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B.这块草地绿油油的,像一块崭新的绿地毯似的。
C.小红长得很漂亮,真像她妈妈。
D.教室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2、下列汉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花园里有红花绿叶,明晃(huàng)晃的,小草和花儿随风摇晃(huǎng)。
B.湖泊(bó)里停泊(pō)着一只小船。
C.奶奶有晕(yūn)车的毛病,坐了这么久的车,差点晕(yùn)过去。
D.敌人用各种方式威吓(hè)方志敏,但都没有把他吓(xià)倒。
3、林林画了一幅国画。下面哪首诗最适合题在画上?( )
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你知道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吗?请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1)桃花一簇开无主
簇:
主:
(2)茅檐长扫净无苔
茅檐:
净:
(3)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闼:
青:
5、按要求写词语。
1.例:无与伦比(带”伦”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例:可有可无(带反义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例:清流(偏旁相同)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例:和平 -- 平和(两字颠倒,词义不同)________ ________
6、 写出下列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
(1)写同义词:
简单——( ) 光洁——( ) 情绪——( )
(2)写反义词:
贫寒——( ) 苍老——( ) 填满——( )
7、下面的成语前后是同义词,你会填吗?(12分)
背井( )( ) 三心( )( ) 狐朋( )( )
街谈( )( ) 谨小( )( ) 怨天( )( )
8、词语搭配。
( )的一课 ( )的话 ( )的教师
( )的情景 ( )的心 ( )的围墙
( )的屋子 ( )的敬意 ( )的民族精神
9、阅读理解。
母亲荷
小时候,我生性顽劣,却生得一副不争气的病弱之躯。母亲在田间一边干着繁重的农活,一边还要照看我。
那是一个夏日午后,出门还是晴空万里,眨眼间黑云压顶,电闪雷鸣。母亲赤脚涉入荷塘,选中最大的一盘荷叶,折取上岸,用手撸掉荷柄上的黑刺,一把荷叶伞便递到我的手心。我乐呵呵地持着“伞”,在回家的路上撒着欢跑。一路上,母亲扯着嗓子喊:“慢点啊慢点啊!”晶莹的雨滴在荷叶上打转,像珍珠一样。雨下大了,母亲追上我,伸手将荷叶反扣在我的头顶。我戴上荷叶帽,真像个荷叶宝宝。①我看见母亲笑得那样灿烂。
记得一次放学归来,我吵闹着想讨几枚“铅角子”(硬币),好在明天学校搞活动时买五香瓜子和粉红雪糕解解馋。母亲左手拉着姐,右手牵着我,快步来到屋后的荷塘边。姐扶着我站在岸上。母亲挽起裤脚,一摇一晃地奔向河心几个最大的莲蓬。母亲摘下莲蓬抛向了我们,莲蓬在空中划过几道优美的弧线,我们的怀里很快抱上了十多个莲蓬。回到家中,母亲教我们撕开莲蓬,剥开莲子,②粉嘟嘟的莲子呈现在眼前,将一粒轻轻放入口中,一股特有的清甜沁人心脾,比五香瓜子和粉红雪糕好吃多了。
在入秋向冬的某日中午放学回家,一盘炒藕片端放在桌子中央。父亲说,这是母亲下河挖取的劳动成果。我们姐弟俩一筷子接一筷子地夹着藕片下饭,不一会儿盘子露底,我的肚子则滚滚圆了。母亲微笑着说:“河藕是个好东西,多吃点补补身子,有营养得不得了,河里还有的挖。”我后来才知道,下河挖藕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就是男劳力挖上几支藕,往往也会体乏无力。而为了让我们姐弟尝鲜,母亲花费了多少力气和心血啊!
长大后,我远离了母亲身边,外出学习、工作的日子里,每当看到荷叶满塘、荷花始开,就情不自禁想起守在老家的母亲,想给她打个电话,想问问她,屋后的荷花可曾开花?最近的腰板是不是也像荷叶那般挺直无恙?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病弱之躯(相当于“的”) B.体乏无力(疲倦)
C.沁人心脾(渗入,浸润) D.情不自禁(禁止)
【2】短文讲了母亲哪三件事?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述。
第一件事 | _____________ |
第二件事 | _____________ |
第三件事 | _____________ |
【3】文中画“ ”的句子第①处写母亲“笑得那样灿烂”,反映出她____________的心理;第②处写“我”吃莲子时说莲子“比五香瓜子和粉红雪糕好吃多了”流露出____________之情。
【4】文章结尾画“﹏﹏﹏”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母亲荷”为题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辣椒
世界上有些国家吃辣椒很厉害,如墨西哥、印度、匈牙利、朝鲜……中国某些省,如四川、湖南等也以吃辣椒出名。有些人嗜(lǎo shì)辣椒已经到了无辣不吃饭的地步。美国宇航员威廉。勒努瓦在宇宙飞行时也带著辣椒。有一位指挥家,他走到哪里,辣椒就带到哪里,就連参加英国釹王宴请时,也照例带著辣椒酱,他解释说:“没有辣椒的饭菜好比是病号饭。”
辣椒原产美洲,17世纪传入我国,故亦称番椒,又名秦椒、大椒、辣茄。辣椒有几千个品种,仅我国四川的干辣椒就有100多种。辣椒有辣与不辣之分,甜椒不辣。云南有一种辣椒,其辣无比,只要舌尖稍微碰一下,就会使人辣得难受,疼痛万分。美国制药专家斯克维尔于1912年制定了测量辣度的方法,后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作为辣度的单位。植物病理学家曾用这种方法,测出甜椒的辣度为零,最辣的辣椒有300000斯克维尔。
辣椒能把人辣出眼泪、辣出鼻涕、辣出汗水。不爱吃辣椒的人不禁要问:“人们何苦要吃辣椒?”这是因为吃辣椒有三个好处:一是 。每100克辣椒的维生素含量大于100毫克,在蔬菜中占首位。此外,辣椒还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二是能驱风散寒。谚语曰:三个辣椒,顶件棉袄。《食物本草》中说,辣椒能温暖脾胃。如果受寒出现呕吐.腹泻(xiè xiě).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三是 。辣椒中的辣椒素对人体具有刺激作用。辣椒素一旦和舌头及嘴里的神经末梢接触,神经就迅速把烧灼信息传给大脑,大脑便让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使心跳和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从而使人感到发热。吃了辣椒以后,大脑会指挥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
辣椒,很多人越吃越想吃。据心理学家分析,吃辣椒后,“烧灼”信息使大脑把身体作为“受伤”对待,从而促进身体释放一种自体止痛剂。这种自体止痛剂就像少量麻醉剂,能起到一种轻微的欣快作用,使人产生精神快感,专家称此为辣椒微醉。这也许是人们对辣椒越吃越爱吃的主要原因。
【1】读准文中带点的字,并在音节上打√。
嗜(lǎo shì)辣椒 腹泻(xiè xiě)
【2】句子中词语的排列顺序不同,其表达的意义往往也会有所不同。有人说:“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据其语意,其中最不怕辣的是( )人。
【3】指出第二自然段中下面两个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辣椒有辣与不辣之分,甜椒不辣。( )
②云南有一种辣椒,其辣无比,只要舌尖稍微碰一下,就会使人辣得难受,疼痛万分。 ( )
【4】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并填写第三段中说明吃辣椒的另外两个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些说法,错误的是( )
A.第一段中列举美国宇航员和一位指挥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有些人嗜辣椒已经到了无辣不吃饭的地步。
B.“辣椒有几千个品种,仅我国四川的干辣椒就有100多种。”这个句子在说明时不仅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还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C.斯克维尔既是人名,也是辣度的单位。
D.文章最后一段讲的是吃辣椒的好处。
11、短文
东方之珠
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
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那里的海洋剧场,经常聚集着许多观赏海豚精彩表演的游客。在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上,几只海豚正在尽情地嬉戏。它们忽而腾空跃起,忽而悠然落下。
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口之一。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1.为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举世闻名( ) ①往上托;②推举,选举;③全。
2.用“____”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请你也来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本文中心句。写写短文主要描写了香港的哪几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欢 迎 乘 坐 4 路 公 交 车 | |
始发站:公安局 终点站:地中海北门 首班发车时间:6:00
末班发车时间:17:30 | 公 土 好 大 人 鑫 老 惠 安 地 日 厦 民 街 法 民 局 局 子 医 院 小 超 院 区 市 |
【1】四路公交车的始发站是:_______,终点站是:______ ;首班发车时间是:________。
【2】李奶奶要去看病,你认为在( )下车最合适。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起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得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得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服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1】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女儿和父亲都哭成了泪人,因为( )
A.他们心疼夏老师。
B.夏老师取得成功,他们很激动。
C.被夏老师无私而崇高的母爱所感动。
D.为夏老师的付出而高兴。
【3】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划线句子说:“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句中“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指哪两种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搭石(节选)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责备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照样子写词语。
清波漾漾 流水___________ 月光___________ 笛声___________
【2】请用“﹏﹏﹏”画出这几段话的中心句。
【3】用小标题概括这三段话,分别是: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4】找出第一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这些词语表现出家乡人什么样的品质?
(1)动作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选文第2自然段,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_______的美,我是从_______这个词知道的;再写_______的美,我是从_______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_______的美,我是从_______这个词知道的。
15、阅读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
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 把文中画“ ”的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2)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
(3)联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怎样才能“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
16、课内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qiān( )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gé( )裹尸还。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填入正确的字。
qiān______ gé______
【2】“忠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文中是指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词语是对毛主席的____________描写,从中我能体会到毛主席此时_______________的内心世界。
【4】文中画“﹏﹏﹏”的句子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饮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口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
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 】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景,【 】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样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走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地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 运水的战士说 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 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 他从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牛的面前。出人意料地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 】对着夕阳,仰头哞叫,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处的沙丘背后跑来了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二十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我那至今还在乡下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1】给第三节画横线句子加上标点。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戛然而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4】用“﹏﹏”画出本文的一句过渡句。
【5】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为什么流下了滚滚热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不少于40字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①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②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③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这个片段选自课文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写了鸟声、鸟影让人______,写了鸟的形态:大的,小的;颜色:
花的,黑的;还写了鸟的不同姿态: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①这个句子中第一个“鸟的天堂”指__________。
②“天堂”在这句话中解释为(_____)
A.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永享幸福的地方。 B.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19、课内回顾。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淅沥沥地下着。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呵,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老是在想,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摇曳着荷绿色窗帘的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丁冬!丁冬!丁丁冬冬……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着,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排比句,你能找出来吗?
(2)“它们多么淘气呵,跳着快乐的集体舞。”
这句话采用的是 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我……钦佩着这个弹琴人,他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啊!”对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在下列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A.“我”钦佩这个弹琴人,因为他手里不停地打拳,口里不停地唱曲。( )
B.“我”钦佩这个弹琴人,因为他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练习弹琴,从不间断。
(4)文章描述从春到冬“我”都听到叮咚的琴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0、词句段运用。
(1)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讲台上,一向胆小的小英,这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写了景物的动、静之美,读一读再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例:太阳出来了,竹林绿色的缝隙中透进一道道金光,微风吹来,竹叶轻轻地摆动着,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向我点头微笑。
A.放学后的校园 B.群鸟飞过湖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变换句式。
(1) 一个年过50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缩写:。
(2) 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反问句:。
(3) 已经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
双重否定:。
22、根据“果实”的不同意思分别写两个句子。
①表示“植物体的一部分”_____。
②表示“努力的成果”_____。
23、写作。
题目:《第一次》
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让人难以忘怀,请写出令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的情景。