你针对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写一份倡议书,注意条理清晰,倡议性强,4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