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句子连接起来。
(1)地球( )转得像土星一样快,你( )要不断地上床、起床了。
(2)( )地球微小、美丽而脆弱,( )我们应该好好地维护它。
(3)( )妥善维护,地球( )可以做我们永世的乐土。
(4)地球( )有值得夸耀的气温变化,( )有美妙的大气层。
(5)地球( )有缺点,( )比月球要好得多。
2、下列作品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
B.《摔跤》选自《骆驼祥子》
C.《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
D.《刷子李》选自《俗世奇人》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要读得高昂有力。
B.这句诗的意思是,移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的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C.这两句诗借移民之口,表达了作者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D.这两句诗出自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人年事已高,身在南方,北望中原,叹息落泪,悲愤期盼。
4、联系语境,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字词。
揽星九天,探秘宇宙。2021年10月15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带着光荣的使命登上了神舟十三号飞船。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视频通话,对三位航天员表示 wèi wèn( ), 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183天后,三位航天员平安抵京,人们手捧鲜花cù yōng( )着航天英雄们,大家欢呼着nà hǎn( )着,欢迎英雄回家!这是一次tè shū( )的“太空出差”,将中国航天壮举载入史册,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zàn xǔ ( )。
5、古诗文阅读。
品读古典诗词,字字珠玑,韵味无穷。诗中有对自身品格的自信——“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诗中有佳节到来的欢悦——“________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诗中有深厚的爱国情怀“_________,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中有醉人的江南景致“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诗中还有深刻的道理、灵感的勃发——“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
6、看拼音写词语。
xìn lài pénɡ sōnɡ ái zhèng qiáo cuì nüè dà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就有__________________的记事方法,现在还有一些民族沿用这种方法,还有的用___________代替___________。(3分)
(2)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把_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把_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4分)
(3) 假如你有同学家里贫困,你会怎样对待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看拼音,写生字。
(1)新láng______穿着帅气的西装,新娘穿着漂亮的婚shā______,他俩面对面站着,说着结婚shì______词,真是幸福。
(2)在道路上临时停车的,不得fáng______碍其他车liàng______和行人通行。
(3)他打碎了chá______杯还向妈妈撒huǎng______,因此受到了加倍的惩罚。
9、课内片段阅读。
现在,你一定会认为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不过,还有比流星体运动速度快得多的东西,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立刻会出现一束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约7圈多,令人难以置信!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慢——__________ 消失——__________
【2】选段中有两个感叹句,我们在朗读时的语气应该是( )
A.咏叹
B.慨叹
C.惊叹
【3】选段中把哪两种事物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画线句子,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雪山上的“小太阳”
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因海拔高而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革命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
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小姑娘年龄不大,本领却不小,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小五语文第5页共6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开始迟缓踉跄起来。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身上受伤、缠满绷带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kē)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拖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过岁月的悠远,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1】认真读文,雪山上的“小太阳”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看到“小太阳”牺牲后,所有人都沉默了。此时此刻,大家心情是怎样的?大家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几次写到小姑娘的歌声?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深信黄山天下奇
①很早就已闻黄山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潇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②今年十月,我来到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物上的差异,只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③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奔到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石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天鹅一样,昂起来,翼下还有许多团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乐趣。
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文殊洞上,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⑤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圣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迷离”。
【1】如用一个字概括本文所描写的黄山景色的特点则是________字。黄山的景物又各有其特点,黄山的石________,黄山的松________,黄山的云海________。(用文中原词)
【2】请从第①自然段中找出与第③④⑤自然段相对应的语句。
与第③自然段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第④自然段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第⑤自然段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第③自然段写黄山的石,说说作者把黄山比作“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自然段写黄山的松,黄山松“奇”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⑤自然段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具体描绘出黄山云海神奇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写到黄山景的特点是“奇”,黄山松的特点也是“奇”,这两个“奇”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王熙凤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部名著的作者是 ,书中以 和 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历史。
2.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 中的一个人物。他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来的意思是 。
1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4、非连续文本阅读。
[甲]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乙]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1】从文段中找出词语的反义词。
矮矮地__________高兴__________
【2】写出野兰的生长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________。
【4】用曲线画出[甲][乙]两个文段中点明人生哲理的句子。
【5】[甲]中第一自然段加点的“一样”指的是__________。
[乙]最后一节中加点的“这样“指的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6】对[甲][乙]两个文段的异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二者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且通过人物对话来点明中心。
B.[甲]借花生来说明做人要做默默奉献,不求虚名的人。[乙]借野兰来说明人要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格,不低俗,不媚俗,这样才能对社会有贡献。
C.[甲][乙]两文段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惋惜”到“高兴”。
D.两文段都表明了“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观点。
【7】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你最喜欢谁?默写有关它的一首古诗。诗题《__________》
诗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爱到“无力”
母亲踅(xué)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
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部掩藏得不见影踪。
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
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我想到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祖父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姐姐的孩子突然患了眼疾,母亲愁得夜不成眠。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
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母亲竟还在切芋头,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的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乖乖,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但她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1】文章中描写母亲的哪些场景感动了你?请在文中用“ ”划出来。
【2】母爱的“饱满”和“无力”,分别有哪些表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说说“我”两次想流泪却最终没有流下来的原因。
(1)“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
(2)“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作者在这样的表达里隐含着怎样的情感?
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她也扛不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国民素质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一览表
年度 | 小学生 | 初中生 | 高中生 |
2010 | 31.67% | 58.07% | 76.02% |
2014 | 45.71% | 74.36% | 83.28% |
材料二:2016年11月,教育部等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等有益于眼肌锻炼的体育活动,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减少近距离长时间用眼,减少使用电子产品,保证睡眠充足、营养均衡。要组织学生每天认真做好两次眼保健操,确保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督促学生课间参加户外活动。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统筹安排好学生家庭作业时间。
材料三: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也跟国家的家庭教育观念有直接关系。专家表示,一方面,家长向孩子加压,逼迫他们加大学习强度以求获得更高分数,导致青少年很少有时间通过户外活动放松身心;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使孩子们经常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导致用眼强度大增。这些都是造成视力减退的因素。
材料四:近视研究专家伊恩·摩根基于流行病学研究估计,孩子们需要每天在至少10000勒克斯的光照下待上约3小时才能避免近视。10000勒克斯相当于一个人夏天在太阳下戴着太阳镜并且站在树荫下接收到的光照强度。而就算照明充分的教室光照强度通常也不到500勒克斯。2009年,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开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实验:随机挑选6所学校,每天在放学前增加一节40分钟的户外课;另外挑选6所学校,课程表不变。在参与了户外课的900名孩子中,9~10岁开始近视的比例是30%,而在对照学校,这一数字是40%。
【1】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的变化是( )
A.保持不变
B.明显减少
C.明显增加
D.不确定
【2】材料4中画线的句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
A.使刻画更形象生动
B.使描写更贴近生活
C.使介绍更准确具体
D.使叙述逻辑更加严谨
【3】以上材料主要讲( )
A.近视已得到同学们的重视。
B.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
C.儿童、青少年近视已得到有效控制。
D.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相关问题。
【4】据上述提供的材料,造成学生视力减退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你要如何预防近视或防止近视的度数继续加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慈母情深》节选
①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②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③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④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忙碌……
⑤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第①段加点“龟裂”读音是_____,这个词让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
【2】第②段是对人物的____描写,通过旁边女人的话反衬母亲 _________。
【3】第④段运用反复的手法连用了四个“立刻”,突出了______________。
【4】作者 ①③④段抓住了场景中的细节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从这些细节中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慈母情,读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赞美母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
18、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留去,不会落在窝里。
【1】片段围绕“松鼠的窝”依次介绍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松鼠建窝的步骤是怎样的?请完成下列图表。
【2】“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句中“勉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
19、 涂改液的危害
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涂改液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5%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刺鼻气味对人体十分有害?
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入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试剂用量大的一组,只5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试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组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小白鼠体重逐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停止试验15天,实验组小白鼠的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
建议同学们少用乃至不用涂改液。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下来。
减少——(_______) 出现——(_______)
【2】涂改液对人体会造成哪些危害?请用“____”画出来。
【3】短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中“逐渐”一词,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他的事迹难道不值得我们感动吗?(改为肯定句)
。
21、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使其意思不变。
①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②多可爱的小姑娘啊!
23、习作平台。
以班级的名义给你的爸爸或妈妈写一份邀请来参加劳动恳谈会的请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