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期末石家庄五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给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zháo zhuó)   (è wù)   (chī zhī)

(zhōng zhòng)   (qī xī)   (rú lú)

2、“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其中“多读书”包含着意思有(  )(多选)

A.读万卷书

B.开卷有益

C.书读百遍

D.熟读深思

3、下列成语,不属于寓言故事的是(       

A.刻舟求剑

B.滥竽充数

C.邯郸学步

D.唇亡齿寒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必读书目

《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中塑造了很多传奇人物,其中有审石头的( ),有替父从军的( ),有将害人的巫婆扔进漳河的( ),有发明“东坡肉”的( ),有被称为“歌仙”的( )

5、看拼音,写词语。

lián xù   cháo shī   máng lù   shòu ruò   jǐ  bèi

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6、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动物说了什么话,( )不要对别人说。( )说了,你( )会变成一块石头。

(2)他们( )没有淡水喝,( )没有淡水种庄稼。

7、古诗积累。

   

_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8、课文内容回顾。

文中的“长生果”指的是______,课文中讲到作者自己通过两次作文经历悟出的写作的道理: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____成____与____功____两个字组成的____成是功的积累____叫做____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午……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成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不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在第一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殊不知成功是由________成________与________功________两个字组成的________成是功的积累________叫做________功到自然成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________,功是成的________。成功对于懒汉来说是________的,对于奋斗者来说又是________的。

【3】短文列举了哪些人物的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分别用一句话作简要的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滴石穿”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学作品《一根善的拐杖》,完成下列小题。

一根善的拐杖

① 14 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⑦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⑧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⑨“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⑩人群出奇地安静。

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他站在那里却像一棵参天大树。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是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1为什么作者说“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A.“我”也要去发传单 B.看到父亲拄着拐杖发传单,心里难受。

C.父亲狠狠训斥“我” D.心疼父亲摔断腿

2对第四段划线部分的作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烘托人物欢喜的心情 B.写出天气的酷热无比

C.表达父亲发传单的不易 D.为下文表现老人中暑做铺垫

3文中第六段写到“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分明写着冷漠”,这样写的好处是?(   

A.通过对比突出父亲善良的品质 B.通过对比突出父亲爱管闲事

C.说明人群担心自己被老人讹诈 D.说明“我”很欣赏人群的反应

4对“人群出奇地安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为父亲拄着双拐还能去帮助老人的行为而震撼 B.为父亲献出自己拐杖感到不解

C.为自己的冷漠、麻木而感到羞愧 D.对父亲善良的举动充满敬意

5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结合文本说说印象深刻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认为应该把本文的题目改为“父亲与老人”,和原文相比,你觉得哪个题目好?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长城

长城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距今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它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河北的山海关,全长6700多千米。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的北方。

早期的长城是用土、石筑成的,到明朝时主要用砖、石包砌。长城的城墙分内城墙和外城墙,外城墙高,而且有垛口,内城墙矮,没有垛口。外城墙上有小孔。每隔三到五百米就有一个烽火台。

长城是古代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垛口和外城墙上的小孔是用来向下射箭的,烽火台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敌人进攻时,白天点烟,晚上点火,通过点燃不同数量的烟和火,把敌情迅速传递下去。

长城凝聚了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它现在已经是中外闻名的旅游景点了。“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现在是好汉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著名——_______ 防御——_______ 凝聚——_______

【2】长城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烽火台是怎样被用来传递信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兔子的导师

  兔子坐在山洞的洞口打字,跑来一只狐狸。

  狐狸跳到他的面前:“我要吃了你!”兔子说:“别忙,等我把学士论文打完!”

  狐狸很奇怪:“什么学士论文?”兔子一本正经地说:“我的论文题目是《兔子为什么比狐狸更强大》。”

  狐狸大笑起来:“这太可笑了,你怎么会比我强大?”

  兔子仍然一本正经地说:“不信你跟我来,我证明给你看。”他把狐狸领进山洞,狐狸再也没有出来。

  兔子继续在洞口打字。一只狼跳到他的面前:“我要吃了你!”兔子说:“别忙,让我把学士论文打完!题目是《兔子为什么比狼更强大》。”

  狼大笑起来:“你怎么敢说比我强大?”

  “真的,我可以证明!”兔子领着狼走进山洞,狼再也没有出来。

  兔子继续在洞口把他的论文打完,然后拿着论文走进山洞,交给一头打着饱嗝的狮子。

  论文的标题是什么并不重要,论文的内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兔子的导师是谁。

(1)描写兔子说话时神态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面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山(  )_______(    )_______    文( )_______( )_______

  仑( )_______(    )_______   巴( )_______( )_______

(3)兔子写论文时,曾经有两个题目,这两个题目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兔子把狐狸和狼先后领进了山洞,为什么他们都没有出来?从文中哪句话中可以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一画描写狐狸和狼神态、语言的句子,说一说他们为什么有那样可悲的下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兔子的导师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风是很重很重的

①夏末秋初,我和几位驴友来到偏僻的深山探险,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大石头上翻看破旧的数学书,他身上的衣服也和书一样破旧。

②我出了几道题考考他。小男孩全都答上了。我又给他出了一道比较玄的问题:“那什么东西最轻呢?”“鸡毛!不,羊毛!”小男孩歪着头说,“还有蒲公英!”我笑笑,告诉他,空气、烟雾还有风。这些东西才是最轻的。

③小男孩想了想,有些不赞同地说:“空气很轻,但风却很重很重!”“风只是流动的空气。”我正说着,突然有点明白了他想说的意思,对,大台风,它可以刮倒大树甚至是房子!于是我接着告诉他,大台风与空气一样很轻很轻,只是它的力量很大。小男孩显然对我的话非常不屑,不再理睬我,嘴里还不断重复着:“风是很重很重的!”我不打算再说些什么,就和驴友们继续赶路。走了好长时间,才发现没水了,就折回小村里找水。

④已是午睡时分,我们好不容易才看见一座泥房子还开着门,大门里侧的地上躺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个小男孩—竟然就是我们之前在村口遇见的那位,他睡得很香甜,老人用一把麦秆扇为他扇着风。

⑤见有陌生人到来,老人连忙站了起来。我们说明来意之后,他非常热心地把我们带到厨房,给我们的水壶灌水,灌到第三个的时候,水壶突然从他的手中滑落到地上,老人连忙弯腰捡了起来,面带愧色地接着灌水。我说我们自己来,他却笑着说来的都是客,哪能让客人自己动手。帮我们把所有的水壶灌满之后,老人说现在太阳很猛,不妨休息一两个小时再上路。

⑥我们欣然答应。老人继续给小男孩扇着风。没多久,他手中的扇子又突然滑落了下来。小男孩惊醒了,他先是惊讶地看了我们一眼,然后心疼地对老人说:“爷爷,我说了我不热,你不要为我扇扇子了!”“好,好,爷爷不扇了,你接着睡吧!”老人慈祥地微笑着说。

⑦小男孩逐渐睡去,虽然他说不热,但额头还是冒出了细密的汗,老人又拿起麦秆扇,轻轻地给他扇着风。老人边扇扇子边对我说起他的孙子:孩子命苦,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滚落的山石砸中,双双离开了人世,留下他们祖孙俩相依为命。家里穷,买不起电风扇,所以热天里都要给孩子扇扇子,可从今年开始,老人的双手有些不对劲,经常莫名其妙地抖动,握不牢东西,以前一手可以拎起50斤稻谷,现在连给孩子扇点风都觉得特别费力,不过小孙子特别懂事,再热的天也不让爷爷给他扇扇子,怕累着爷爷。

⑧说到这,老人眼眶湿润了,但脸上却浮现出欣慰的笑。他的脸黝黑黝黑的,爬满皱纹,他那双粗糙而且布满青筋老茧的大手,因为怕扇子掉落而使劲地攥着扇柄。我不禁回想起小男孩的话:“空气很轻,风却很重很重!”我猛然间意识到,他说得对,风确实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还要重,重得连他的爷爷都不太拿得动!

⑨在起身离开的时候,老人走到门口替我们指路,我趁机从口袋里掏出三百元钱。悄悄地塞到了小男孩睡觉的那张竹席下—这足够他们买一台电风扇了。

⑩我觉得,风不应该有那么重,而我所做的,只是力所能及地让风轻一点,再轻一点……

1小男孩说“风很重很重”,“我”开始误认为他的意思是_________;后来才明白他说的真正意思是__________

2作者写小男孩和他的爷爷,都是通过_______描写、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从第⑤段中可以看出爷爷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第⑦段“老人的双手有些不对劲,经常莫名其妙地抖动,握不牢东西”,在前文已经有两处铺垫。请摘录一处铺垫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写了爷爷的回忆,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离开时,“我”为什么掏出三百元钱塞到小男孩睡觉的那张竹席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白鹭》节选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1“嗜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文中白鹭的嗜好是______

A.望哨  B.悠然地飞翔 C.站立于小树的屋顶 D.早晨出来

2“美中不足”的意思是虽然很好,但是还有缺陷,文中的“不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______________之情。

4分别给选文第1、2自然段描绘的画面起一个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8231222日,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名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

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结合诗句的上下诗行,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是(   )

殿堂:指宫殿庙宇等高大建筑物。

鸟栖虫居:指鸟和虫都可以自由生活的地方,表示自然环境很好,各种动物可以平静地生活。

C、厉声:(说话)声音很大。

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法布尔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我们从“_________” 、“_______”、“鸟栖虫居”和“小动物们跑来跑去”等词感受到这里的_______。

小溪纵横、花草丛生;自然环境优美

B、村子、丛林;景色美;

C、纵横、附近;自然环境优美

对文章开头的这段景色描写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

A、为了突出法布尔的家乡景色优美。

B、用景色描写引入较为新颖,能让人喜爱上这篇文章。

C、优美的环境给法布尔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从小就对虫子非常着迷。

开头的“___________________”与结尾的“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形成了______

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呼应

18231222日,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名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对应

对“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理解正确的是( )

这样做是为了纪念他小时候因口袋里装满昆虫而为父母责骂的事。

“装满昆虫的口袋”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珍爱 。

C、告诉世人,也应该像法布尔那样对昆虫痴迷,在衣袋里装满许许多多的昆虫。

16、周总理患病的日子里

周总理忘我工作的精神,贯穿于他的一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1972年5月,周恩来在检查身体时发现尿中有癌细胞,随后被确诊为膀胱癌,从1975年6月以后,周恩来由于癌症的折磨,身体极度消瘦,体重只剩下了30.5公斤。他清醒地估计到自己的生命“还有半年”的时间,但他依然继续顽强地工作着,同病魔进行搏斗。   

周恩来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共做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只要身体尚能支持,他仍继续坚持工作。这一时期,他除了批阅、处理一些文件外,同中央负责人谈话161次,与中央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55次,会见外宾63批,在会见外宾前后与陪见人谈话1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医院开会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7次。

周恩来生前一直主管台湾工作,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这个问题,一直在他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就是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刻也不例外。

1975年12月20日上午,周恩来体温达到38.7℃。这时应约来谈对台工作的罗青长来到周恩来的床前。周恩来非常吃力地向罗青长询问台湾近况以及在台的一些老朋友的情况,并且嘱咐道:不能忘记那些对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人们……不到15分钟的谈话,周恩来竞两次被病痛折磨得说不出话来,最后进入昏迷状态。  

1976年1月7日,周恩来病情继续恶化,气息已变得十分微弱,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医疗组成员、护理人员等昼夜守护在病房,随时准备抢救。深夜11时,弥留中的周恩来从昏迷中苏醒。他微睁双眼,认出守在他身边的吴阶平大夫,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恩来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78岁。

1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微弱——_____   嘱咐——_____  清醒——_____

2周总理在患病的日子里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写出4件。

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叙述周总理顽强工作的情形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这一连串的数字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波浪线处是周总理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有何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有趣的彗星世界

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一般彗尾虽只有几千千米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千米,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距地球只有500万千米,可以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这个“摇篮”中大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千来的冰块和石块组成。

科学家们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1】彗星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A.围绕太阳运行。

B.彗尾有大有小,形状像扫帚。

C.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长短不一。

D.质量非常巨大。

【2】文中画横线部分采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介绍彗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我成长中的一件事

  我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们都很看重我,同学们也很佩服我,我不禁有些飘飘然,滋长了骄傲情绪。上学期发生了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使我认识了自己。

  放假之前的一次班会,班里要评选优秀少先队员。我曾连续两年都被评上,今年一定是我的,我心里美滋滋地盘算着。可是提名的时候,一连提了五、六个人,还没有听到我的名字,我不禁有些发慌了。这时忽然听见夏萍说( )老师( )我选苏怡( )我兴奋极了( )心想( )夏萍不愧是我的好朋友( )够意思( )出乎意料的是( )经过举手表决( )我的票不如夏萍的多( )落选了我的泪水顿时充满眼眶,是委屈,还是悔恨,两者都有。我仿佛听见同学们在讥笑我;邻居们在议论我;爸爸妈妈在责备我。

  “大家还有意见吗?”老师微笑着问。“老师,我有意见。”突然有人站起来说,又是夏萍。她不等老师说话,便滔滔不绝地讲下去:“苏怡虽然在自觉遵守纪律方面以身作则不够,而且有骄傲情绪,但这些是可以帮助她改正的。除此之外(  ),她敢于批评班里的不良现象,有工作能力。特别是她学习努力,成绩一直很优秀。她符合优秀少先队员的条件。”

  班里安静极了,很久才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最后表决,三十只手齐刷刷地举起来,同意夏萍的意见。

  我不由得又落泪了,这是高兴的泪,也是惭愧的泪。我心胸多么狭窄,只顾想自己怎样,不能正确地对待荣誉。而夏萍心胸宽阔、品德高尚,能当面指出我的缺点,这才是优秀的少先队员。想到这里,我猛然站起来说:“我不够格,真的!”我又加重了语气:“到现在我才感到我不如夏萍!”老师听完笑了,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这次评选中确实长大了。要记住,正确地认识自己,就是进步的开始。”

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以身作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列前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

3.用“____”画出一处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4.根据“”划分好的段落,概括各段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写了几次流泪?每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19、阅读下面这一段课文,回答问题。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1】这段短文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 )

【2】“水浒”加点字读( ),这个字是多音字,请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

【3】索然无味是指______,文中与它意思相反的词语是______

【4】根据文意进行梳理,作者喜欢读的作品是______,喜欢的原因是______,不喜欢读的作品是______,不喜欢的原因是______

【5】你一定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请你写出一条你积累的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扩缩句练习。

几个戴着脚镣的同志,在往常放风的地坝中间扭起秧歌。(缩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用一种说明方法将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学校的升旗杆真高。

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从上学到现在,你一定认识了很多同学,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位同学呢?想想你的同学在外貌、性格、喜好等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用文字把他“画”出来吧!

要求: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用一两件具体事例来写。字数在400字以上。注意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学校名、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